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传媒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研究
——以诗歌教学为例

2022-11-15 05:55:24荆梦婷
林区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粤港澳诗歌

荆梦婷,贺 霞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州 510550)

引言

布迪厄创造性地“将文化作为资本”,并从动态上揭示了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他特别提到教育场域中的文化资本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人才培养改革等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它是传媒人才职业能力、美学素养、职业道德培育和提升的基石。笔者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以诗歌单元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与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产品与审美教育、成果导向与职业能力三方面总结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浸润教学内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一系列活动是蕴含于“习性”“场域”“资本”的,“同整个当代社会结构的动态运作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同社会结构中基本权力网络的动力生成、权力再分配及其发展运作逻辑结合在一起”[1]。文化的资本(经济)属性非常隐蔽。它的生成与积累首先来自于行动者所处的阶级,并最终服务于原阶级或更高阶级,以保障自身阶级地位,维系文化资本的更高存续性。同时,行动者的言谈举止时时表露出自身的社会身份:具有相同或类似属性的行动者之间,会自然产生一种共同的社会归属感,从而使其掌握的文化资本形成更为强大的力量。因此文化资本的生成、积累和再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学校教育是文化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可以“保存、灌输和使一种文化遗产神圣化的功能”[2],因此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学语文”诗歌体裁的教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单元主题思想,将诗歌篇目分散到各对应的教学单元,诗歌与其他体裁因共同的主题思想而组合为一个教学单元;另一种是以体裁划分,为诗歌单独设置一个教学单元,该单元中不含其他体裁。前者的优势在于每个单元中,主题突出,题材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加强德育效果”[3],但是体裁分散,不利于学生吃透体裁的特性,削弱专项写作训练效果。而后者更为常见,也是笔者所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密集地输出诗歌知识,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加强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各诗篇的教学往往还是以释词、翻译、背诵为主,再适当增加一些背景介绍和思想性的内容,本质上是对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延续,但实际上是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不足,它已经不能满足专业课的教学要求。因此,笔者在进行诗歌单元的教学时,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根据课程思政的需求,立足于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诗歌篇目的遴选排布及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创新。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群文阅读深化理解,增强思想认同

粤港澳自古同属百越之地,通用语言为粤语,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近代以来,受战争、政治、政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虽同根同源,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优先掌握公众话语权,其政治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在诗歌篇目选择上笔者着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培育,兼顾篇目主题的逻辑性,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诗篇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选9首诗歌及主题说明如表1:

表1 爱国主义诗歌“群文阅读”篇目及主题说明

此外,诗歌篇目选择也注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前者如《诀别诗》《我侬词》,后者如《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2.深耕岭南文化,彰显湾区特色,涵养家乡情怀

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着“活教材”和“资源库”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但岭南文化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无形纽带。“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厚重性以及现代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水乳交融”[4],造就了岭南文化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方面,此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丰饶的素材。笔者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从岭南文化中汲取营养,选取能够直接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和现状、以及本土的或与此地有关的诗人的作品。如,在讲宋词时,选取了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领会诗意、体会诗人心境的同时也介绍了岭南地区美妙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古典诗向现代诗的进化时,选取了广东梅州名人黄遵宪的《今别离》,同时介绍了梁启超(广东江门)和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引导学生体悟“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广东精神。其他本土诗人还包括冯铿、杨克。戴望舒虽是浙江人,但在香港生活多年,且在港期间亦投身革命工作。他们的四篇诗作(见上表)既反映了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和幸福的当下,同时也是革命精神、广东精神的体现。

3.“依史组篇”:在诗歌史中感受灿烂的文化史,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一般采用“先文言,后白话”的方式,但除了思想性典籍单元外,各单元内部篇目之间的时间顺序并不明显,各篇目的教学是孤立的,前后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笔者在排布篇目时采用“依史组篇”的方法。沿诗歌发展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组合,讲解诗歌内容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兼及时代背景和文化风潮。古典诗歌流传千年而魅力不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未曾停止的诗歌改革和创新。《诗经》—乐府—律诗—词—“新诗”,每一种新诗体的出现都伴随着格律(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极少提到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并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这种体裁。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游戏,同一件事(物)或同一种心情,在严格限制格律和格律宽松的条件下,分别使用四言、杂言、五言、七言、文言、白话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游戏中的“写诗”训练,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诗歌体裁的创新与发展。它往往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一种文学体裁总是默守陈规,毫无创新,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力。古人正是发现了固守旧规的弊端,才通过一次次改革和探索创造出辉煌灿烂的诗歌世界。诗歌如此,文化亦如此。中国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充满活力,与它的创新能力和改革精神是分不开的。

此外,“依史组篇”也能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历史为文化共同体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提供动力,不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民族自豪感,还是对国家苦难的共同缅怀,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中,只有一门“中国近代史”课程。“依史组篇”能够为学生补充中国古代史知识,同时文学作品趣味性、形象性都比较强,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积极。

