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家庭作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内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部分教师作业设计的意识较为薄弱,存在着形式单一、缺少层次、缺乏新意以及评价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兴趣不高,有悖于素养培育的理念以及“双减”政策的精神。教师往往将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唯一方式,这样的认识较为狭隘,家庭作业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操作、制作、调查等;时间灵活,可以放在课后,也可以放在课前;场所开放,可以在家庭中完成,也可以在户外进行;评价多元,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家长、自己及同伴评价。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家庭作业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传统的家庭作业重复多、耗时长、效果差,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坚持精选、分层、多样的原则,创新作业形式,由单一向多种形式转变,让学生能爱上数学作业,乐意完成数学作业。
(一)家庭作业设计缺少多元化。教师未能让家庭作业起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效用,受时间、精力等方面因素影响,作业形式固化,只侧重于概念、公式的识记,知识点的巩固,未能从学科素养的视角去设计作业,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小学生具有好玩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要依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实践性、应用性的作业,能改变作业模式僵化的现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部分教师囿于“标准答案”,缺少对“怪方法”的关注,使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得不到应有的鼓励,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业的批改演变为核对答案,批改形式缺少讨论与探究,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逐步消减,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与作业设计的初衷渐行渐远。
(二)家庭作业设计缺乏自主性。很多教师布置强制性的作业,让所有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缺少自主性,会导致学困生“吃不了”、学优生“吃不饱”,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抑制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针对性的作业,这样才能彰显“因情施教”的原则,才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三)家庭作业的评价缺少人文关怀。学生期待在作业本上看到教师激励性的评语,而教师往往以单调的符号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缺少人文关怀。教师在作业本上留有表扬的话语,能彰显评语的“温度”,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一)内容多种,促进学生多元体验
数学家庭作业不应满足于对知识巩固与检测的目的,要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之中,建立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能让静态的数学问题“活化”。教师要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官体验,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直观的体验,从数学作业中获得启示。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内容后,学生对“稳定性”这一抽象概念认识不足,教者针对性地布置操作作业,让学生回去后用四根小木棒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设法增加一根木棒使其不能自由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说说有哪些不稳定的例子。教者布置观察、操作类的作业,能促进学生对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促进他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能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是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借助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促进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探寻、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要将数学知识的触角向生活延伸,能建立所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向阳小学四(3)班的王老师与陈老师带领42名学生去九龙口风景区游湖,有两种租船方案可以选择:大船限乘6人,每条租金60元;小船限乘4人,每条租金48元,如何租船才最划算?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家庭作业,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数学知识的实践者。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家庭作业有更多创新的因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数学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感悟,写下自己的数学困惑,叙述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面对生活。
(二)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家庭作业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也避免让他们产生懒惰的情绪,同时还能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的错点。作业完成的形式应多元化,既有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有合作完成的作业。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布置合作型的家庭作业,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探索交流,促进他们的信息分享、思维碰撞,在共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发现[1]。教师要布置立体的家庭作业,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科之间的融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开辟多向合作的通道。学生在独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使他们的探索热情受挫,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让不同的想法相互交汇,能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同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苏教版二上《厘米和米》一课内容后,教者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测量中体验着测量员、记录员等角色,能通过相互交流,引发他们对厘米、米的深层次思考。
作业完成的方式应多元化,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实践作业。传统的作业内容多、简单重复、缺少创新,教师要以实践性作业弥补传统抄写作业的不足,将“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体验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让数学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圆锥的体积》一课内容后,教者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锥体,并测量蛋筒、沙堆、陀螺、漏斗等物品的体积。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能促进他们对圆锥体积公式的巩固,还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完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既有浅层次的模仿,也有深度的创新。数学知识具有层次性,有些内容只需简单模仿便能掌握知识,如线段、角的度量等。但数学例题,学生如果只局限于模仿的层面,不能挖掘知识、方法背后的内涵,就难以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学生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形成多维思维的意识,形成创新的能力。教师要布置探究性、发散性的作业,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去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探究性的数学家庭作业,能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他们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能在充分表现自我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布置测量类的作业,让学生量一量、做一做,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比例尺的应用》内容后,教者让学生找一张中国地图,量出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并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教师可以布置制作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握图形的特征。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内容后,教者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能促进他们对圆柱、圆锥特征的把握,也能使他们的思维发展上升一个层次,为此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基础。
(三)类别多型,满足差异发展的需求
学生不同于流水线的统一型号、统一规则的产品,每个独立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有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情施教,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层次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
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他们的差异化学习水平设计内容不同、难度有异的作业,能有效解决“不够吃”与“吃不饱”的问题,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内容时,教者设计分层作业如下:
A层次作业:(1)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镜子,给它做一个铝合金的边框,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
(2)正方形花圃每边长4米,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
B层次: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请求出它的周长。两块同样的手帕拼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你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三块手帕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C层次:一块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长10米,宽8米,要围这个菜地最少需要多少米篱笆?
家庭作业只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知识的内化。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多元智能”,设计A、B、C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别“对标”学困生、一般生与学优生,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学困生在完成A层次、一般生在完成B层次作业后,还可以向更高难度的作业挑战。教师要让作业去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教师也可以将作业交由学生自选,他们可以选择完成感兴趣的任务,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完成作业。
(四)评价多元,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功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智能,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在外界的刺激下,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自己的长处。教师不能聚焦于知识方面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捕捉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呵护,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批改家庭作业时,往往用“√”“×”等符号对学生的作业予以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教师要丰富评价的符号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印章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亮点,运用积极的评价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诸如,“作业做得很棒,请继续保持!”“作业认真整洁,老师表扬你!”“数学之星,再接再厉!”“学习小超人,继续努力!”等;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表达自己的期待,诸如,“作业完成较好,细节仍需改进!”“方法要灵活,开动脑筋多思考!”等等;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态度、作业过程提出要求,诸如“作业错误太多,请及时订正!”“作业未修改,知错能改才会有进步!”“作业未完成,良好习惯从小事做起!”“请书写工整,保持作业整洁!”等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针对学生的错误并不立即打上“×”,而是用“/”予以否定评价,为学生留有订正的机会,让他们在订正后再改为“√”,这样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呵护,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改变“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要融入家长、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多样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评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能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学生是同伴学习的共同参与者,互评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同伴。家长是家庭作业的共同参与者,他们也有评价作业完成情况的权利,教师要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作业难度与时长,适时调整作业内容,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当前家庭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内容多种、形式多样、类别多型、评价多元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提升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