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供暖为啥秦岭说了算?

2022-11-15 07:58策划执行丨刘翠霞刘樱姝朱国伟
旅游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终南山秦岭

策划 执行丨刘翠霞 刘樱姝 朱国伟

秦岭,为什么能定义中国?

秦岭终南山

秦岭秋色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它气势雄伟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小到甜粽还是咸粽,豆腐脑是加糖还是加盐,大到南方的秀气柔和与北方的豪迈敦厚,都与它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它,就是秦岭!

秦岭是一条地理山脉,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它绵延1600 多公里雄踞40 万平方公里。早在2500 多年前《周易》就把秦岭称作“龙脉”。一般来说,秦岭是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中段山脉,也是秦岭的主体,其东西长约400—500 千米,南北宽100—200 千米,海拔一般在2000—3000 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 米,为中国中东部最高的山峰,山势雄伟。更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广义的秦岭是指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不管怎样,这源源不断的高峰峻岭,充实了愈加魁伟的身躯,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山系。也正因为其伟岸的身躯,所以谓之屏障。冬天,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它又能阻挡潮湿海风进入西北地区。由于水汽的阻滞作用,秦岭南坡的降水明显多于北坡,南坡温暖湿润,而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在海拔800 米以下一幅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而北坡自下而上为典型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因此,秦岭被视作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重要分界。

如果以秦岭为轴,周边的地理环境仿佛存在某种“对称性”—— 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黄河与长江,一北一南浩荡东去;它们各自最大的支流、同样发源于秦岭的渭河与汉江,一北一南奔涌而出;两条河先后孕育出两大“天府之国”,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一北一南遥遥对立。

少华山秋意正浓

秦岭是一座生态山,被誉为野生动物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中国的“中央水塔”、“名山俱乐部”。

由于秦岭的气候类型囊括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秦岭面积不到全国的1%,但种子植物却占全国总科数的65.23%。生物学家以秦岭划分了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秦岭的动植物融合了南北的特点,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这里都有,秦岭四宝——羚牛、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在不同的海拔上生活。对人来说,它是南北方集体供暖的划分线,它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中央山脉”。

秦岭还是“名山俱乐部”,主峰太白山,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中国大陆的第一高峰,李白的《蜀道难》中称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不仅如此,秦岭的山体本身还存在着“南北差异”——秦岭的南坡相对平缓,群峰连绵,其间分布着山间台地;北坡则更为陡峭,千崖竞秀、壁立千仞,因而翠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一众名山多位于北坡,俯瞰着关中平原。

秦岭是一座历史山,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见证了周秦汉唐的绝代芳华。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之于我们民族、国家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地位。何为“祖脉”?简言之,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莽莽秦岭,人文悠悠。距今115 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

一座山脉,半部国史。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秦和汉,皆在秦岭崛起,秦岭孕育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充实了秦人的粮仓,为秦人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提供了后勤保障。楚汉争霸时,秦岭的栈道为刘邦赢得了不少战争。每到战时,秦岭之中的打通南北和秦蜀之间的各条古道,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光是三国时期,就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镇守剑门、赵云兵发斜谷……每条古道几乎都硝烟四起。

植物丰茂的太白山

然而不论秦岭南北经历多少战火的洗礼,这条遮天蔽日的巨大山脉,始终是隐逸者、修行者们的乐土。在秦岭脚下,佛教开始中国化。

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于秦岭山岚雾霭之中潜心翻译,为后世传下佛经94 部,总计300 多万字。此后高僧辈出,流派纷纭,汇聚为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韩愈遭遇仕途贬谪,发出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喟叹。白居易被贬江州也难掩对秦岭萧瑟的惆怅: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无论江山如何鼎革变幻,秦岭依旧大爱无言,默默地为一个个朝代提供滋养与屏障。在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褶皱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系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秦岭更是一座父亲山,以其伟岸挺拔的身躯,护佑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秦岭是我们的父亲山。因为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气候分界线,而且是中国的脊梁。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的一条巨龙般的山脉,峦起峰拥,遮天蔽日,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其北麓的水流入渭河,孕育了“华”文明。地名是文化的记忆,秦岭北麓有华胥陵、华山、华阴、少华山、华县、翠华山、天华山,渭河北岸有阎良的中华原,富平的中华郡、华朱乡、华阳原,三原原来叫华池、耀县原来叫华原,西安是“华”文明的核心传承区。而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是黄河文明的代表。

秦岭南麓的水流入汉江,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文明是长江文明的代表。汉口原来叫“夏口”,汉江文明也可以说是“夏”文明,其重要核心区在汉中,汉中的成语故事是全国最多的。穿越秦岭的那些古栈道连接了渭河文明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汉江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可以说,秦岭孕育了华夏文明,是中国的父亲山。

因此,秦岭的意义远不止划分南北方,它是遍地风光的“名山俱乐部”,滋养万物的“中央水塔”,更是两大“天府之国”的缔造者,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几个王朝,纷纷在此登场,它提携黄河长江,统领中国东西南北,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父亲山。

终南山,为何就成了隐居胜地?

