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农业农村局 袁丽
大叶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温,无毒,其叶片带有奇特的异香,味道极佳,可生调、凉拌、做汤,食之鲜美,增加食欲,同时还具有健脾、开胃和防暑的奇特功效,是夏季难得的一种蔬菜。大叶荆芥的干燥茎叶、花穗和种子还能入药,是很好的发汗、解热良药。大叶荆芥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全国大部分平原与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尤以北方地区及华北地区栽培居多。
大叶荆芥用种子繁殖,全年均可以种植。本文主要介绍春季陆地栽培。大叶荆芥的播种期一般在清明节前后,由于春季气温较低,出苗较慢,需要10~15 d,而出苗后正是谷雨节气,是黄淮海平原断霜的时节。如果采用保护地育苗陆地移栽的方式栽培,则可以提前到3 月下旬育苗。
大叶荆芥种子较小,为了能够均匀播种,选地时宜选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所选地块年前深翻冻垡,每667 m2施有机肥2 000 kg。春季土壤解冻后,立即翻耕耙匀,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15:15:15)30 kg。小水喷洒1 遍,做到墒足、地壮、地平、土壤无病虫害。
大叶荆芥播种前首先精选种子。有条件的可以用精选机精选种子,没有条件的就用簸箕把秕子杂质从种子中分离出来。
播种前选择晴天上午把种子摊开晾晒(注意不要直接摊在水泥地上晾晒)。
精选的种子,用55℃的温水浸泡4~8 h,然后选择连续10 天左右的晴天进行播种。
由于条播比较浪费种子,一般只在大面积直播时采用。每667 m2用种1.5~3 kg,兑煤渣或细土1.5~3 kg,用芝麻播种机进行播种,行距在16~20 cm。出苗后间苗时,株距定在16 cm。每667 m2栽培密度为26 000 株。
撒播是最常用的直播法。每667 m2用种0.5~1 kg,兑煤渣或细土1~ 2 kg,均匀地洒在整好的地面上,然后及时覆盖1 层细土,或者不覆土,直接用耙子耧2遍即可。若是在麦茬地种植,建议先进行育苗。
育苗移栽一般适用于春播。多在小拱棚内育苗,在陆地栽培。播种时,多采用撒播,覆细土,播种后盖严小拱棚。5~6 d,部分开始出苗时,于晴天中午适当放风。出苗后加强苗期管理,根据荆芥苗的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苗高6~7 cm 时,按行株距5 cm 左右间苗,以促使植株快速自由生长。苗高15 cm 时,选粗壮健康的幼苗进行移栽,栽植株行距为16 ×16 cm。
中耕除草不仅能够消灭与大叶荆芥竞争营养的杂草,还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透气性,从而提高地温和蓄水保墒。中耕时要浅,以免压倒幼苗。撒播的田块只需要除草。尤其是采收后要及时浇水追肥,然后中耕。
大叶荆芥幼苗期应小水勤浇,以利于植株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可以适当减少浇水量。如果遇到连续的雨水天气,要及时排水,避免土壤中有积水。
大叶荆芥需要氮肥较多,一般在苗高10 cm 时每667 m2追施尿素25 kg 左右,同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每采收1 茬荆芥后,及时浇水,随浇水每667 m2施尿素5 kg,以促使快速恢复生长。
大叶荆芥一般在出苗后25~30 d 采收第1 茬。采收长度根据长势而定,一般在5~8 cm。可以用刀割,也可以用手掐。第1 次采收尽量要早,以打破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茎秆分叉。第1 茬采收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大叶荆芥的生长也明显加快,20 天左右就可采收第2 茬。一般第3 茬采收结束后不再采收。
1.症状。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高温积水时易发生,主要为害大叶荆芥的根和茎基部,导致根和茎基部变黑,直至腐烂。
2.防治方法。在高温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措施,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每667 m2撒施敌克松1 kg,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 倍液灌根防治。
1.症状。茎枯病主要为害茎、叶和叶柄等,发病后茎秆首先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展成绕茎枯斑,导致上部茎叶萎蔫枯死。
2.防治方法。茎枯发病初期及时喷洒甲基硫菌灵或戊唑醇或吡唑醚菌酯进行防治,每隔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施3 次效果最佳。
常见虫害有地老虎、蝼蛄、菜青虫和银纹夜蛾等。
防治地下害虫,可以在栽植前用辛硫磷进行土壤处理。防治蝼蛄可采以用毒饵诱杀,防治地老虎,菜青虫和银纹夜蛾,可以在发生初期喷施BT 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