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保障机制

2022-11-16 10:09马彩芳
江苏教育 2022年66期
关键词:研训龙头集群

马彩芳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引领学校文化建构、形成教育思想主张的重要抓手;教育科研更是教师用以思考教育之惑、解决教育之疑、总结推广教育之规律,从而推动自身专业提升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学校对教育科研进行“集群化”管理,系统创新教师参与科研的模式与方法,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契合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实践,也是一条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集群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分形而治”,是一种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用的管理方式。各系统间协同的秩序化重建,能充分彰显管理的巨大张力和活力,而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优势。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理论可溯源到产业集群化和组织协同等相关理论。

一是产业集群化理论。“集群化”原本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运作模式。“集群化”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实体间的共生性合作,降低竞争成本,增加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39借鉴产业集群化发展理念与逻辑,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指围绕学校的教育主张,以学校龙头课题为中心,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各条分支加以统筹管理,形成高效、优质的研究路径,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从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从一线教育科研管理经验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新型工作样态。

二是组织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管理学领域中阐释系统自组织关系的重要理论。协同是指系统要素之间通过协作和沟通,打通壁垒,构建互补性的合作关系,进而超越要素个体的效率,整合并提升协同效应。个体要素在整体中得到强化和创新生长,集群呈现动态化、多元化、复杂性等特征。[1]39-40学校基于组织协同理论,将教育科研工作进行“集群化”管理,就是将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一盘棋运作”,从顶层架构入手,围绕一个中心找到多个要素之间的协同点,包括目标、价值、资源整合等的协同,从而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效度。因此,这也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是教育转型、课程改革、技术更迭等诸多因素推动而产生的。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所谓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就是在充分调研学校原有教育科研管理情况,并就管理绩效进行有效性测评的基础上,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学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对原有的管理框架和秩序进行解构、规整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旨在寻求新秩序之间发展目标、价值追求、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同点,统筹共建、集约式发展,引导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开放、多元和融合。

二、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实践方式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结构,以学校的龙头课题为引领,形成“课题研究集群化”“课堂研训集群化”“专业培训集群化”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关联,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立体网络化结构样态。该管理践行“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操作模式。“一个中心”即以直面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深耕龙头课题为中心。“三条主线”即建构三级课题研究群,从“散点研究”转向“系统研究”;探索创新课堂研训模式,从“单向独立教研”转向“多元立体教研”;打开教师培养思路,从“个体培养”转向“团队整体规划”。

1.主抓龙头课题,筑牢“集群化”管理的根基

教育科研应该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龙头课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主课题的核心定位。因而,要科学严谨地论证主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保证整个集群的中心是稳定而鲜明的。

一是学习相关文件,准确定位研究方向。教科室梳理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包含教育部近几年颁发的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拟定的新一轮教育发展纲要,以及学校新一轮教育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文本,引领学校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也指引学校龙头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是梳理发展脉络,充分延展研究内容。一所学校的发展,总有其鲜明的发展路径,回首过去,审视现在,预测未来,不断地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准确定位学校下一轮发展的中心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性研讨,梳理清晰的发展脉络,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以此推动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教育思想和主张定了,学校的中心工作也就定了,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也就凸显了。

三是组织专家论证,优化完善思想内涵。龙头课题组就课题关键词进行广泛的文献学习,认真研制龙头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路径策略等,形成初步的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必须对龙头课题的整体架构和研究策略进行尤为细致和接地气的布局,就像工程图谱一样,要精准考虑具体的操作落实,这是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所在。方案定稿后,可以聘请省、市教育科研专家为学校教育科研主张把脉,诊断课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行性,在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后,修订、完善方案。

2.做实三条主线,立体构建“集群化”管理的路径

如果说龙头课题是学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那么“课题研究群”“课堂教研群”“专业培训群”的构建就是重要的抓手。

一是课题研究集群化,构建三级课题研究群。第一层级是学校的龙头课题,它是学校在充分领会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梳理了学校发展的脉络,经过专家严密论证以后形成的学校发展新主张。它指引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方向,也反映学校下一步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整个“课题研究集群”中,学校龙头课题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龙头课题中的“主题核心”将统领学校其他所有层级课题、项目的申报和开展。第二层级是龙头课题研究真正落地的三条主线,分别指向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发展,这三条主线分别由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处和科研师训处来具体落实,他们会在各自不同的教学或管理领域深耕龙头课题,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展开多样化的研究。第三层级则是学校各级各类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在龙头课题研究的关键词之下的,除了个人课题外,大部分课题都是龙头课题研究的一个部分。第三层级的课题分散在不同的教研组、备课组、项目组,教师进行抱团式实践研究,与第二层级的分路径研究正好形成补充和呼应。