丨文雨丨图虫创意 摄图网

终南山南五台

老子像

西安城往南不到40 公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峦,在晴朗的日子,从西安市区就悠然可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终南山。

它是百姓心中寓意高寿的南山,是卢藏用升官发财的捷径南山,也是道教传人居山修道之地。从古时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了远离俗世、躲避战乱,来到终南山过隐居的生活。直到现在,终南山也是少有的全国范围内乃至全世界还存有隐士的地方。

终南山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山?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藏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的中间位置,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71.2 米,是“道文化”“佛文化”等的发祥之地。

凭借中原这块沃土,又正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终南山俯瞰渭水、远望汉水,还有着五大谷、数百小谷连绵不绝。这里群山耸立,薄雾绕峰,山青水绿,风和鸟鸣。风景之秀丽甚至让痴迷山水的王维都驻足留步,提笔一首五言绝句:“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就连叱咤风云、将天下运筹于掌中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以诗盛赞此心目中的仙家胜地:“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名人来此,吟咏歌赋,隐居于此。《诗经》里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自唐朝以来,终南山就已经成为那些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秦末的商山四皓,到一代圣手孙思邈,再到仙家钟离权,再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其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因此,它也是“寿文化”的发祥圣地。

佛教旅行日记作家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一书中记述了1903 年他在嘉五台隐居时的感受:山势壁峭,上摩穹霄,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居茅棚,清静异常。

云中仙居寺庙

古代隐士为什么偏爱终南山?

终南山之所以古今驰名,理由有两个:首先它风光旖旎而被历朝历代视为皇家禁地,上林苑就曾是其中一部分;另外由于它厚重的人文积淀,先后有大批名人隐居于斯,“名人效应”无意中提高了山的知名度。那么,为什么古代名人喜欢隐居终南山?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士之“隐”又为何来?这一点,《后汉书》说得明明白白。此书将隐士分成了六类,道清了其避入山林的诸多缘由——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由此可见,入南山者大致存心求避世,斩断凡尘纷扰。若循着此念而隐,对隐居之处自然得有要求。一来得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二来更得是真的僻静安全之处。恰好,终南山便是这么一个合适的选择。

终南山虽处中原,然山脉连绵,高峰险峻,避入此中,的确是能暂隔尘世。再者,终南山物产颇丰,山谷间河流分布密集,其间还有温泉存留,森林茂密不说,山间更有着中草药千余种,有着“草药王国”之雅称。

当然,华夏大地名山众多,僻静安全又物产丰富者比比皆是,为什么偏偏是终南山,不是其他山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终南山离长安近啊!

唐朝诗人祖咏名篇《终南望余雪》,明明白白写了终南山距离长安有多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近到从长安城里就能看到终南山上的积雪。长安是什么地方,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一个传统思想:当官,当大官,到中央当大官。那么问题来了,唐朝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人,按部就班走科举之路,多难啊。于是就有一些文人,在失意之时暂时隐居终南山,以期随时东山再起。

你看,不是隐士选择了终南山,是历史选择了终南山。终南山之妙、之巧,不仅在于其景,其产,或许更在其“志”。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从不言语的终南山,读懂了万千士人的心。

终南山南五台的古钟

李白、王维都走过的“终南捷径”

古代隐居于终南山的人众多,如东方先贤老子、药王孙思邈,有的人隐居是因为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或官场失利,转而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而有的人隐居的原因比较特殊,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

唐代的时候,有个叫卢藏用的人,早年求官不得,故意跑到终南山隐居。他认为隐居在终南山上可以引起皇上注意,所以很快就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当时还有一个叫司马承祯的人,也在终南山住了几十年。唐玄宗知道后请他为官,被他拒绝了。于是命人给他盖了一个院落,请他在里面抄写校正书籍。后来司马承祯遇到卢藏用,卢藏用抬手指着终南山,开玩笑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啊!”司马承祯讽刺卢藏用说:“不错,依我看来,那里何止是有趣,简直就是做官的‘捷径’啊!”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来历。

寻找终南捷径是古代很多文人的做法,连大诗人李白、王维也不例外。唐朝时,30 岁的李白来到了长安却没有直接进入长安城,而是隐居在距离长安城不远的终南山,在此期间,因别人的举荐李白两次来到位于楼观的延生观,拜见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并向公主献上了《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可能是时机未到,李白在玉真公主别馆忙乎了一阵子却没有得到任何机会,所以无奈离开了终南山。但他的隐居也没有白费,后来玉真公主还真的在皇帝面前举荐了李白,李白入朝为官,“终南捷径”还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盛唐诗人王维一生曾经三次隐居终南山。虽然他始终没有真正归隐和放弃出仕,终南山仍是王维一生中给予他安宁和平静的一处桃花源。后来,王维在延生观用琵琶弹奏了一曲《郁轮袍》,并呈上自己的诗卷,玉真公主极为赏识他的才华,便向主考官推荐,从此王维踏上仕途,名扬四海。

古人的归隐胜地终南山

哪些历史名人曾隐于终南山?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学识和智慧,运筹帷幄,为消灭殷商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相。

老子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看到礼乐崩坏后,世风日下,对喧嚣的世俗社会越来越厌倦,于是,他常常云游四海,倒也逍遥自在。当老子来到陕西关中境内的终南山附近时,被这里清幽宁静的环境所吸引,于是,索性在这里安顿下来,每天给当地人传道讲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由于老子的名气实在太大,从此以后,终南山逐渐变成了道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大小小的道观相继在这里拔地而起,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效仿老子。

