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

2022-11-15 05:34常正伟王海林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质量检查财政部盈余

|常正伟 王海林

一、引言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开始持续至今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政府会计监督的主要手段。与证监会的事后处罚公告、交易所的事中问询相比,作为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具有事前预防的特点,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谨慎和及时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现有研究表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不但能够直接缓解上市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柳光强、王迪,2021),还能通过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降低所审计客户的盈余管理程度(郑登津、武健,2021)。纵观政府会计监管的增量渐进发展历程,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对相关制度的完善十分关键,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始终是财政部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在监管实践中,庞大监管对象与有限监管资源的矛盾依旧突出(郜进兴等、2009)。因此,全面科学评估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政策效果,并对其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onen和Sadan(1975)指出,管理层为达到平滑经常性项目损益的目的,会在企业经常性损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时将部分经常项目收益归类为非经常项目收益,其后,管理层操纵利润表的呈现方式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认知和理解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又引起了监管者、投资者和分析师的高度关注(Mcvay,2006;程富、王福胜,2015;Joo和Chamberlain,2017)。路军伟等(2019)分析发现在IPO前三年,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将营业成本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虚增扣非净利润以迎合发审委专家的审查偏好。谢德仁等(2019)指出,管理层会在首个行权业绩考核年度中,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识别难度较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进行损益分类操纵。傅绍正(2021)发现,高管权力越大的国企费用归类操纵越多,CEO兼任董事长、CEO任职年限较长或由企业内部提拔的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根据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对项目的正确分类与正确测定其金额同等重要。对如何缓解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讨论主要从外部监管与内部治理两方面展开。Behn(2013)等分析发现,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跟踪分析师人数越多,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徐沛勣(2020)指出,勤勉、独立和两职分离的董事会能够识别管理层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但与传统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并不改变净利润,隐蔽性更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起到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也会选择性的纵容(张友棠等,2019),因此在现行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尤为关键。

本文实证研究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贡献包括:(1)全面认识政府会计监督的效果。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视角进一步指出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并指出营业成本与其他营业。(2)丰富企业采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已有文献指出投资者和分析师对扣非净利润的关注是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本文强调政府会计监督的关注不足使得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增强。当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受到监管高度关注后,企业转换了盈余管理的方式。(3)为“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相互补充提供经验证据。强调单位内部与社会审计监督所具有的优势,为如何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假设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管理层存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信息的不对称为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活动完成考核目标提供了条件。与主要操纵净利润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不仅对企业未来收益影响小,还较少受到监管者和审计师的关注。在扣非净利润逐渐成为考核目标的薪酬契约下,管理层更加偏好风险相对较低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谢德仁等,2019)。此外分析师对财务报表的深度解读使得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的净利润,其对扣非净利润价值相关性的认可促使管理层通过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拉升股价。同时,证监会在配股、公开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等制度中均要求涉及净利润的财务指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因此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路军伟等,2019)。

表2 变量及其定义

不同企业经营方式与具体业务的差异使得在判断一个损益项目是否应当列入非经常性损益时充满主观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往往将精力聚焦于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对会计要素的分类关注较少(程富、王福胜,2015)。现行会计准则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列举为主的方式促使上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表1列示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指出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随意变更会计估计调节折旧费用和通过关联方虚构交易粉饰业绩等。上述操纵利润的方式与企业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高度相关,但未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有足够的关注。从博弈的角度分析,提高处罚率与检查成功率是保证会计监督效力的两大关键条件。但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象涵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极其庞大的监管对象与有限的监管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始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郜进兴等,2009),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实践中任务繁重,可能更倾向于关注企业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关注不足。并且与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税务局等职能部门相比,财政部的会计监督手段单一、处罚措施有限,难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即使被发现了问题,面临的处罚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为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留有空间。

表1 财政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一览表

现有研究指出,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均有显著缓解作用,对披露具体违规数据,整改积极的公司效果更加显著(柳光强、王迪,2021)。但当操纵应计利润的空间受到限制时,企业实施分类转移操纵的可能性将增大(Fan等,2010)。如反腐高压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关注,国有企业更多采用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雷新途、汪宏华,2019)。此外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无须在未来转回应计项目,不影响实际经营活动,操纵成本较低,较少受到监管者关注。管理层通过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在不同科目间的垂直移动改变公司盈余结构,依旧能够满足某些特殊目的。如持有长期权益越多的高管,越偏好对真实业绩影响小、监管处罚成本低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刘宝华等,2016)。因此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可能会助推企业更多采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方式。披露具体违规数据,整改积极的公司因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空间减少,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会更加明显。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在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之后增加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2007年会计准则变化对损益表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两市未被ST等特殊处理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手工整理出被检查出问题的上市公司,剔除检查年度早于上市年度的公司,若同一家公司多次被检查则保留第一次检查的结果。企业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来自于财政部官方网站。

