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16 03:43曹春艳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6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农业

曹春艳

(廊坊市安次区委党校教研室,河北廊坊 065000)

粮食是国家之根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达到13657亿斤,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粮食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1.1 耕地数量有限,质量总体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建设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增加,导致部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可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耕地数量在2009—2019年减少了1.13亿亩。优质耕地占比不高,目前我国中低等耕地约占70%,盐碱地约有10亿亩。多年来耕地重用轻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耕地退化、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加重。部分农田周边的工矿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导致土壤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1.2 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致使部分农田撂荒

农业本身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就低,加之上游原料提价和人工费用逐年攀升,农资价格和租用农机的费用也水涨船高,农民种粮成本上升。目前种粮前期投入高,粮价总体偏低,比较效益低,农民收益有所下降。即使收益不错,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农户全家一年的种粮收入也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土地流转金上涨,流转的土地不连片,租赁年限长短不一,规模效益无法显现,新型经营主体利润空间缩小。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家乡进城务工,留置在家的多是老弱妇孺,而农业劳动强度大,致使部分农田撂荒弃耕。

1.3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虽然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1%[1],但是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较薄弱,难以适应我国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农作物品种多样化的需要,大马力机械依靠进口,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治监测预警精准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较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有待突破,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农业一体化监测管理滞后。

1.4 农民总体素质偏低,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强农兴农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多是凭借祖辈传下来的农耕经验种田,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民受过系统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教育薄弱,部分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走向了社会,而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设置农业课程,城市的孩子更是五谷不分。多年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考生不愿报考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中的涉农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转行从事其他非相关专业,造成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现有农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老龄化,人才断层现象显现。部分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缺乏必备的科研设备,基层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科研。随着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兴起,农民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需要掌握先进的智能操控技术,但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不会操作这些高科技设备。

1.5 种业发展存在短板和弱项,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种子被称作农业的“芯片”,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虽然我们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但是“卡脖子”的技术亟待有所突破,部分农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大豆、玉米等作物单产水平急需提升,种子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突破性的新品种,种质资源搜集鉴定和保护利用的水平不高。国内育种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单打独斗,科研和生产有时脱节,造成“两张皮”,部分科研成果无法转化应用,而国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商业化育种早已蓬勃发展起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但由于我国种企起步晚,小而不强,多而分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致使中国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并且新品种的知识产权屡遭侵犯,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

1.6 粮食生产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结构性短缺凸显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粮食需求从追求“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和食用油需求增加,带动饲料用粮和油料作物的需求持续增加,造成粮食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目前,我国玉米国内供给仍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增长,2021年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5%[2]。同时,粮食生产也要与时俱进,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兼顾质量提升,目前我国高品质、多样化、专用途粮食品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和居民差异化的生产生活需求。

1.7 粮食产后环节损失严重,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在收获、晾晒、运输、储存和消费环节损失很大。在播种环节存在用量偏高、粗放播种的问题,播种机、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高,农机手操作的技能也急需提高。部分地区的农户缺少烘干设备,至今沿袭庭院晾晒,储粮设施简陋,粮食时常被虫鸟和鼠类偷食,遭遇雨天粮食容易产生霉变,农户损失惨重。运输和装卸方式有待改进,易造成抛撒遗漏和货物滞留。粮食加工设备工艺落后,成品粮加工过度,降低了粮油出品率。

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局部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2.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1 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藏粮于地,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防止耕地减少。对乱占耕地的行为“零容忍”,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耕地用途的唯一标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禁止将耕地改为林地、养殖场、鱼塘和花卉种植基地等非粮用地,禁止将耕地变更为私家别墅、商品房、休闲旅游区等非农用地,要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良田种好粮。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坚决防止占优补劣现象的发生。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 弥补目前我国关于粮食安全只有一些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缺少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空白。要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压实,落实到地方党委和政府,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对耕地保护的责任人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耕地保护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利、失职渎职的要追究乡镇村街负责人的责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3]。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科学开发和综合治理酸化、盐碱化耕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

2.2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持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继续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遵循市场导向,让粮食价格合理波动,好粮卖好价,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整合耕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分类规划利用,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当前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耕、种、管、收、加工、储、销等“保姆式”全程服务,促进小农户种粮节本增效。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就近务工,实现打工种田两不误,动员老百姓复耕复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同粮油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直接对接签订协议成为定点供应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粮食作物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提高保险支付标准,提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2.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资源虽然有限但是技术创新无限。藏粮于技,提高农机装备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研发适宜集中连片耕地作业的大马力农机,适应山区丘陵作业的中小型机械,以及适应不同地貌和农作物品种的智能复合机械,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开展专业化集中育秧,创新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复种、套作和轮作,推进土地深松深挖。推进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肥、化学农药,粪肥、秸秆还田,实现化肥农药双减,实施种肥同播,应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种养结合等绿色生态技术。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农业一体化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创新科技推广机制,让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传授技术要领,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长期技术咨询服务。

2.4 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校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热爱农业、尊重劳动,亲身感受新农村的变化,摒弃轻农思想,长大后投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科研院所、涉农院校、职业技校等各类资源,加快培育新农人,使农业人才增速跟上农业现代化步伐。由政府组织开展粮食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农业管理服务等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育农业生产技术能手、农业经理人、农产品电商经营者。引导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教师等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在工资待遇、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企业家投资办厂,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财政扶持、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由组织部门选派政治过硬、实干担当、勇于创新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的重要岗位上去锻炼。

2.5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强种业企业

努力构建与农业生产大国相适应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种子库建设,防止种质资源流失。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增加良种覆盖率,提高粮食产能。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院所、高校和种企资源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分工,科研院所和高校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负责商业竞争和新品种推广,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国家应选取有实力的种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种企内部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打造中国自己的种企航母。贯彻落实新《种子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为种业保驾护航。

2.6 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稳定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扩大大豆、油菜、花生、油葵、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开发能够替代玉米、大豆的优质蛋白饲料,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山桐子、长柄扁桃、元宝枫、油用牡丹、翅果油树等木本油料作物,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一次投入连续收获、适合山地种植的特点,不仅可以增加油品供给,还可以节约大量耕地[4]。面向不同食品加工企业和特定人群培育绿色优质专用的粮油品种。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以质为先、以特取胜,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粮食品牌,增加粮食附加值。

2.7 构建全链条节粮减损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粮食增产和节约粮食必须并重,节粮就是增产。要针对不同农作物研发精量播种和收割机械,加大农机手技能培训,从源头上减少浪费。推广粮食烘干设备,精准控制水分,防止粮食霉变、发芽、生虫。改进装卸运输方式,建设粮食运输专用铁路线路和专用码头,研发通用运输装备,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耗。优化粮食加工工艺,提倡适度加工,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采用内环流控温、智能通风、智能气调技术、温度场云图技术等新科技,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同时,加强粮食安全教育,制止舌尖上的浪费,餐饮行业要主动提供小份饭菜,大力倡导光盘行动。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