二、多元文化商品打造开放性教学场地,提高人文美学素养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具有一种客观化的形式,使文化或理论的内容有了可代替、可转移的物质载体,即文化产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它往往以文化商品的形态而存在,比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仪器等等,其自身具有文化价值。但对于行动者来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真正拥有或占有它,即学习者将文化商品进行了充分地利用,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资本。“互联网+”时代,能够用于教学的文化商品不可枚举。加之诗歌单元选篇时间跨度大,内容主题多,语言精短含蓄,课堂教学难度大,教师更要树立资源意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丰厚的文化商品,共创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1.网络影视资源

与文字相比,影像因其直观的画面而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影视剧情节丰富,感染力强,深受学生欢迎。笔者的学情调查显示,90.7%的学生会追热播剧,98.1%的学生更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影视剧素材,77.8%的学生会主动通过影视资源辅助学习,拓展视野。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视网络影视资源的作用,一方面恰当的影视资源能够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它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今别离》《晨光辐辏的曙天时分》两首诗既是清末民初新旧文学(文化)论争的缩影,又是当时社会局势变化的缩影,内容密度高,涉及范围广,且由于年代久远,对“00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历史剧《觉醒年代》,并截取剧中辩论、演讲的片段帮助学生体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对于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共情诗人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植物园、公园等)具有传承、传播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自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以来,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以实物展示历史,反映社会,同时辅之以声音、影像、灯光、VR/AR等科技手段和体验展览、讲座活动的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性和被动性的缺点,寓教于乐,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人文素养提升。在现代诗《晨光辐辏的曙天时分》《大湾区的天空》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广东省博物馆“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摄影巡展”、广东省文化馆“放怀大湾区——湾区诗人作品手稿展”等展览,使学生直观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数百年风雨变迁。“辉煌—没落—崛起”的湾区丝绸外销之路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有学生用诗歌中的“反衬”手法来分析自己的观展感受:当他凝视着展览中行列逼来的外国船只照片时,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迫感和窒息感,在重压之下,挥舞镰刀斧头劈出来的一线天光就格外有力,格外振奋人心。昔日灰色天空、外国船只、破烂衣衫与眼下霓虹闪烁、飞机纷起、自信笑容等多组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先烈们的伟大和国家的强盛,从而对于个人使命、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植物园作为教学场地并不少见,但大多是在植物学、园林设计、草药学等专业的课堂教学上。事实上,植物园在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教学中也能够提供积极的帮助。在华南植物园进行教学实验时,植物园静谧优美的流水、草木,惬意和缓的清风,颇有古人“流觞曲水”的意味,令人心旷神怡,这成了学生与诗人“共情”的连接点。

三、成果导向与创意设计实现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文化资本价值

除了上文提到的“客观化的形式”外,文化资本还有一种具体化的形式,表现为行动者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教养、人格、气质等文化产物。它无法脱离具体的个人而存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就业竞争力包括求职者的一般工作能力(如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

1.成果导向验效果,助推专业能力提升

由于思想水平、美学素养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思想教育的评价不能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那么课程思政就只能流于表面。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必须坚持成果导向。在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能写诗,还要在诗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

写作能力是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历来不重视诗歌写作。从技术层面讲,诗歌写作最重要的是意象、格律和炼字。一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写作逻辑,语言的流畅度、音乐性和想象力乃至文章的谋篇布局都会得到较大提升,对其他文体的写作也大有裨益。但对学生而言,古典诗写作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前期采用了“翻译—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的语言特色。教师提供一个现代汉语句子,学生将其翻译为一句古典诗,再由教师公布原句,师生共赏共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围绕“爱国主义”“乡土情怀”“革命精神”等主题进行诗歌创作,采用班内评选、录入实体作品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打磨语言,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进而实现了思想教育评价与专业教育评价的融合统一。

学生创作的诗歌和辑录的作品集,不仅是课程成果,也是体现学生专业能力(写作能力)的成果,对于学生的求职很有帮助。

2.设置个性化场域需求,多渠道拓展美学素养和职业能力

笔者在学情调研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学和写作很难提起兴趣,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尤其是诗歌单元比较排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们爱好摄影摄像,喜欢动手操作,职业规划的方向为摄影师、剪辑师等。布迪厄认为行动者身处不同的场域之中,只有行动者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与所在场域需求的类型相一致时,才能适应场域中的优势位置,获得对场域的控制权。与写作岗位场域相比,上述学生显然在摄制岗位场域中更具优势。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个性,设置了不同的场域需求(任务),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虽然“大学语文”并不讲授摄影、剪辑技巧,但画面的捕捉、视角的敏锐度是文学和摄影共同的要求,只不过文学以文字呈现,摄影以照片或视频呈现,两者对美学素养均有较高要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摄影思维引入诗歌教学。在《登高》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以拍摄视频的形式展现诗歌的画面和情绪。从学生拍摄作品来看,其拍摄视角、景深、色调、配乐、意象选取等均与《登高》非常贴合。由此可见,摄影思维融入诗歌教学的尝试是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了课程内容,也涵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学校教育、思政育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其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的构建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精心打磨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产品,加强思政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双优的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粤港澳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40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