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为潜心医药,孙思邈推掉了所有官约,悠然于这漫山遍野的珍贵草木中,这才有了“孙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康熙时期的关中名士李雪木,为逃避清廷的召唤,躲到终南主峰太白山一带,因山中乏纸,他用槲叶写文题诗,竟至收集成《槲叶集》。民国时期,大居士高鹤年先生晚年也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和南五台结茅蓬访道修行,至今,他隐居的茅庐犹在。

不止如此,静默不语的南山,亦孕出佛香、育出道义,智藏大师、道判大师、杜顺大师等在此修行求教,北周武帝大肆灭佛时,南山中更立起了“七十二茅蓬”,为诸多门徒提供珍贵的栖身之所……

秦岭多名山,每一座都有故事

骊山最美环山公路

广义的秦岭横跨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省,东西绵延1600 多公里,西部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相连,东部则雄踞华北平原之畔。一道道山岭是秦岭高大的身躯,一座座山峰是秦岭高高隆起的脊梁。我们熟知的嵩山、伏牛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老君山、骊山、白石山等,都属于秦岭山脉。

见证中国历史的,骊山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海拔1302米,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山势逶迤,树木葱茏,因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相传上古时期,女娲曾在这里“炼石补天”;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西周时期,周幽王和褒姒在这里“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骊山还埋葬着这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宣太后。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

千百年来,骊山晚照久负盛名,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为臣时,因与太子杨广不和,辞京外调。他刚走到临潼地界,就被杨广堵截围住。厮杀鏖战正急,随军的窦氏夫人却生下小唐王李世民,窦氏夫人只好暂住金刚庙内。一天,丫环把尿布洗净搭在外边绳索上,太阳已落山了,窦氏夫人发愁地说:“晚上还要用尿布,这太阳再红一阵就好了!”正说着,那已落的太阳又重在一个小山头露了出来,金色的阳光照在红色的尿布上,从尿布透过的红光照在骊山上,顿时骊山一片光明灿烂,色彩斑斓异常,这便是有名的“骊山晚照”。那阳光照射在尿布上,尿布一瞬间便干了。传说李世民是真龙天子,所以生下他,连天公也来相助。从此,“骊山晚照”这一美景,便和他的故事一起流传下来。

华山之巅

骊山脚下,西绣岭山麓有一个著名的温泉,一池碧水,清澈见底,热气升腾。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述了杨贵妃沐浴华清池的场景。

奇险天下第一的,华山

旷世独尊的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雅称“太华山”,以峻秀峭拔而名冠天下,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华山五峰衍生36 峰72 洞,历代高贤大德云集,神话传说故事俯仰皆是,引人入胜。家喻户晓的“宝莲灯”,充满诗情的“吹箫引凤”,异想天开的“巨灵擗山”……不少神话属于民族文化的不朽经典,闪烁着民族精神的灵光。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天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人到华山寻访,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有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华山明星崖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

为了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流程上而言,备课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即要做到高效备课,这是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武当山金顶

华山上还有一个公主峰,相传和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有关。当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南阳公主见国危势乱,劝驸马王咸独善其身,远离尘嚣,以避离乱之苦。王咸执意不肯,公主便独自离开宫廷,来到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便驾鹤乘云而去。王咸在明争暗斗的朝廷里吃尽苦头,这才想起公主的忠告,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在樵夫的指点下,于白云峰北岭头上找到公主绣花鞋,俯身去捡,鞋已化为石,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把白云峰称公主峰。

华山这些传闻逸事,为游人增添了不少情趣和遐想。

明朝皇帝最爱的,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位于今天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它北通秦岭,南接神农架,西至巴蜀,绵亘起伏400 多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武当山有72 峰、36 岩、24 涧、3 潭、9 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其中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刚好暗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

与中国其他名山大川不同,武当山的信仰主流,自始至终都是真武大帝。永乐十年,成功篡位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君权神授”的地位,也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正式下诏,敕建武当山。史称,“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按照紫禁城的规制,将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融入道教世界中。为了尊显真武大帝的神圣,朱棣甚至把自己的形象“借给”了真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神化自己的目的。

其实,早在朱棣营建武当山之前,武当之名已响彻宇内。

最接近仙境的,老君山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古号景室山,意在集八百里伏牛美景于一室之意,因道家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后更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

说老君山,当然离不开老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拦下了他,提出请求:“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不著书不能过关,这才有了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他也成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可是,西出函谷关后,老子去了哪儿?这是一个谜。过了几百年,司马迁才在《史记》中记了一笔:“不知其所终。”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越来越浓。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

相传在这里归隐的除了老子,还有明崇祯太子朱慈烺。

公元1644 年农历三月十八,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诏告天下:“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并于当夜自缢殉国。16 岁的朱慈烺落入李自成之手,被封宋王,随大顺军赴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兵败后回京西撤,“不知所终”。

太子下落不明,“假太子案”却频频出现,以至于史学家谈迁喟叹:“今伪太子不一,史臣执笔,何所适从哉?”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朱慈烺并未被杀,因为当时无论李自成、吴三桂,还是清政府、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挟太子以向敌人问罪,即使他们找到太子,也会好好待他,将他作为一张王牌。

