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玲
(通化市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吉林通化 134001)
粮油检验是对粮油进行评定与研究的工作,其任务主要是判断粮油品质,为粮油进出口、购销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做到以质论价。要想使检验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检验人员熟练掌握粮油的品质检验方法、高效开展粮油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结果如实反映粮油质量。
据统计,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在474 kg左右,无论是从粮食的生产、加工,还是从粮食的交易来看,我国均处于国际社会的第一梯队[1]。全国每日消耗粮食的总量约为10.2亿kg,由此可见,我国具有粮食生产率高、消耗量大的特点。新形势下,通过利用现有方法、技术,为粮油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针对粮油产品开展的检验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检验方法、技术单一。②检验人员能力参差不齐。③缺少全面且明确的检验体系,检验工作难以落实到个人。④检验部门未能做到定期组织培训。在运输期间,粮油产品极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常规的静态检验法所能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但在检验粮油产品时,仍有少数企业选择以往的静态检验法,未意识到抽检的优势,导致检验工作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还有部分企业过度夸大自身销售粮油的营养价值,长此以往,消费者对粮油市场的依赖性和信任度均会受到影响,若不尽快解决该问题,将导致市场环境迅速 恶化。
综上,要想确保粮油安全,粮油质量、营养成分及其他特征均能达到行业要求,应灵活运用现有方法对粮油进行检验。粮油检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稳定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应充分重视粮油检验相关工作。
常见食物的制作都需用到粮油,只有保证粮油品质达到要求,才能避免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无论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对粮油产品进行加工,均需检验人员进行把关,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粮油产品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霉变或其他质量问题。因此,对粮油进行检验很有必要,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检验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方法,对粮油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检验,以保证市面上销售的粮油产品质量均能达到行业要求。
在农业体系、粮油市场的发展期间,粮油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粮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往所采取的经营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粮油市场变得更开放。基于此,有关部门先后针对粮油收购、加工和存储等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规定。此外,面向粮油产品制定的卫生标准也更严格[2]。在此背景下,粮食部门作为粮油销售的主要渠道,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避免市场出现不合格的粮油,确保各项质检政策均能落到实处。
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者在粮油市场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现,虽然从事粮油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较少,但存在着垄断的情况,少数企业为牟取更多利益,选择夸大产品营养功效、对产品进行无效包装或随意更改产品标签,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对粮油产品进行全方位检验,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指标及其背后的意义,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对粮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做到科学存粮,就要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对粮油产品进行出入库或其他操作时,检验人员应密切关注产品质量,确保粮油产品存储安全、可靠。若检验工作存在纰漏,将导致大量不达标产品入库,一旦产品出现虫害等情况,会对粮库存粮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定期对粮油进行检验及排查十分重要,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使粮油仓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粮油质量既是人们提出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对相关行业及企业提出的要求。要想使粮油品质达到理想水平,关键是要对粮油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检验,只有凭借现有方法对粮油进行检验,才能彻底杜绝以次充好的情况出现,从而降低粮油行业风险[3]。
粮油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运输产品或进行进出口贸易时,极易因意外情况引发贸易纠纷,若贸易双方难以就纠纷或争议达成共识,便可要求检验机构介入并调解,即以检验机构出具报告为依据,对贸易纠纷进行仲裁。在此过程中,粮油检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粮油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粮油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应将重心向开发、升级检验方法倾斜,为日后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棕榈油、玉米油以及葵花籽油的价格相对较低,少数不良商家会将上述粮油掺入市场价格偏高的花生油或小磨油中,以此来增加自身收入。以往检验人员更倾向于借助气相色谱对粮油是否掺伪进行判断,其原理为不同油脂的结构及化学组成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对应出峰情况也有所不同。但该方法的化验步骤相对烦琐,因此相关人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如果仅对粮油是否掺入红薯汤或米汤进行检验,可先取少量样品,加水充分振荡后,再酌情滴加一定数量的KI-I2,若溶液整体呈现出蓝色,则代表该样品含有淀粉物质;如果对粮油是否掺入棕榈油进行检验,可采取冷冻降温法,在将样品温度降至 0 ℃后,观察样品性状是否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棕榈油在0 ℃环境下会发生冷冻,因此含棕榈油样品将出现冷冻现象,反之则表示样品不含棕榈油。通过冷冻实验,判断粮油是否掺伪的准确性相对较高,除特殊情况外,均无需利用定量分析法对不同成分的具体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难以保证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一致。
