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场景的“三教”改革实证研究

2022-11-15 03:12高泽金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专创考核融合

高泽金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创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三教”改革回答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1]。

2017年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按照“场景植入、课程融合、翻转课堂、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遴选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在一个市场场景中的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推进教学组织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考核模式创新,实现“用市场提升教师素养、用市场促进学生成长”“用市场主体学习专业知识、用市场活动检验专业知识”。在“专创融合”“市场导向”中实现“全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技能、获得多种技能认证,推进“1+X”证书制度落地开花。

1 用场景弥合教育鸿沟

面对教育改革的需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找到了“专创融合”这个抓手,看到了“专创融合”背后的真实行业场景。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够响应行业的需求、学生的成长能够响应行业的变化,以此带动教育组织、教学形式、教师角色、考核模式等的变革[2]。

1.1 “专创融合”的核心诉求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专业内的课程之间、课程与岗位间、专业与行业间、教育与市场间存在一定差距(如图1所示)。在“专创融合”模式中,我们不再把一个完整场景下的专业知识在形式上分成多个不同的课程、分布于不同的学期、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也不再严格按照一门课程54学时、一周3节课、用一个学期碎片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在“专创融合”中探索促进人的认知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一门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不再被分割,将单一的或综合的场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够实现更高效地培养优秀、全面的人才。

图1 “专创融合”弥合的鸿沟

为此,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人文学院与创业学院等部门共同在制度建设、氛围培育、项目孵化、基地建设、专业改革试点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实践。在选定9个专业推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2020年,学校启动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以专业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用创新的场景或者创业的场景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种综合场景下,改革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模式,以实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2 “专创融合”的培养逻辑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模式为每一名学生定制一个专属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培养宽口径、创业型人才。该专业的全部课程,都依据企业从0到1的生成过程、从创立到发展的经营逻辑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从学生进校开始,通过丰富的团建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彼此熟悉,进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约定“行为公约”,制定每周工作学习计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发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构造产品和服务,通过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实现营销业绩,于真实的企业场景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通识能力。

图2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的培养逻辑

在这里,学习组织由班级变为团队、学习形式由课堂听讲变为企业运营、考核方式由试卷变为成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学生有完全不一样的大学生涯。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既是专业教师、又是创业导师、成长教练、技能师傅,还可以是陪伴者、服务者、安全员、辅导员。

学生有专属的成长档案,他们发表的每一个观点、制定的每一个计划、设计的每一个作品、开展的每一次实践、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将被记录在成长档案中。

学生将拥有专属的办公空间、办公家具,学校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丰富的办公用品和学习用具。在这里,学生既是开启大学生涯的大学生,也是开启创业梦的创业者。在真实的场景中,学校可更好地培养宽口径、创业型人才。

2 学习场景的构建

2.1 用考核的指挥棒学习场景变革

场景是推进“专创融合”改革的关键,构建场景要以“专创融合”改革项目的确定、各项准备工作为前提。为此,我们大致历经两大阶段、十个步骤(如图3所示)。两大环节分别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标准、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表现形式、将课程和专业目标进行精细匹配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五个步骤。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要完成确定专业和场景、确定试点对象、组建团队、确定创新项目或创业项目、为项目确定导师和不断优化五个步骤。

图3 “专创融合”的两大阶段十个步骤

在十大步骤之中,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匹配是关键、课程标准的可视化是抓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突破。以考核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反向促进教学变革是我们的工作逻辑。因此,我们用专业和课程培养中精准化的目标,构造出同样精准化、可视化的考核模型。这种考核,不再是简单化的考试、考查,而是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团队、产权、行为(如图4所示)等方面来进行。在创业场景中,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活动和商业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九个观测维度,通过观测学生的一个或多个维度,实现教学效果评估。