那么,明太子朱慈烺应该也是归隐在老君山了。只不过老子是主动归隐,太子朱慈烺则是隐居避难罢了。

黄柏塬,秦岭一半的美都在这里

风景如画的黄柏塬

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这样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但它山高林密,与人疏离,自古以来,如远山云雾一般莫测神秘。我也从未把风景名胜这样的定义赋予过秦岭,除了传统认知带来的敬而远之,更多的是缺乏对它的了解。直到一个叫黄柏塬的地方闯入了我的视线,紧紧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了解那个未知的世界。

黄柏塬,行政归属陕西太白县,位于太白山西南角,鳌山南坡。海拔在800 米到3800 米之间,境内几乎全是森林。林海苍莽,无边无际。它也几乎承包了秦岭秋天最美的景色,这里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秦岭的九寨沟”。

其实,黄柏塬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样的美景,不用说春天遍地花开的浪漫,不用说夏季云海翻腾的震撼,不用说冬天山顶雾凇的壮丽,就单单是秋天万物衰败后的红叶之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更何况这里还有秦岭山下淳朴的农家风情,憨厚可爱的金丝猴、大熊猫等等,这些都足以让人感慨黄柏源之美。

黄柏塬,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黄柏塬,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它是一片区域的统称,包括了太白山保护区、黄柏塬保护区、牛尾河大熊猫保护区。而人们常说的“黄柏塬”,是从太白县城进山以后一直到黄柏塬景区大箭沟的这片区域。

一直以来的旅游,我们都是为了去终点,而去黄柏塬不一样,它最有意思也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从过眉县开始,我们便驶入了号称陕西最美十佳乡村公路之一的姜眉公路。姜眉公路是汉中留坝县至宝鸡眉县的一条路,全长约170 公里。此条公路是沿着三国时期的褒斜古道修建而成的。如今这是一条穿越秦岭的大通道。

每到秋天,秦岭就像打翻了调色板,各种红的黄的绿的色彩如五彩霞衣一样披到了秦岭身上。而秦岭的秋天也是壮观的,赏心悦目的。当走进秦岭深山,你脚下的这条路就变成了太洋公路,所谓太洋公路,就是宝鸡太白县到汉中洋县的这一段山路,沿途经过小贯子、大贯子、小华山、高山草甸、大岭云海,到黄柏塬风景区,这条路是在秦岭核心腹地穿行,平时少有车走,翻山越岭,穿沟跨河,沿途景色美得不像话,因此也被称为陕西最美公路。

黄柏塬的晚秋

途中经过的小贯子值得说一下,小贯子原名叫“小棺子”,相传为诸葛亮假墓之所在。传说当年蜀军为了护送诸葛亮灵柩安全回归蜀中,在褒斜道平川驿(嘴头)东南方山间修了两座假坟墓,迷惑了魏军。站在此处,可把太白县城尽收眼底。

由于各种原因,在太洋这条山路上几乎是没有手机信号的,所以如果特别依赖导航前行的你进山以后千万不要退出导航,否则重新进入就连接不上了,当然,山路只有一条,顺着直走就可以了。自驾这条公路,如果你是乘客,没有了手机信号的干扰,反而可以全神贯注的欣赏窗外一路的醉美秋色。当你在山道行驶了几个小时后,突然收到手机信息,那么你就到达此次旅程的终点——黄柏塬镇了。

初来黄柏塬镇,可能会有些小失望,因为你已经看了一路美景,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镇子和之前的美景比起来稍稍有些逊色。不过黄柏塬镇服务设施相对比较成熟,有吃有喝有农家乐,在这里休息一下是不错的选择。

黄柏塬最有代表性的景区就是“大箭沟”风景区了,大箭沟离黄柏塬镇不远,稍作休息以后,如果时间尚早,可以到景区一转。

大箭沟是以神秘、奇幻而著称的独特景区,景区关口有铜墙铁壁,太白泼墨,三壁锁关,一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景象;移步进沟,沟深林密,空气清新,两侧青山泉水密布,淙淙汇集,成流成瀑,一路形成七彩石、三叠瀑、水帘洞、小壶口等诸多奇景,简直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大箭沟又被称为“秦岭九寨沟”。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大箭沟还是黄柏塬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沟内,生活着我国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的野生动物,是罕见的大熊猫走廊带,如果你有幸,说不定还有可能同大熊猫擦肩而过。大箭沟的大熊猫,是我国大熊猫分布地区的最北端和最西端,如果和老虎相比较,生活在最北端的东北虎因为气候和生存环境的原因,绝对要比生活在南端的华南虎个体大、体格强壮;所以生活在大箭沟的大熊猫,属于秦岭大熊猫中的一个独特的亚种,不仅个头大,体格强壮,而且威武漂亮,不但有黑白花的,据说还有棕色大熊猫。

黄柏塬,傥骆古道上的璀璨明珠

黄柏塬,不仅风光优美,其实它的历史也很悠久,这里曾经是傥骆道上的重要驿站,千百年前的古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旅人都由此北上长安,南下巴州,非常兴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柏塬就是傥骆古道上的璀璨明珠。

说起傥骆道,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其实,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古栈道。傥骆道长约240 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是最险峻的一条古道。从西安飞往汉中的飞机航线,就是沿着傥骆道飞行的。

在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向北方的首选道路。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黄柏塬是傥骆道上一个必经之路,因其最为险峻,过财神岭与兴隆岭,冬日积雪之后便改道黄柏塬湑水河沿河而下,一日可达傥水河口,远比翻山越岭更为便捷,所以在黄柏塬的湑水河沿岸建起了青龙寨、杨家扁、月亮坪、二郎坝等驿站供人歇脚。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时曾一度详细考察了杨贵妃之死,写下《长恨歌》,歌中描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诗句证明杨贵妃就是沿傥骆道逃走的,东渡日本安享晚年。

