☉袁冬宁
“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还能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当中,给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猜想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1]。然而,在近几年工作中,笔者发现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数学,甚至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师这一主体出发,研究其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并且关注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从中发现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综合与实践”指的是:将问题作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尽管小学数学教师在“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教学情况还不错,例如,对“综合与实践”的价值认识与《课标》相一致;教学之前,师生都能事先准备好材料以及工具;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目标都能完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近年来才加入到新课标中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综合应用型,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制定计划》;操作活动型,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周长是多少》;数学欣赏型,例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数学文化型,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算“24”》。研究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在教授综合应用型主题的内容时,教师就会完全依赖教材,尤其是一些年老的教师,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基本不会去查阅课外的资料。而在教授操作活动型主题的内容时,由于在操作活动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教材和教参上又没有对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详细的描述,教师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对课上可能出现的结果做一个预先的假设。对于数学欣赏型以及数学文化型的主题,只有部分教师会依赖教参。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如下:
1.不能自主设计主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比较低,对“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够将主题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没有能力自己进行主题设计,必须依赖教材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2.不想自主设计主题。教师由于职业倦怠,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抱着一种随便教教的态度,不愿意自主开发“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或者部分教师过于忙碌,只能把时间花在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上,对“综合与实践”未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通过观察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内容时,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同时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一般也都会使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五年级上册的《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教参中推荐了这样4 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85%的教师基本上都使用了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可以发现,讲练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节约很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能留出时间给学生练习,但这与现在所提倡的探究教学、体验教学相违背。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1.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掌握不够透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各有不同,相对应的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游戏活动类的课题时,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授问题解决类的课题时,可以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
2.对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方式理解得不够深入。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要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正是由于其对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处在表面阶段。
3.没有事先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方式。教师设计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之前没有具体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了解周围的家庭》时,活动要求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了解10 个家庭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的缴纳情况,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如果教师不事先了解学生是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就将其纳入到教学方式中,很明显肯定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但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学校采用最多的评价方式是结果性评价。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综合与实践”《表面积的变化》中,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后上交有关于这方面的练习,仅用几道练习的对错来判断学生的收获,这种评价形式看上去完成了“综合与实践”的评价任务,却只关注了学生最后的活动结果,缺少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较少。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原因:
1.忽略了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在过程中呈现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程度等给予更多的关注。没有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否出色,学生的认知程度是否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的积极性。
2.对其他评价不了解。在小学阶段,评价学生的手段基本上都是结果性评价,而“综合与实践”的侧重点就是在于活动的过程。但是,教师对在活动过程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评价却不是很熟悉,只能一味使用结果性评价。
“综合与实践”是2011年才正式加入到新课标中的,教师对这一新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了解还处于表面阶段。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掌控着课堂的全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综合与实践”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相应的教师也应该具备新的教育理念,这是该领域能否很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次,教师要进行自我培训。教师可以在空余时间阅读有关于该板块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学习该领域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了解“综合与实践”是怎么开展的,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活动模式,争取将别人的一些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观念。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板块使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要想制定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学情,弄清学生目前所掌握的一些技能。在制定“综合与实践”的目标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目前有哪些综合与实践的经历,在这些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技能,这些技能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学生能否灵活应用。这些经历都会对学生接下来参与的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课题《了解我们自己》中,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是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如果不会,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做适当的指导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思想上应对“综合与实践”的目标有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要清楚认识到“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终身的发展,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安排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流于形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活动,现阶段,教师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进行规划的。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将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不是教教材。为打破这一常规,在教学时,可做如下调整:
首先,要尽量保持生活的原态。就是要再现生活中的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且争取学校周围单位的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来。
其次,结合本地的特色。将特色加入到“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中,不仅使得学生增强这一板块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实习学校是一所以排球为特色的学校,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制定以排球为主题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所获得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倡导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综合与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也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荣誉感,提高其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可以组与组合作,这样就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小组合作的局面,学生也不会因为小组人员无变动而积极性降低。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研究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都喜欢积极地表现自己,但是,又非常担心自己回答问题错误、出现演示失误或操作不当的行为。于是,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不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更不愿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这时,教师应鼓励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还能获得相应的判断。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教学评价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具有导向和调控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3]
在评价的主体方面,要注重主体的多样性。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单一的教师评价,忽视了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例如,在进行课题《我们认识的数》这一活动时,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帮助辅导的作用,如果再只用教师的单一评价来判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未免太武断了。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显得片面,这时就需要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思维方式是否得到拓展”“小组交流是否融洽”。这不但可以丰富评价的内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