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兰州工商学院 会计学院,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给诸多高校转型提供了机遇。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实践能力也有更高程度的要求。然而目前,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系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形成特有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是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第一步,也是会计学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职业能力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动者从事行业为范围,对劳动者的工作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估,体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能力各个方面,综合来看,可将此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1]。
专业能力侧重于对劳动者专业领域能力的分析,是相较于其他行业,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的能力体现。劳动者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体现为劳动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工作的熟悉情况和实际办事能力。专业能力是衡量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前提。
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体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包括事前计划的制定修整,工作过程中具体项目开展的流程,以及工作完成后针对性的指标评估。方法能力体现在劳动者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帮助劳动者有效运用专业素养,修正自身的不足,学习新的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劳动者的组织管理和逻辑思维密切相关。
社会能力体现在劳动者的社交层面,即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客户等各方关系的处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社会能力也与劳动者的个人品质相关,道德责任感、诚信意识、工作态度等各类因素都会对劳动者的社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可知,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体现在点钞、数字信息和文字信息录入、假钞鉴别、会计软件实操等各个具体领域,与会计从业者日常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其中,会计实务技能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体现在会计记账、算账等方面,是会计行业针对性、专业性的能力要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知识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会计实务能力已无法满足当前的会计行业发展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锻炼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数字信息处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涉及到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影响着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需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注重与财务管理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针对自身和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还涵盖了社会实践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熟识度等。
通过对企业招聘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关注点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经验、职业发展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结合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应用型会计学专业职业能力总结为五大维度,即职业道德、职业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交能力。
职业道德,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工作态度,对于所从事行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法律意识,即其工作是否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会计行业的进步使得会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更为广泛,与企业财务信息的关联性更为复杂,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上层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下层工作开展指明方向。
专业知识即会计学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这是其能否胜任该职务,能否在此行业立足的首要前提。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记账、报账等基础技能,还要加强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审查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并且对企业整体发展和会计部门的工作调整有清楚的认识,这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职业前景和企业的长久发展[2]。
新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与其他行业(如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当在会计领域基础能力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和数字计算等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会计工作中。数字化的今天,网络和信息互联为会计行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当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职业发展是项长期任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这对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技术应用和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财务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已不完全适用,需要建立与市场发展、企业创新相匹配的新型体系。因此,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行业发展创新中去。
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在要求技术性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3]。这些内容在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演变成了重点培养的内容,在职业评价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综合而言,对于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涉及到各个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自身工作前景和待遇改善,还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为此以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为切入点,构建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指标的科学性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要求指标构建要根据会计学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与方向,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既要保障理论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又需要评价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指标构建的科学性还要求指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评价指标中需大量查询文献、结合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各指标的内涵进行解释。
2.指标的全面性
指标的全面性要求以国内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参考,立足于理论知识学习和学习成果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注重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专业指向性和针对性。指标构建时既要考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同时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的系统性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应围绕职业道德、职业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社交能力五个维度,这五大维度中部分维度可以量化评价,而部分维度则需要定性评价。在专业能力维度和技能维度中,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是完全可以量化、数据化处理的,以得到最终的规律性结论。但职业道德等维度涉及到诸多非量化能力因素,对于这些能力因素只能定性评价。
4.指标设计的职业性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核心在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中应注重指标的职业性。尤其在职业发展能力维度中尽可能地体现出会计行业的职业特点,在了解用人单位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差异的基础上,设计职业化评价取向,充分将学生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设置时主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五大维度,将这五大维度贯穿于指标体系中。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分别对应专业知识能力、技术与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项指标,因此该三项指标为职业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范畴[4]。
1.一级指标
专业知识能力指标是指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态度。涉及到学生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理论知识学习水平和实际运用水平,以及职业道德评估。技术与方法能力,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关键能力之一,技术能力体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财务软件操作与开发的能力上;方法能力,表现在学生面临实际工作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改善方法的能力,是对学生工作实践能力最有效的证明;社会适应能力,是职场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更加侧重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沟通,在于责任观的建立,因此社会能力更加侧重于职业道德维度。
2.二级指标
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涉及较广,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会计学专业知识学科集中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多个方面,故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在专业知识能力一级指标下分设七个二级指标:即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主要评价学生最基本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准确应用会计基础知识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能否根据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电算化能力,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运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记账、编制报表等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可用于考察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税务处理能力,是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知识的前提下,考察学生对各项税的熟识度,主要评价对企业各项税的计税、报税与税收筹划能力;财经法规应用能力,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掌握相关财经法律法规,而财经法律法规要应用于各项会计工作中,该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熟悉度以及应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评价学生对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参与与决策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即学生可根据企业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表对企业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和改善空间的能力;审计能力,关注学生能否运用企业相关财务报表、各项账簿以及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还原,从而评价企业是否存在舞弊及重大风险,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技术与方法能力侧重于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一级指标下共设七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数据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考核学生运用相关数据统计软件,对有关经济数据、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解决各项难题;管理决策能力,考察学生组织能力,履行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积极性,考察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的创新性。
社会适应能力是保障学生专业知识施展的第一要素,主要包括职业态度、社会责任、社交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环境应变能力五大二级指标[5]。职业态度指标,是企业招聘员工的第一要素,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对财务工作充满热情与责任感,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是强调会计学专业学生应满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保证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履行应尽的义务;社交与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同事、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即学生与他人协作,利用团队优势处理个人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大化;会计知识更新速度快,工作环境变化快,环境应变能力是评价学生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素质与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将会计学专业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总结为3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如表1。
表1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制定完善的专业知识培养制度。职业教育的培养要结合财政部制定的职业标准及行业岗位标准研究其培养策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等方式将本科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培养模式[6]。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将应用型会计学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从学科类型、学科安排、课程修学时间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技术强、职业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应当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方面为切入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有效掌握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协调,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更新课程实验、开设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经验的锻炼,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实习岗位,增强专业技术。
学校可在教师招聘时进行分类,将实践经验作为聘任教师的参照条件。教师队伍建设中鼓励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参加各种技术资格考试,深入企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将教师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7]。完善多元化教师制度,吸引行业实业教师入驻课堂,培养学生环境应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