黄柏塬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水系,植被繁茂,有着动植物生长的优良环境,同时也孕育了这里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川鄂文化和关中风情的结合部,食物口感也都体现了浓厚的川鄂习惯,以甜腻铺垫,以麻辣辛见长,如汤圆、蜜汁粘糕、菜豆腐、洋芋粑粑。

不管是一个资深“吃货”还是“好色之徒”,都不容错过。

“秦岭四宝”可爱多

朱鹮

秦岭是大自然的基因库,动植物的乐园。在这里生活的野生动物中不乏珍稀国宝。以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为代表的“秦岭四宝”就生活在陕西秦岭山脉一带。在陕西西安的世博园里有专门的“四宝馆”,钟南山脚下还建有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为人们观赏和研究国宝提供条件。近年来,“秦岭四宝”频频亮相,成为陕西的“形象代言”。2021 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秦岭四宝”朱朱、羚羚、熊熊、金金成为盛会吉祥物。

朱鹮:东方瑰宝吉祥鸟

朱鹮乃稀世珍禽,望一眼千年!它头戴凤冠,一条长长的喙尖端微向下弯曲,便于捕捉食物。朱鹮面部红色,就像涂了胭脂,浑身羽毛白中夹红,腿与爪也是朱红色的,这就是朱鹮名字的来历。红色,中国人认为是吉祥色,所以朱鹮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 我国是记载朱鹮历史最为久远的国家。《史记》中称朱鹮为“翾目”。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曾写下不少赞咏朱鹮的诗歌:“朱鹭戏频藻,绯徊流涧曲”、“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等。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朱鹮那翩若惊鸿的绝世之美。

然而,20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朱鹮无法适应突入其来的环境变化,数量急剧减少。1960 年,在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朱鹮被列为“国际保护鸟”。我国境内的朱鹮也曾一度消失,直到1981 年夏天,在陕西秦岭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七只野生朱鹮。从1983 年朱鹮保护观察站建立至今,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朱鹮数量大约4400 余只,它们都是那七只朱鹮的子孙后代。就连韩国、日本的朱鹮也是“洋县”血统。

朱鹮性格温顺,常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红色与绿树浓荫相衬托。有时它们会飞到水田、沼泽地、溪流处觅食。朱鹮喜欢成群结伴在一起,无论是翱翔在蔚蓝的天幕,还是临水弄姿,都是一道道美伦美奂的风景。朱鹮体态秀美,它们是天生的舞者,起落时轻盈的舞姿令人观之忘俗。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下《吐绶鸟诗》:“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剪出玲珑翅。湖光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绶盘花绦。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试想,一群朱鹮“仙女鸟”翩翩起舞的动人场景更像是天上有的画面啊!然而这一切美好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好现有的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熊猫:最美国宝萌美人

大熊猫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国宝,在全世界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它那圆嘟嘟、肉滚滚、萌萌哒的造型,惹人爱怜。大熊猫是熊科大熊猫亚科下唯一现存的物种,是典型的“活化石”。而且世界上只有中国独有。众所周知四川是大熊猫产地,幸运的是,上世纪50 年代末在陕西佛坪县也发现了大熊猫,它与四川大熊猫是两个亚种。由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挡,二者之间近三十万年未有过基因交流。但低调的陕西秦岭大熊猫是妥妥的大熊猫“美人”。与四川大熊猫相比,陕西大熊猫更原始,也更漂亮。首先,陕西大熊猫脑袋圆圆的,吻部较短,更像猫;其次,颜色更丰富,除了黑白配主色外,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最后,陕西秦岭大熊猫更为珍贵,数量不过三百多只。

秦岭山区的茂林修竹为大熊猫提供了栖息地。大熊猫对吃很挑剔,几乎全靠吃竹子。正好莽莽大秦岭生长着许多竹子,所以大熊猫能在此地繁衍生息。秦岭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300 米到30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惧寒湿,从不冬眠。每天大熊猫一半时间用来吃,一半时间用来睡,是吃与睡的完美实践者,引无数人艳羡至极。

生活在秦岭的大熊猫有时会到山村里去“串门”,甚至还会把老乡的物品诸如锅盆桶具拿来当玩具,尤其偏爱圆形器皿。玩完后会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会来看望老乡圈养的羊、猪等牲畜,和这些小伙伴们同吃同住,不分彼此。

秦岭大熊猫中曾发现过几只棕白色大熊猫,打破了常规的“黑白配”,十分罕见。最近一只棕白色相间的大熊猫于2009 年11 月发现,取名叫“七仔”。据生物学家研究,这是由秦岭山区独特的环境因素造成的罕见现象,同样生活在秦岭山区的羚牛也有棕色的。

金丝猴:名副其实的“美猴”

“秦岭四宝”有个共同点就是“美”。如果说朱鹮是又仙又美,大熊猫是又萌又美,那么,金丝猴则是又飒又美。虽然《西游记》作者从没来过秦岭,但非要给他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找个原型的话,金丝猴则是当之无愧的“美猴”。

