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除了从法律上明确了父母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确立其主体责任外,还特别明确了全社会协同支持家庭教育的义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环节中,学校理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家校共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一线教师除了立足课堂主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外,还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密切沟通家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受社会变革因素的影响,出现复杂多样的家庭结构,这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很大挑战。此外,家校协同育人还存在着教师精力、能力不足,学校资源、经验有限,系统规划缺乏等现实困难。
以笔者所任教的一所县城初中为例,学生家庭结构呈现多样化特征:有经济相对稳定、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家庭,这部分家庭普遍重视教育,家庭关系也较稳定,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配合进行家庭教育;有新市民家庭,多为本地农民,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买房进城,这部分家庭具备教育好孩子的想法和意识,但进行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相对欠缺,需要适切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还有部分学生的家庭受经济条件所限,家长忙于生计,导致家庭教育缺位。在现实困难面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也显得很无力。此外,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学生中的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的变故往往使家庭教育矛盾滋生,隐患潜伏,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很大的挑战。
自开展课后服务后,一线教师的工作时间明显延长,工作量明显增加。即便如此,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仍不可忽视。面对日益复杂的家长群体,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需要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沟通方法等方面对班主任加强培训,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家长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诉求。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特点、优势,与家庭、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学校仍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在家庭教育指导上,学校需要系统设计,主动关怀,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模式和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家校社各方要厘清各自的责任,客观认识学校在专业、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凝聚各方教育力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使家校社协同育人常态化开展。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学校必须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对当前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以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走向深入。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一条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学校需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定期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除了整合校外资源,学校还应积极发挥校内力量,针对亲子冲突频发,复习期间家长普遍焦虑等问题,开设“如何避免亲子冲突,进行良好沟通”“如何让学业辅导更高效”等系列讲座;针对家长在亲子关系和学习辅导过程中遭遇的疑难和困惑,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例,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切实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在传递亲子之爱的方法和技巧上,给家长支招,引导家长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加强沟通交流。
此外,学校还应从孩子学业辅导、身心健康、安全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
于学校而言,家庭教育指导不仅是举办家长课堂、召开家长会,还要开发适切的家校合作载体,创新交流方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方法。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友会”,建立家长学习交流群,开设班级公众号,以“共享、共学、共振、共育”为家校共育理念,邀请专家和家长志愿者,每天推送文化学习资源,以及社会热点解析、家庭教育或心理成长指导类的文章,促使家长广泛学习,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
除了知识的共享学习,学校还要积极为家长搭建线上交流平台,组织家庭教育线上沙龙,征集家长感到困惑的案例或感兴趣的话题交流讨论。家长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个性品质各不相同,看待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别。讨论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一样的方法经验可以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开辟新的视角。针对家长们关注的案例、问题,学校应积极寻找专家的理论支撑,为家长提供合理的建议。
在相互切磋、交流中,家长自我学习的意识逐渐觉醒,家庭教育的理念逐步建立,家庭教育的水平会得到提升。这样一种互动的主题沙龙不仅让家长便于参与,还使家长乐于参与。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焦虑压力得以释放,家长反馈的同质化现象使他们认识到,很多看似严重的问题也许只是普遍的、暂时的困境。当家长扭转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思维方式后,亲子关系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许多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尤其对于一些困境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家长的关爱、交流、陪伴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为此,学校要想方设法搭建沟通平台,让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孩子心灵,进而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家校手记”是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一种方式,孩子每天记载、反思当天的学习情况,家长翻阅后为孩子撰写评语。“家校手记”无字数限制,内容上以激励表扬为主,中肯建议为辅。以这样的书面方式进行问题交流,既能让家长如实了解孩子每天在校的教育情况,又避免了家长对孩子的无谓唠叨,更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课余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亲子实践活动,有力助推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学校采用展示、评比、投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亲子阅读、体育锻炼、家务劳动、观赏游览、公益服务等。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在家庭教育中,身教远重于言传。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孩子真实的榜样,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优秀的品质,于无声中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作为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做好与家庭、社会及其他力量的协调。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