图4 创业场景下考核的9大维度

在一定程度上说,考核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反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难,首先体现在考核模式改革之难。因此,所有考核模式的改革,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包括我们在这里所设定的考核模式。但是,毫无疑问,在创业场景下,当我们认可因材施教和翻转课堂基本逻辑的情况下,以上的观测维度是易实现精准化、可视化的。同时,在创业场景下,以这些观测目标设定能力的评价维度也是可行的。在“专创融合”的推行过程中,这种评价方式完全可以逐步完善起来。

2.2 用行业难点的发掘构建真实教育场景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我们牢牢把握“让学生掌握课程的主动权”这一原则,尝试用合适的场景促使他们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让课程教学有实效、让项目生成有逻辑,我们创设了一套“创业项目十步生成法”(Ten essential steps for an entrepreneurial program,简称TESEP)。如图5所示,我们通过设计课程任务——设计创业项目,并形成完整的商业文案——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使每组都能形成一个符合市场需求、解决市场问题的创业项目。依托这个项目的论证、企业组织的创立、产品打造、市场营销、团队管理、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战略规划的任务,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

图5 创业场景下考核的9大维度

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团建活动构建课程小组(如图6所示),要求每个小组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寻找身边学习、生活、交流等领域的问题,选择其中重要的问题,着重打造相对稳定的创业团队,使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就选择的问题给出创意并选择具有执行性的一个创意,为后期的形成样品、迭代产品、客户画像、应用场景、营销规划、财务分析、风险防控、项目规划形成基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量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PPT汇报、路演等教学工具,使学生不仅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形成并运营了一个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充分感知行业需要并学习行业技能,还使其具备了更加广泛的通识能力。

图6 团建活动成为构建场景的开端

3 依托场景促进“三教”改革

依托“专创融合”模式下形成的教学场景,“三教”改革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路径都变得十分清晰。

3.1 教师改革

在真实的行业场景中,专业教师承担的不再是课程教学这样相对“单一”的培养职责[4]。在这里,专业教师、创业导师、成长教练、技能师傅、生活服务、安全顾问融为一体(如图7所示)。教师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负责引导一个团队的成长,并观测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环节及完成质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完整的学术观点和能力体系、宏观的行业视角和行业观察能力(如图8所示)。

图7 行业场景中教师角色的融合

图8 教师承担培养任务的不同场景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学生学习目标、节奏和任务,响应学生需求、困难和求助,提供方法、工具并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从单一的教学拓展为引导、陪伴、参与式教学。教师会经常带领团队成员旁听或参与创业大赛、参观知名企业、参与教师与企业家的交流探讨,也会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会、社团活动。在未来,教师还会积极帮助团队拓展业务,解决经营难题,排解各种压力,助力企业发展。

3.2 教材改革

依托行业场景,教材需响应行业真实工作的需要[5]。因此,我们在“专创融合”实践中,按照工作逻辑开发出一系列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和活页式教材。

教材改革的核心逻辑是:以课程标准中的考核环节为基础,明确每个大知识点的工作标准、考核细则,为每个知识点提供头脑风暴、工作记录、理清逻辑的页面,以此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专业知识,提高通识能力。图9以《创业机会识别》为例,就该专业培养汇总的教材改革进行说明。

图9 《创业机会识别》教材改革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考核细则与观测维度,对课程学习的几大环节进行了说明,给出了考核的维度和标准。考核维度包括阅读与分享、难点发掘、问题选择、市场调研、商机描述、分享等,中间穿插大量的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同理心地图等思考工具。随后,教材为每一个维度的学习和记录设计了丰富的表格、突破、工具范例等,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记录、随时增删,体现出协助工作、灵活方便的特征。

3.3 教法改革

3.3.1 翻转课堂

如图10所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越强,教学效果就会越好。“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的课程教学,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课程任务由团队协作来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契合人基本认知规律的特点。翻转课堂尊重学生成长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工具和方法[6]。在“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估”的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将成为重要的培养方式。

3.3.2 因材施教

专业特色课程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涯规划,试图构建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如图11所示,教学过程就是要求基于小组、团队的总体任务目标,完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分工协作。这种分工,是在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融入场景、依托项目的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专业教育。

图11 基于团队分工“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专创考核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实践
《融合》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