秦岭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川金丝猴种群。在我国金丝猴“三兄弟”中,川金丝猴是黄色,犹如浑身披着金铠甲,是“三兄弟”中的颜值担当。而川金丝猴中分布在陕西秦岭山区的这支又是其中颜值最高的。陕西秦岭山区的周至、太白、宁陕、佛坪、洋县等地生活的川金丝猴群体数量比四川、湖北境内的川金丝猴合计总量还多。秦岭金丝猴在两三千米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山区密林中生息繁衍,也是我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

秦岭金丝猴周身披着金色的细密长毛,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为抵御高寒提供了保暖外衣。金丝猴的鼻子鼻孔朝前,所以又称仰鼻猴,这是为适应高海拔地区缺氧而进化出的奇特相貌。它们面部眼眶、鼻子、嘴周围是蓝色,衬托得双目炯炯有神。猴子聪明活泼好动的天性中金丝猴身上一丝不减,它们又因形象俊美,常出现在一些商家logo 上。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出产的“金丝猴”牌香烟风靡一时;“窄版猴”成为80 年代的记忆;金丝猴奶糖更是童年的味道。

金丝猴是杂食动物,野果、嫩芽、苔藓等植物都是它们的好食材。秦岭山区的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正好满足金丝猴的胃口。金丝猴是群居动物,最大的群体能达到六百余只,浩浩荡荡一大家子人,相当壮观。在金丝猴大家族中又有各个小家庭组成,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母慈子孝”,所以秦岭居民称他们为“灵性兽”、“孝兽”、“仁兽”。

由于金丝猴生活环境偏僻,食性特殊,人工养殖难度大,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动物园里可见金丝猴,国外动物园尚未有。

羚牛: 羊科里的“牛”

羚牛的长相特别耐人寻味:它体型外观像牛,也像羊,细看和羚也有相似,再配上角马的角,骆驼的脸,棕熊的背,这六种动物的形象完美得集于一身,让羚牛看上去既威武又美丽,也获得了一个俗称“六不像”。羚牛秦岭亚种是我国羚牛中体形最大、毛色最亮丽的。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的数量不到五千头。

成年雄性羚牛毛色呈金黄色,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下巴和脖子下面长着长长的垂毛,就像老者的长胡须,为它平添了几分慈祥。羚牛的角非常特殊。它和普通牛角不同,两个角从头顶长出后先向外翻转,再扭向后方,变成了“扭角”,所以秦岭羚牛被称为“秦岭金毛扭角羚”。生活在秦岭山脉,自然环境把羚牛锻炼成了爬山能手。你看它前肢长而粗壮,后退短而弯曲,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都是爬山的“装备”。

秦岭羚牛生活地区的海拔从1050 米到3600米。不同海拔地区的不同植被为羚牛提供四季食物。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都是它们觅食的地方。羚牛是个典型的“吃货”,会根据季节来移动觅食的步伐:春季,它们在1500 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食青草、竹笋、竹叶。此时怀孕的羚牛妈妈则会寻找安全且食物充足的地方去生育羚牛宝宝。

到了夏季,羚牛们则迁移至高处,这里能采食到含有多种维生物及淀粉的草本,还有能遮蔽烈日的林荫可以栖息。趁夏季它们还攀登到三千米海拔地区,羚牛在广阔的灌木草甸地带谈情说爱,举行相亲活动。为了娶到“媳妇”,羚牛也是拼了。它们用树干把两只牛角磨得锋利,因为它们知道,只有胜利者才能当“爸爸”,失败者只能灰溜溜退场。对于羚牛来说,只有站在光里才算是英雄。

秋天,羚牛会再次向下迁移,采食未干枯的草叶和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它们进入亚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吃点儿熊猫兄弟喜欢的箭竹,啃些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反正羚牛不挑嘴,吃饱就OK。羚牛集群性很强,每群约二三十头。冬季会有更多的羚牛凑在一起“抱团取暖”,组成更大的群体。羚牛最喜欢一边懒懒地晒着太阳,一边悠闲地吃着食物,这一刻仿佛天地都是静止的。

有趣的是,羚牛其实是“羊”,属于羊亚科动物。它的叫声就很像羊。这么拧巴的身份是怎么来的呢?动物学家们认为是因为在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杂交的结果,所以绵羊与羚牛的演化关系竟然比山羊与绵羊更为亲密。

关中四关镇四方

秦岭北麓下的关中地区,拥有八百里秦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关中”名字始于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它居于四关之内: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凭借着秦岭和陕北高原两道天然屏障,加之“四关”的防御体系,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成为诸多王朝的建都之地。

潼关黄河

秦岭北麓下的关中地区,拥有八百里秦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关中”名字始于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它居于四关之内: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凭借着秦岭和陕北高原两道天然屏障,加之“四关”的防御体系,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成为诸多王朝的建都之地。

山入潼关不解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是“关中四关”中最著名的关隘,见证了两千年历史沧桑。据《山海关志》中记载:“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关”。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渭河在此间注入黄河;南以秦岭为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是晋、陕、豫三省要冲,掌帝京之门户。汉末以来,无论是东入中原,还是西出关中、西域,潼关都是必经之道。因而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潼关古城城门的内外匾额上,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第一关”和“金陡关”。古城内巷陌纵横,古趣盎然。

