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成都 611731)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1+X证书制度中的“1”为学历证书, “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与“X”两者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X”是在“1”基础上的补充、强化与拓展[2]。
在大智移云的智能化背景下,会计行业财务工作的组织、流程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标准化的财务核算岗位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信息化财务工作岗位。东大正保公司于2021年在河北省范围内做了一次基于高职院校层次的财会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会计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呈哑铃式分布,即哑铃一端为专业的财税服务机构,中间部位为中小型的企事业单位,另一端为大型企事业单位。这样的分布表现出专业的财税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人才需求较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用人需求较少。结合企业调研情况可知,大型企事业单位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匹配性不高。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纯核算人才需求不大,更多的需求是偏向于懂业务、会分析和能总结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专业的财税服务机构是职教毕业生的主要求职意向单位。在智能化背景下其业务范围从传统的代理会计核算拓展到公司注册、变更、注销和财务咨询、社保代办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领域,进而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求职者不仅要精核算、懂税务,还要能沟通、会协调、善组织、懂管理。
而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仍以财务核算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毕业时仍以财务核算岗位为目标就业岗位,这完全和市场需求相背离。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会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
X证书是各培训评价组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情况下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行业前沿职业技能有力的阐释。在先后4个批次的447个X证书中,与会计行业相关的有16个证书。
职业院校通过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X证书的引导,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3]。会计职业教育对接X证书后势必会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由于会计类专业岗位的特殊性,校内教学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实业务,更难找到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常见模式是职业院校通过使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完成校内实训,在第三学年和专业的财税服务机构合作,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此种模式下,校内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软件密切相关,市面上的会计类教学软件良莠不齐,很难保证软件内置的教学业务真正贴合实际会计岗位业务。
自1+X证书制度实施以来,课题组梳理了与会计相关的X证书所属的11家社会评价组织性质,发现评价组织中有自身就是会计行业经营者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深谙会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真实业务把控精准;也有会计教学软件销售和财税类证书考试培训组织,其熟悉教学规律,有多年会计教育经验。这些评价组织所开发的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非常贴合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将之用于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的问题。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自2019年开始积极申报X证书试点,探索多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1.调研学生就业需求
课题组调研了本校会计学生就业分布情况,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专业财税服务机构和中小型的实行独立财务核算的企业。
2.分析证书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
16个X证书中有部分证书主要面向专业财税服务机构的财经服务专项事务工作岗位群,主要从事票据的分类和整理、信息采集和录入、审核、智能记账和税务申报等相关业务的办理工作,这类岗位群符合目前高职财会类学生就业的目标,比较贴合教学需求;还有部分证书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企业业财协同核算和管理岗位群,这类岗位群是部分优秀高职学生就业的目标,因此这类证书的试点也符合高职会计类专业的教学需求。
3.研读证书考核内容
课题组对会计行业相关的16个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深入研读,总结出证书考核内容为:社会型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核算、税务处理与申报,独立核算企业的业财税融合、成本管控以及管理会计内容,专业财税服务机构的管理咨询,会计行业涉及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财务机器人应用、审计及其信息化应用等。
4.确定试点证书
结合学生就业需求、证书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和证书考核内容三个方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决定运用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管理会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4个试点X证书,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对接了这4个X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针对会计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结合本校确定的4个试点X证书情况,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川内中小微企业和财税服务机构的财会岗位群,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较高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核算与监督、业财协同核算与管理、财税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具有“诚实守信、精算善管、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编序如表1所示。
表1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试点的4个X证书,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核心技能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A目标属于思想素质和职业精神方面的基本目标,在每项专业核心技能里均需融入A目标的要求,因此不在表2中单独列出。
从专业核心技能指标可以看出,D目标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不仅涵盖了B和C目标所需要的专业核心技能,还增加了会计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对应了前文所述的D目标岗位群是针对优秀的职教毕业生。
表2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核心技能指标①
为了使教学过程和证书培训过程同步,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为前提,依据梳理出的专业核心技能指标,将X证书考核要求进行拆解、序化,筛选出构成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再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在不同的课程中[4]。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矩阵构建,如表3。
BC05该项专业核心技能指标是融入专业开设的每门课程中进行培养的,所以在矩阵图中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对应BC05指标。
矩阵图中的基础会计实训、核算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是以实训周的形式对前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习得技能的强化训练,所以对应专业技能指标点较多。会计综合实训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是对学生整个专业学习期间习得技能的一个综合训练,因此其涵盖了整个专业核心技能,也对接试点的4个X证书内容。
表3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矩阵