以染色反应为依据,利用甲基红、次甲基蓝对大米精度进行检验。随机取50粒整粒米,将其转移到玻璃器皿内并冲洗干净。滴加适量次甲基蓝,等待 2 min,清除溶液,利用洁净水反复冲洗米粒。滴加适量甲基红并等待2 min,重复上述清洗步骤。利用3%的H2SO4重复浸泡米粒,浸泡结束后,清洗米粒并观察其留皮的程度、胚乳颜色及皮层颜色,一般情况下,胚乳为淡红色,皮层则呈较为明显的蓝色[4]。该方法所显现出红、蓝二色的对比度较强,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利用石碳酸、品红进行检验的方法,无法保证大米表皮、稻皮颜色存在明显差异,而利用酒精、苏丹进行染色的方法,操作步骤烦琐、对检验现场的条件要求严格,推广难度较大。
对面粉脂肪酸值、油脂酸值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通常选择乙醇溶液作为滴定剂。碱液为无色液体,但在接触乙醇所含醛类和其他氧化物质后,碱液将由无色变为黄色,此时再使用该试剂对样品进行滴定,不仅会增加检验人员观察终点的难度,还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想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提前对乙醇进行重蒸馏处理,再利用处理所得乙醇配制碱液。一般情况下,按照该方法配制的碱液的颜色可保持30~40 d,解决了碱液颜色对滴定终点带来的干扰问题。此外,该方法的便捷之处还包括无需现配碱液,避免了试剂被大量浪费的情况。虽然利用重蒸馏乙醇配制的碱液的物化性质相对稳定,但仍要将溶液保存在密闭的遮光瓶内,并存放于干燥、阴凉处。
在使用凯氏定氮法对粗蛋白质进行测定时,样品消化环节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测定期间产生SO2等气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果现场未布设相应的通风设备,可借助吸收装置,对检验环节产生的SO2或其他废气进行吸收。
测定期间所用指示剂pH值<5.5时,整体为紫红色,pH值=5.5时,指示剂为无色,pH值>5.5时,整体为绿色。对浓度为1%、pH值=5.5的指示剂进行配制前,先要彻底煮沸蒸馏水,待蒸馏水体积减少至原体积的3/5时,便可利用其清洗实验所需器具。要想保证配制的指示剂始终呈现无色的状态,应严格控制指示剂性能,确保配制所用蒸馏水、甲基红和次甲基蓝均已经过相应的处理,以免指示剂出现颜色变绿等情况。如果指示剂的颜色与要求不符,则需重新配制。要避免发生类似问题,关键是要灵活运用中和反应原理,先向溶液内滴加适量HCl,待其颜色变为无色,再依次完成蒸馏以及吸收等操作。考虑到经吸收处理的硼酸,其颜色往往会发生明显改变,可通过滴加HCl的方式,将硼酸颜色变为原始颜色,根据滴加HCl总量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通过碱吸收装置对废气进行吸收及消化,通常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还能避免室内空气、附近环境被污染,对尚未布设通风橱的实验室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该方法还能起到降噪、节约电耗的效果,与社会提倡的节能减排相符。
无论是对粮油检验、还是对其他工作而言,要想使工作按照预期计划有序推进,均要引入监督环节。由于粮油检验工作强度及工作量相对较大,要想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疏忽,需委派专人对检验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潜在问题可得到及时解决,为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用于粮油检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合理运用自动检验仪器或设备,可使检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要想最大程度实现检验仪器的价值,需保证检验人员具有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设备开展工作的能力。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为检验人员提供学习先进技术、积累实践经验的平台,确保其能够将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使粮油检验质效最大程度地接近预期。
导致粮油检验始终未能取得理想成效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检验体系,检验人员难以做到信息互动或资源共享。因此,要想使粮油质量得到有力保障,应以相关工作的特点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检验制度,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的方式高效开展检验工作。具体做法如下。①由有关部门带头,定期召开以经验分享为主题的会议,对当前所采取的检验模式、方法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对提高检验质效的策略展开讨论,由负责人组织小组成员拟定相应的工作方案,为检验效果提供保证。②尽快建设信息互通平台,确保检验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通过已掌握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情况,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各行各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食品检验,希望能凭借简单且高效的检验方法将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此背景下,食品检验技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有关部门应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方式,加大对粮油质量监管的力度,使检验人员灵活运用现有技术开展各项工作,在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检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