历史上潼关发生过许多著名战役。著名的“马超刺槐”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西征时与据守潼关的马超激战,马超占据地利,使曹军吃尽苦头。马超追曹操追到一棵槐树下,曹操绕树跑,马超举枪刺去,结果手误刺到槐树,半天拔不出枪来,曹操才乘机逃脱。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叛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东都洛阳。幸有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率军镇守潼关,叛军一时无法攻克长安。但是,唐玄宗听信谗言杀二将,让病休的老将哥舒翰代战。哥舒翰本来以守为攻,叛军对潼关进攻半年不能破。然而,杨国忠、宦官等不断进谗言,让哥舒翰带唐军出潼关决战。哥舒翰深知主动出击会失败,但又不得已,“恸哭出关”。果然,二十万唐军大败,哥舒翰的“常胜将军”美名尽毁。潼关破后,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

金秋秦岭盘山路

到了近代,1938 年抗日战争时期,千年古潼关成为日寇的噩梦,让侵略者无法逾越。当时日寇气焰嚣张,在侵占了华北,占据了风陵渡黄河一带后,妄图南渡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大西北。英勇的中国军民在潼关修筑了固若金汤的河防防线,配备了强大火力,主动渡河出击,将日寇据于潼关之外,保住了大西北。因而潼关防线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铁马秋风大散关

秦岭北麓的大散关得名为于周朝散国之关隘,南宋后称为大散关,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四关”中最古老的。它位于陕西宝鸡境内,自古为“川陕咽喉”,扼南北交通。

在这里发生的最有名的故事当属“暗度陈仓”。陈仓古道就是四川、陕西两地来往穿越秦岭的道路,难于上青天。当年刘邦入汉中后采用张良建议烧毁栈道,打消项羽猜忌。后又采纳韩信建议,“暗度陈仓”,从此地进入关中,打败了章邯。如今在大散关山门上赫然写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215 年三月,曹操自陈仓出散关,西征张鲁。曹操过大散关时发挥他文艺青年的特质,留下了《晨上大散关》一诗。其中有“牛顿不起,车堕谷间”之句,可见大散关的险要。

南宋时期,大散关是金国和南宋的西北边界,跨度八十多里。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此戍边,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是南宋将领吴玠、吴璘打败金兀术的地方。金兀术本打算从大散关过剑门,拿下成都,然后一路南下,灭亡南宋。但在大散关遭到吴家兄弟的重创,而且还是以两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的 “以少胜多”的经典军事案例。

戍旗长卷武关中

武关在秦岭南麓今商洛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山环水绕,险阻天成”。武关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峡谷间的一处平坦高地。初名“少习关”,秦时改为“武关”。武关和其他几个关隘一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曾是这里的常态。如今的武关城墙是土筑方形,有东、西两座城门。“武关”二字题写在东城门上,西门上写着“三秦要塞”。

战国时期,武关是秦、楚、韩三国边界。张仪出使楚国后,公元前299 年,秦昭襄王以“结盟”为诱饵,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力劝楚怀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楚怀王一意孤行,屈原只得西望武关,仰天长叹。果然,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在武关。纵然逃出来,而六国无一敢收留,最终客死于秦。杜牧在《题武关》一诗中写道:“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清代谭嗣同题下了“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我亦湘中旧词客,忍听父老说怀王。”

固原古萧关遗址

武关还曾多次改变历史进程。秦末战争时期,项羽与秦军在河北鏖战,刘邦趁咸阳到武关一路布防空虚,入武关进入关中,抢占了先机。当时刘邦的马在行至丹凤县时下了只小马崽,此地得名“龙驹寨”。武关下的商於古道通往河南南阳,是进入中原的门户。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出武关最终打到北京城,推翻明王朝。

毛泽东主席曾手书唐代李涉《再宿武关》一诗:“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可见伟人对这首诗的偏爱。

关中北门在萧关

公元737 年,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在这首《使至塞上》诗中的最后一句“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其中提到的“萧关”正是扼守关中北大门的要塞。

萧关是“关中四要塞”中唯一不在陕西境内的。它位于今宁夏同心县南,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地理分界线、文化分界带。历史上,中原封建王朝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萧关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险要位置,成为阻挡入侵的屏障。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安定边疆,慰问将士,整顿吏治。作为随行人员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了这一切。

在地理位置上,它和其他“三关”一样都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谷深道险,山势险峻,泾水滚滚。历代统治者在此设立郡县,修筑长城,将丰美的水草圈在关内。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萧关修筑军事城堡防御西夏进攻。他还以自己在此多年的戍边经验写成了《攻守议》、《再议攻守议》等军事名篇。至今萧关一带仍留有秦长城、烽火台、堡垒等遗迹,诉说着风云变幻。

在萧关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役,所以在边塞诗人的笔下,萧关是“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苦情之地,是“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苦难之地,充满了悲怆意味。

然而,萧关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声声驼铃不绝于耳。通过丝绸之路,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带来了几个世纪的繁荣。正如央视纪录片中对萧关的总结:“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节,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汉中,刘邦发迹地不得不说的故事

汉中西乡午子山

汉中古汉台

“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那就是汉中。”余秋雨先生对汉中的赞誉,让我们知道汉中是全体中国人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

汉中与汉朝的关系要从汉王刘邦说起。刘邦发迹之地就在今天陕西省秦岭南麓的汉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汉中,保留着许多与刘邦、“汉初三杰”相关的文物古迹,诉说着那段历史风云。