(二)模型构建

首先参考Mcvay(2006)的方法构建模型(1),对上市公司分年度、分行业回归拟合出预期扣非净利润,实际扣非净利润与预期扣非净利润之差为异常扣非净利润(UECE)。其中CE为实际扣非净利润,ATO为净经营资产周转率,ACCRUAL为应计利润,△SALE为营业收入增长率,NEG为营业收入减少虚拟变量,当企业i第t+1年营业收入小于第t年时取1,否则为0。

然后参考Fan等(2010)的做法构建模型(2),检验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公司是否存在将经常性费用操纵至营业外支出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如果管理层将本应列入营业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那么本期异常扣非净利润将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因为这种分类转移行为会同时增加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和营业外支出。SEXP表示企业营业外支出,AUDIT表示检查虚拟变量,在上市公司被财政部门检查出问题当年以及随后的年份取1,之前取0。TREAT表示实验组虚拟变量,在上市公司是检查发现问题的企业时取 1,否则为0。若三者的交乘项SEXP×AUDIT×TREAT系数显著为正,则表明相对于其他公司,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出问题的公司在检查后更多采用操纵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参考谢德仁等(2019)的做法控制企业性质(SOE)、亏损(LOSS)、企业规模(S I Z E)、偿债能力(LEV)、盈利能力(ROA)、现金流(CFO)、 市净率(MTB)、应计盈余管理(DA)和真实盈余管理(REM)等变量的影响。为了缓解遗漏变量等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在回归中控制行业固定效应()与年度固定效应()。具体定义见表(2)。

由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象并非完全随机产生,为缓解样本选择偏误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一对一无放回的最近邻倾向匹配得分法(PSM),为检查出问题的上市公司筛选出控制组样本,最终得到4661个观测值,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首尾各1%的缩尾处理。表3显示经过匹配后,检查组与控制组之间的主要控制变量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处理组处理结果与假设其未处理结果的差(ATT)为-0.0076,t值在5%水平显著,说明使用PSM之后的样本进行准自然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表3 PSM结果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异常扣非净利润(UECE)的最小值为-0.3160,最大值为0.3110,标准差为0.0880,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异常扣非净利润存在较大差异。平均而言,异常扣非净利润约占营业收入的0.40%,营业外支出(SEXP)约占营业收入的0.30%,二者相对比例近75%,说明异常扣非净利润金额大小主要受到营业外支出的影响。样本中国有企业占比66.20%,亏损公司占比92.40%,表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以国有企业与亏损企业为主。应计盈余管理(DA)与真实盈余管理(REM)的最小值皆小于0,最大值皆大于0,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依旧存在于样本上市公司中。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现有文献基本一致。

表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5列(1)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为正,SEXP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相对于控制组,检查组在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出问题后更多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假设得到验证。为进一步检验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细分特征对分类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参考柳光强和王迪(2021)的做法,将样本分为是否披露具体违规数据,是否涉及纳税问题,企业整改是否积极三组分别进行回归。表5列(2)披露具体违规数据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10%水平显著为正,列(3)未披露具体违规数据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10%水平显著为负,SEXP的系数皆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披露具体违规数据的公司在被检查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多,这可能是由于披露具体数据的公司往往问题更加严重,在改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时需要其他手段暂时满足管理层的需求,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关注不足提供了空间。列(4)涉及纳税问题组与列(5)未涉及纳税问题组的回归结果均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为正,且SEXP的系数皆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上市公司无论是否涉及纳税问题,皆会在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后采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这可能由于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并不改变净利润,对税收的影响较小,税务局亦会忽视对企业此类行为的监管。列(6)整改完成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为正,列(7)正在整改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SEXP的系数皆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后积极整改完成的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多,说明这些公司并不是全面改善盈余管理,而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表5 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三)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假设。本文参考王生年和孙孟杰(2021)的检验方法,按照距离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年份的时间设定虚拟变量,并构建模型(3)检验是否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其中,BEFORE3、BEFORE2、BEFORE1分别在检查前3年、2年、1年取1,否则为0;CURRENT在检查当年取1,否则为0;AFTER1、AFTER2、AFTER3分别在检查后1年、2年、3年取1,否则为0。控制变量(Controls)的选取与模型(2)保持一致。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之前1年为基准期,平行趋势假设检验结果显示BEFORE3×SEXP、BEFORE2×SEXP和BEFORE1×SEXP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CURRENT×SEXP和AFTER1×SEXP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AFTER2×SEXP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AFTER3×SEXP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基本支持了平行趋势假定。

2.安慰剂检验。通过改变政策执行时间进行反事实检验,能够排除其他政策或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参考柳光强和王迪(2021)的做法,将被检查公司的被检查年份统一提前3年重新回归。回归结果显示SEXP的系数依旧在1%水平显著,但SEXP×AUDIT×TREAT的系数不再显著,表明在人为改变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政策时间后,将不再影响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这也从侧面表明基本结论的稳健性。