二是课堂研训集群化,架构课堂实践平台。课堂是科研的阵地,认真把每一次的研训课例做好,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在核心课题的观照和引领下,学期初,学校各部门根据学期工作计划,集中商讨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信息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的主方向,结合学校课题项目,需要开设“信息技术研讨课”“教智融合示范课”等;德育处根据“德育班本课程”“劳动课程”项目研究要求,开设班本研究课、劳动项目化研究课等;教导处根据学科项目研究,开设各类推门课、诊断课、点课等;科研师训处落实新教师跟踪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培养课等。最后,科研师训处整合各部门的需求,将所有的研训课分别纳入三个门类,即成长类、研究类、管理类,形成有梯度的课堂研训体系。三大类课堂教学研训,覆盖全体教师,涵盖全部课程、延展教学全程。

三是专业培训集群化,促进教育理念的迭代更新。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更高效地开展课题或者项目的研究,从而提升专业能力。深化教师教育科研前沿理论引领,就是为真实的问题追本溯源,找到与实践相对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校应常抓三条理论培训主线,即“教育教学理论”“最新教改精神”“儿童发展规律”;多样化架构特色平台,系统安排师德类、科研类、学科类、成长类等常规培训,助力教师不断地反思积累,取长补短,真正让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更有创新力和创新意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机制,变革研训结构,扩大教育科研服务规模,推动教师专业培训质量的规模化协同发展。[2]

三、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主张统筹共建,集约式发展。因而,实践中要努力实现资源优化,构筑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提高教育科研“集群化”建设成效。

1.项目式推进课题研究集群化

在龙头课题观照下,三级课题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关联,学校应探索扎实、高效的研究方式。一是优化研究形式,倡导教师用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课题研究。把课题本身当成一个项目,研究内容就是一个个子项目,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化推进”的操作方法管理研究过程。龙头课题是最大的项目,相关联的其他课题就是它的子项目。同时,龙头课题以外的所有课题又自成项目,其研究内容又是它的子项目。如此,每一个研究的课题团队,也是项目研究团队。学校鼓励每一个课题团队打破界限,寻求合力,开展课题群落的主题研究活动,让课题研究从“单研”走向“群研”。[3]二是优化指导管理,每一项课题,从选题开始,历经方案的撰写、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课题组投入巨大的精力。为了让课题研究的过程深入、扎实,学校可以推行“导师指导”制,并辅以普及指导与“私人定制”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每一项课题,都配备一位成熟的科研骨干作为课题指导员,负责全程跟踪和指导,实行捆绑考核。学科类的课题,由学科教导主任担任课题指导员;跨学科的课题,由科研处指定课题指导员。从课题研究角度来说,实行“一对一”指导;从学科教导角度来说,实行“一对多”指导。

2.全面变革课堂教研模式

课题研究集群化也催生课堂教研模式的变革。首先,创新研训形式。在实践中,原先单科独立教研的模式逐步被打破,“多学科一体化”的立体教研模式逐步建立。教师围绕课题或者项目开展课堂教研,然后遵循课题研究的思路设计教学,在课题组内试教,并进一步递交教研组或者学科专家组进行修改打磨。其次,明确指导主体。课堂教学是研究的阵地,课程内容指向的部门实行承包责任制,包括前期的磨课、试教、评课研讨、听课人员安排等,都由责任部门一一落实。最后,加强多方激励和督促。在课堂研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创建课堂研训团队,倡导共识、共行、共思,让教师在教研中寻找研究的兴趣,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同时,利用“推门听课”“中层巡课”“领导驻组”等制度督促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3.按需转型教师专业培训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按需规划校本培训。学校科研处规划教师专业培训的类别;各部门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向科研处提出申请,并同时提供培训项目推进方案;科研处根据各部门提供的方案,评估、遴选培训活动的类别,并由部门负责承担研训任务;研训完成后,培训活动负责部门开展自我诊断,形成诊断报告和改进方案;科研处建立教师研训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完善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体系,成立评价团队,对研训结果进行评价考核。二是基于问题逆向推送培训。根据龙头课题的整体规划,每个课题组定期汇总研究中所遇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安排不同层级的专业培训,或项目团队互相培训,或邀请专家名师介入指导,或由专门成立的“培训中心组”进行问题解答;每个学期,以课题组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总结,明方向促发展,以对问题的考量追溯培训的实效。

猜你喜欢
研训龙头集群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超级龙头股反抽优势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龙头咬龙尾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有效的组织保障是抓好“联片研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