专业主干课程矩阵建立后,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参照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依据专业主干课程矩阵,将技能考核要求纳入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确定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专业教师制定出专业课程标准。
每门专业课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课程的基础定位、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岗位标准和与之对应的课程能力分析图表、教学内容及书证融通情况、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等。
根据成都纺专整体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技能指标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矩阵,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大模块,专业课模块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四个子模块。
1.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是依照教育部要求开设的培养学生理想信念、身心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课程,主要对应培养目标的A目标,同时A目标也融入所有专业课模块所开设课程中。
公共课模块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实践课三个部分,主要在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课主要为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是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自主修读的8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公共实践课主要是第一学期的军训。
2.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按照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和前文建立的专业主干课程矩阵设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专业实践依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构建“岗、课、证”一体、“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分段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按照课程体系进行书证融通教学,学生在第四学期6月份左右参加智能财税中级、财务共享服务初级证书的考核,在第五学期12月左右参加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和数字化管理会计中级证书的考核。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具体文件,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技能点—专业主干课程—课程标准的逻辑顺序,在教学内容中融通了试点X证书的考核内容,专业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和实施专业教学,正常的教学过程即X证书的培训过程,不需要再额外进行考证培训的投入,真正做到了书证融通。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具体文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由于课程标准融通了试点的X证书考核内容,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书证融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程教学内容和X证书考核内容高度重合。比如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课程内容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中级证书考核内容高度重合。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模式,证书考试成绩即为课程结果性考核成绩,加上学生课程学习时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即为该课程最终期末成绩,实现书证深度融通。二是证书考核内容需要多门课程教学内容融通,像智能财税中级证书考核内容涉及到开设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税费核算与申报等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每门课程行课完毕,采用学校考试的形式进行结果性考核,后期学生相关X证书的考证成绩则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条件。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为1+X证书制度的推行消除了障碍。
基于1+X证书的多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经过成都纺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一年多的实践,课题组发现为保证多证融合的课程教学能够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和考证能够达到满意效果,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相关保障。
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进1+X制度的高效前行,教学团队应当从以下有关方面来保障。
首先要注重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在1+X证书试点下,教师不仅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教学,还要对接X证书考核内容来开发适合书证融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一方面要注意组织现有教学团队参加各种有效的课程开发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带领整个团队在实践中摸索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路径。
其次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真正去做工作中的实际业务,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专家到校作为兼职教师甚至专职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培训其他教师,带领整个教师团队提高实践能力。
最后要健全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学改革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学习中摸索改革的方向和方法,身心均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因此在薪酬设计上应适当给予考虑,激励教师改革试点的积极性,院校教师合力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
虽然会计相关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大多开发了证书的培训教材,但其教材内容较多,且不太符合初学者学习进阶逻辑,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课程教材使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就需要组织教师针对X证书考核内容梳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课程情况和学生学情开发书证融通教材。考虑到实际工作任务中政策、法规和工具更新频率较高,教材也应实时更新,并且要建立立体化的教材配套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场景,提高学习的便捷性。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上结合X证书考核内容和实际工作典型任务,依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仿真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交互式学习,丰富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综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只有企业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的深度培养中,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吻合性才能提升。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寻找当地相关企业以及X证书的社会评价组织,进行校企合作的深度磋商,寻求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在现有实践资源下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共建共管融教学、培训、考核、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X证书的推行打造高品质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校企合作难深入、产教融合难落地的问题,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者,行业组织和社会企业也是1+X制度的主要参与者,以1+X证书为纽带,职业院校需与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组织共同努力,最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6]。
1+X证书制度是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整体设计创新,只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社会评价组织等形成共识,结成育人共同体,一定能将1+X证书制度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