(四)异质性分析

1.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柳光强和王迪(2021)的研究表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震慑力存在差异。本文按照产权性质将观测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组后分别按照模型(2)进行回归,表6列(1)国有企业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与S E X P的系数皆不具有显著性,列(2)民营企业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与SEXP的系数皆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民营企业的震慑力有限,当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受限时,其会更多采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应对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这可能由于相比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政治晋升目的,民营企业承受的资本市场压力更大,对财政部的监管行为敏感性较低,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表6 异质性分析结果

2.基于企业内部监督的异质性分析。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高度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经营实践中扣非净利润多的企业往往估值也更高,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能够帮助管理层迎合投资者的需求。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武辉、王竹泉,2019)。本文按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将上市公司分为高股权集中度组与低股权集中度组,表6列(3)高股权集中度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SEXP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列(4)低股权集中度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为正,SEXP的系数在10%水平显著为正,表明股东监督能够弥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不足,有利于缓解管理层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

3.基于企业外部监督的异质性分析。保证被审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社会审计的主要目标,审计师应当对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及其说明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实。但出于成本的考虑,审计师也可能更关注其他审计事项,从而忽略了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所引起的诉讼、声誉和监管风险远低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即使发现了被审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审计师为维护客户关系可能会选择纵容(Huang等,2015)。张友棠等(2019)研究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具有治理效应,因此本研究按照是否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分为高审计质量组与低审计质量组。表6列(5)高审计质量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与SEXP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列(6)低审计质量组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的系数在5%水平显著为正,SEXP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低质量的社会审计纵容了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高质量的社会审计能够弥补政府会计监督的不足,这也从侧面说明财政部通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能够更加高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五、进一步分析

(一)管理层操纵扣非净利润具体项目的考量

根据利润表的结构安排,越是靠近营业收入的项目信息含量越高,也更容易被报表使用者重视。营业成本与期间费用是扣非净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体现企业的技术能力,后者更多体现企业的管理能力。与期间费用相比,专业投资者往往将较低的营业成本看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由于生产过程的不透明,操纵营业成本的隐蔽性更强,更不容易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发现。因此与将期间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相比,管理层可能更有动机将营业成本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参考Fan和Liu(2017)的方法构建模型(4)和模型(5)分别对上市公司分年度、分行业回归拟合预期营业成本与预期期间费用,实际营业成本与预期营业成本之差为异常营业成本(UECOGS),实际期间费用与预期期间费用之差为异常期间费用(UESGA)。将其替换模型(2)中的被解释变量(UECE)后检验管理层操纵扣非净利润的具体项目。

模型(4)与模型(5)中的COGS和SGA分别为使用营业收入标准化后的实际营业成本与实际期间费用,ASSET表示期初总资产,其他变量含义与模型(1)保持一致。表7列(1)与列(2)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的系数皆在1%水平显著为负,即营业外支出增加的同时营业成本或期间费用在下降,结合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在10%水平显著为负,列(2)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AUDIT×TREAT不具有显著性,表明与控制组相比,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出问题的企业更多选择将营业成本而不是期间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以增加扣非净利润。

表7 进一步分析

(二)管理层操纵营业外支出具体项目的考量

在营业外支出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金额较大,通过处置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固定资产,能够一次性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提高主营业务的利润。但相较于营业外支出的其他项目,处置非流资产需要大量的凭证和相关证据佐证隐蔽性差。参考谢德仁等(2019)的做法,本文进一步将营业外支出划分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与其他营业外支出两个部分后,分别构建模型(6)与模型(7)展开检验。其中SEXP_US和SEXP_S分别表示使用营业收入标准化后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与其他营业外支出,其他变量的具体含义与模型(2)保持一致。表7列(3)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_US×AUDIT×TREAT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S E X P_U S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列(4)的回归结果显示SEXP_S×AUDIT×TREAT在10%水平显著为正,SEXP_S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与控制组相比,检查组的管理层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之后主要使用其他营业外支出而不是非流动资产损失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以增加扣非净利润。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未充分关注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被检查的公司因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空间被限制,转而更多采用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披露具体问题数据和整改态度积极的公司,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并没有全面缓解盈余管理,而是促使被检查的企业通过将经常性成本费用转移至营业外支出以提升扣非净利润。异质性检验表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民营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震慑力不足,当政府会计监督失效时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对抑制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具有补充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营业成本与其他营业外支出是被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司管理层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载体。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财政部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应对财务信息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并加强对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关注,尤其注意所检查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向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转换,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2)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检查,优先考虑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合作,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检查力度,并持续跟踪和回访监控被检查企业,提高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威慑力,从而在资本市场上产生溢出效应。(3)坚持“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在财政部门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优势,弥补政府监督因人力等限制因素存在所产生的缺陷,如肯定外部审计监督在会计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规范会计服务市场秩序。

猜你喜欢
质量检查财政部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审计署赴江西省审计厅质量检查座谈会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
中注协举办2016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人员培训班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
财政部会计司2015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