封王汉中

当年,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军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入咸阳后废除了秦代的苛政酷刑,深得民心。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但项羽出于嫉妒,违背约定,封给刘邦的仅是贫瘠的巴蜀之地。按照项羽的想法:蜀地交通不便,刘邦此后很难出头;加之关中地区项羽分封给了秦国的三个降将立了三个王,这三个王会压制刘邦。刘邦这辈子大概率是要埋没在巴山蜀水凄凉地了。

刘邦对这个结果十分郁闷。张良把刘邦赐予他的财物送给了吃里扒外又贪财的项伯。有了项伯的帮助,刘邦又从项羽那里得到了汉中封地。

获得了汉中封地,刘邦的困境就走成了一步“活棋”。因为汉中位于秦岭南麓,与关中地区秦岭相隔。虽然道路艰难,但也有四条山路与关中地区相通。其中的陈仓道后来成为刘邦入关中的通道。汉中位于巴蜀北门户,得汉中也能定巴蜀,这也是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苦苦争夺汉中的原因。

再看汉中的自然条件:北部有秦岭高耸入云,抵挡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南部有米仓山、大巴山;中有汉江流过;形成“两山加一河”的盆地地理格局,且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汉中成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打下了基础。不过秦末时期的汉中还不富庶,要不然项羽也不会那么“大方”。而且汉中盆地与南阳盆地不远,从南阳盆地可进入中原大地。

张良为刘邦谋划这一切时,还并不是刘邦的手下。他只是出于对刘邦的仰慕,主动出谋划策。刘邦对他言听计从,让张良感受到君臣之间和谐的人际氛围,为他日后跳槽埋下伏笔。

汉中褒斜石门栈道

萧何让刘邦来之安之,在汉中休养生息,“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如今汉中市内的汉台就是当年刘邦当汉王时的王府,被称为“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汉台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石门十三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市内东门外的饮马池遗址,则是当年刘邦军队驻扎地。现在这里是汉中市有名的夜市,能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最抚慰凡人心。

刘邦在汉中的一番经营,加之有一代神将韩信倾力辅佐,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就成了我们民族的标志。汉中也因此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韩信拜将

刘邦初到汉中后,一些将士觉得跟着他没有前途,于是开逃。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韩信当时处于人生低谷:先是投项羽,不被赏识;转投刘邦后,又没得到重用。好在萧何独具慧眼,看出韩信的杰出才能,放下身价,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汉中留坝县,至今那里还有“寒溪夜涨”的碑亭。

韩信行至樊河边,由于溪水涨高无法渡河,被萧何追上。“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炎汉四百年。”韩信的人生自此被改写,“成也萧何”。

萧何花了三天时间追回韩信,向刘邦举荐这位“国士无双”。“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也就是说如果刘邦还有更大的理想抱负,韩信留着有用;如果是只想偏安一隅,韩信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这话说到了刘邦心坎,同意封韩信为大将。

萧何出于对韩信的了解,提出拜韩信为将一定要有仪式感。“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就是汉中城内拜将坛的来历。

张良庙

自得韩信后,刘邦的事业出现巨大转机,韩信也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为刘氏打下了半壁江山。如今的拜将坛上赫然屹立着韩信的巨大石雕,成为人们追思一代名将的地方。拜将坛也成为刘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物证。

留侯张良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刘邦给予其高度评价:“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他功成名就后选择急流勇退,隐居在汉中留坝县的紫柏山,度过了恬适安然的晚年时光。不同与韩信因功高盖主而导致的悲剧人生,张良靠智慧为自己及子孙后代谋得生存发展之道。紫柏山下的张良庙就是为纪念这位“千古天下第一谋圣”。最早的张良庙是张良十世孙张鲁割据汉中时所建,现在所看到的是明清时期所建。

汉中的留坝县是秦岭深处的一颗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当你来到留坝,不由得会佩服张良的眼光。张良庙自然环境十分幽美,宛若仙境。人们称张良“相国神仙”,的确他既有济世之才,又有神仙的风度气象。在张良庙,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植物都长得很奇特。比如,竹子叫“拐柺竹”,柏树倒垂。据说是植物们在对张良行礼,甘愿折腰。

张良与韩信联手演绎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千古好戏。刘邦进入汉中时,张良特意向单位请长假送刘邦。当行至褒中时,他看到沿秦岭修建的栈道,提议烧毁,“示天下无还心”。没有了通往关中地区的栈道,项羽会认为刘邦已经认命,不再有入主关中的想法。果然项羽被这一举动麻痹。后来韩信故意派出几百军士重修栈道。这样以来,让把守关中的秦降将章邯以为刘邦脑子进水,烧掉的栈道还不知要修到猴年马月去。

其实“明修栈道”是为了迷惑对方,韩信选择从陈仓古道进入关中。他亲自率领大军迅速开赴到陈仓,在章邯还懵圈的时候就已攻下,再乘胜东进,进入咸阳。张、韩二人这番默契联手让刘邦在短短七个月时间就盘活了事业的僵局,从汉中走向咸阳,逐鹿中原,最终打败项羽,结束了混战,统一天下。

今天,在重峦叠嶂的秦岭山中仍然可见古栈道,汉中更是被称为“栈道之乡”。这些栈道依山壁而建,在深山峡谷中开出道路,将天险变通途,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才干,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猜你喜欢
终南山秦岭
终南山别
守护大秦岭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