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英
陶瓷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为世界所熟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享誉中外,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瓷器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景德镇,古称昌南,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精美的瓷器而得名,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兴于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御窑厂的建立,促进了景德镇窑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一枝独秀的格局。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主题展上,展出的245 件(套)文物精品,其中一、二级文物达100 余件(套),藏品丰富、精美成序。此次展览让大众在欣赏精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明清景德镇窑的发展脉络、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的演变规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景德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彩瓷亦称“彩绘瓷”,指器物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中国彩瓷的出现历史悠久,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尤其彩瓷制作取得诸多突破,产品更加精益求精且新品迭出,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彩瓷在景德镇窑亦是空前的发展,种类繁多,按照装饰工艺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青花加彩、色地彩和素三彩。
“釉上彩”是陶瓷彩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进行绘饰,再经低温烧结。旧时景德镇称这种技法为“表绘”。釉上彩的装饰特点是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釉上彩的主要品种有釉上单彩、五彩、珐琅彩与粉彩。“釉上单彩”是指明清景德镇窑烧制的高温釉瓷器上施单一彩装饰,经低温火烘彩而成的瓷器,如白地绿彩、白地红彩等品种。 “五彩”是将彩绘纹饰绘于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不一定五彩皆备,“五彩”的叫法既有多彩又有靓美的含义。“珐琅彩”是康熙晚期创烧的,借鉴了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由于彩料较厚,又借鉴了西洋油画的技法,立体感极强。“粉彩”是康熙晚期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彩料中加入铅粉并施玻璃白而烧成的釉上彩瓷,它比“五彩”更加娇艳、淡雅、柔和,又称为“软彩”。
▌彩喜鹊登梅图盘 清 同治款
“釉下彩”也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方法,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进行绘饰后,施以白色透明釉或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在景德镇把釉下彩称为“里绘”。釉下彩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青花瓷”为我国传统名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绘画纹饰,然后施透明釉,用1300℃左右高温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瓷,釉下钴料在高温下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的白地红彩瓷器。“青花釉里红”是以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而“釉下三彩”则为清康熙年间创烧的一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同一瓷器上的釉下彩新品。
“青花加彩”是一种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其工艺上是用青花在坯胎上勾出各种图案轮廓,然后罩上白釉,入炉用高温烧成青花瓷,然后在透明釉面上用釉彩绘出各种与青花配合的纹饰,复入炉用低温二次烧成。有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青花红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而“斗彩”则是先在瓷胎上用青花勾勒纹饰的轮廓线(或描绘局部图案),施釉烧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上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瓷创烧于宣德,成名于成化。
除以上三大彩瓷品种外,还有一些品种如“素三彩”、“色地彩”等综合工艺彩瓷。“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素三彩”即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黄地青花、绿地紫彩、蓝地黄彩、蓝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
颜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有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烧成后使釉层呈现某种固有色泽的釉,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称为着色剂。釉是附着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质层,由于釉是形成瓷器的必要条件,所以中国古代瓷器以釉作为装饰的历史比以彩装饰的历史要早,可以说釉装饰与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从三千多年前商代原始瓷上的青釉算起,中国古代瓷器从单一的青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黑釉、白釉、花釉、酱釉、黄釉、绿釉、红釉、蓝釉、紫釉等等,把中国陶瓷百花苑装点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颜色釉可分为单色釉、窑变釉、结晶釉。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的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主要有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杂色釉等,前六种为单色釉,其中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青釉”是以铁作为着色剂,并不是单纯的青色,多为青中泛黄,或泛灰、绿。青釉始见于商代中期,此后历代都有烧造。明、清之际彩瓷虽为主流,然而传统的青釉仍独树一帜,如仿龙泉青釉、豆青釉、粉青釉、冬青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等。除了六大单色釉系统之外,最后一种称为杂色釉,明清时出现了很多颜色釉名品,如乌金釉、酱釉(紫金釉)、茄皮紫釉、仿木纹釉、仿雕漆釉、仿古铜釉、仿玉石釉等。
“窑变釉”是颜色釉品种之一,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自古称之为“窑变”。“窑变釉”是清代时景德镇窑仿宋钧窑制作的釉色品种,它采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在高温下自然流淌、相互交融,呈现出犹如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较红的称为火焰红,偏蓝的谓之火焰青。还有一种“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名。《南窑笔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结晶釉”是由于熔体中含有的熔质处于过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而形成的釉,主要品种有厂官釉、铁锈花釉等。“厂官釉”也称茶叶末釉,是古代铁结晶釉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铁花釉”是清代铁结晶釉品种之一,清雍正时期流行,因结晶形似花朵而得名。
明清时期,随着瓷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景德镇窑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日渐扩大的海洋贸易中最负盛名的货品,输出到中亚、西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特别在明末清初时期,东印度公司等欧洲商船竞相来华贸易,中国瓷器外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除传统的青花瓷之外还出现了订烧瓷、纹章瓷等产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外销瓷器主要品种有青花、粉彩等。纹章瓷又叫徽章瓷,是明清中国外销瓷的一种,因其绘有欧美等地皇家、贵族、团体、都市的纹章而得名,流行于17—18 世纪,是由中国制瓷工匠依照外国商人所提供的徽章设计图专门绘制而成,与贵族家庭或社会团体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特点,又有欧美主流的审美意趣,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证。
清朝规定欧洲商船与我国通商只能在广州互市,因而产生了“广彩”。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是一种产自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是吸收传统的古彩技艺仿照西洋表现手法,经彩绘、烘烧制成的彩瓷,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根据外商的需要和喜好,加以彩绘,然后经700℃—750℃烘烤而成。广彩花纹布满器体,绚彩华丽,辉煌夺目。品种以盘、碗等日用瓷为主,陈设瓷次之,以出口为大宗。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在工艺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规模也迅速扩展,成为闻名全球的瓷都。随着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中国瓷器奔向世界各地,如同一个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代表。中国瓷器所到之处,就是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所到之地。众多传世瓷器珍品,是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展出的文物造型别致、纹饰精美、色彩丰富、工艺水准很高,可谓件件精品。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珍贵瓷器走过历史的浩瀚,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如今它们汇集一堂,在展厅内交相辉映,用自己独特的“密码”向世人“诉说”其背后的故事,近距离领略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皇家韵味和时代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出民间生活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