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2022-11-15 10:29董梁乐李作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针刺中风疗法

董梁乐,李作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山东济南 250014)

近年来,我国中风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中风后遗留症状的长期存在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负担[1]。中风后近80%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主要以患者肢体偏瘫为主,而患者出现偏瘫后并发肢体痉挛的发生率高达90%[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常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肌肉痉挛性抽搐,肢体强制性偏向痉挛侧,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严重者甚至终身瘫痪[3]。近年来针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不断多元化发展,为该病的治疗不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综述如下。

1 针刺部位

1.1 按传统经络取穴

1.1.1 阴阳两经取穴法

张艳丽[4]使用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神经生理疗法(Bobath疗法)治疗,联合组在Bobath疗法基础上加用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将阴阳经穴两两相配进行针刺,尺泽、极泉、血海、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照海分别与曲池、肩髃、梁丘、外关、悬钟、阳陵泉、申脉相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进行补泻。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调和阴阳针刺法可有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朱普贤[5]等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分阴阳两侧取穴,阴侧取穴内关、尺泽、极泉、大陵、承山、血海、伏兔、三阴交,阳侧取穴合谷、手三里、臑会、外关、阳陵泉、殷门、解溪,阴侧穴位施以提插捻转泻法,阳侧穴位施以补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有学者认为,阴阳失调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病机[6]。阴阳失调使机体气血逆乱,上逆扰于清窍,脑脉阻滞。且中风后机体本虚标实,邪气蕴于经脉,肌肉失养故而发病。瘫痪发生时,上肢当属“阳缓而阴急”,下肢属“阴缓而阳急”,故治此病不可独取阴阳中一经,而应阴阳具取,使阴阳平衡。调和阴阳针刺法与泻阴补阳针刺法皆以此立论,通过阴阳经配和选穴,疏通阴阳气机,使阴阳调和,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1.1.2 经筋结点取穴法

任倜[7]等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常规针刺组及恢刺常规穴位组选穴一致,均为头皮针选患侧顶颞前斜线,体针选用患侧肩髃、尺泽、内关、合谷等穴。恢刺经筋结点组头皮针选穴与另外两组相同,体针选穴在患侧手三阴经与上肢关节(肩、肘、腕)结点处。结果治疗后恢刺经筋结点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及恢刺常规穴位组,说明恢刺经筋结点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且疗效强于针刺常规穴位。沈力[8]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经筋结点,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盛国滨[9]等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头针结合电针传统穴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电针肘部经筋结点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经筋结点指的是人体经络循行于肩、髋、肘、膝、腕、踝等关节处的结点。人体十二经筋主司关节、骨骼的活动,经筋结点既是经筋聚拢之处,又是气血汇聚之地,是人体经络交通中的枢纽。针刺经筋结点可行气活血、通利关节骨骼,既可使经筋得以舒展,又使气血充于筋肉,使筋肉得以濡养,使瘫痪肢体筋肉得营,从而缓解肌肉痉挛状态。由于经筋结点与人体关节联系密切,随着现代解剖学及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对经筋结点的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1.2 按解剖结构取穴法

1.2.1 针刺肌肉起止点

朱炳烨[10]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针刺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半腱肌的起止点及跟腱附着点,对照组针刺取穴为:水沟、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患侧极泉、患侧委中、患侧尺泽,两组患者均治疗三周,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的改善幅度普遍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肌肉起止点比传统针刺取穴法疗效更好。“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理论”将肢体肌肉比作弦,将肢体长骨比作弓,认为痉挛性瘫痪主要是因为弦的紧张性太高所致[11],治疗应当从弦着手。针刺肌肉起止点疗法以此理论为基础,对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较高肌群的肌肉起止点进行针刺,辅以针刺补泻手法,以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2.2 针刺拮抗肌 蒙康龙[12]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针刺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使用电针刺激拮抗肌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拮抗肌定位点:相同电刺激下可引发最大伸肘肌、伸腕肌、屈膝肌、踝背伸肌运动处。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刘刚[13]等使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体针选穴为肩髎、天井、四渎、外关,针刺得气后于每个穴位左右10mm处各取一处针刺,肩髎三针与天井三针分别连接一组正负极,四渎三针与外关三针分别连接另一组正负极,结果其治疗效果优于电针常规穴位。陈佳佳[14]等将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主要选穴为:百会、消泺、清冷渊、曲池、手三里、三阳络、外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研究发现,针刺拮抗肌,使拮抗肌兴奋收缩,通过交互抑制可降低患者痉挛侧肌张力,从而在临床上解决患者痉挛状态。以上研究均是通过刺激拮抗肌,增强拮抗肌运动神经元通路的兴奋性,使拮抗肌收缩,患肢痉挛肌肉松弛,从而减轻患者痉挛状态,平衡患者肌张力。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并没有采用单一变量,多是在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观察组除选穴不同之外,其联合疗法亦有不同,研究的说服力不够强,应进一步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试验,对针刺拮抗肌的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

1.2.3 针刺颅骨缝

王国书[15]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单纯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针刺颅骨缝治疗,取病灶侧颞缝、矢状缝、人字缝、冠状缝进行针刺,与皮肤呈15°角进针至帽状腱膜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

由于针刺部位与脑部组织的位置临近,头针在改善脑血管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方面有独特优势。而与传统头针相比,颅骨缝处有联系内外的通道存在,其中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分支及感受器存在,对脑部血流状态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上述实验结果也说明了针刺颅骨缝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

1.3 传统理论与现代康复理论结合取穴

挛三针是以阴阳平衡理论为基础,同现代康复学相结合,总结瘫痪后恢复规律而形成的选穴刺穴方法。其中手挛三针中主穴选用极泉、尺泽、内关,足挛三针中主穴选用鼠蹊、委中、照海,分别用以抑制上下肢过强的肌张力,从而平衡内外侧肌群的肌力,帮助解决肌肉痉挛状态。贺君[16]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四组,其中以A、B两组探究不同选穴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两组患者均在中风发生的1~14天中开始进行针刺,且均配合颞三针治疗,不同的是,A组患者以颞三针配合手足三针治疗(手足三针分别取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主穴),B组患者以颞三针配合手足挛三针治疗。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说明以颞三针配合手足挛三针的治疗方法优于颞三针配合手足三针法。廖穆熙[17]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对照组常规选穴为: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曾访溪[18]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颞三针加手足三针治疗,治疗组采用颞三针加手足挛三针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均可说明,将传统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康复理论结合起来的挛三针疗法可有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2 针刺方法

2.1 调神解痉针法

孙熙罡[19]等使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法,仅取患侧体针,取穴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调神解痉针刺法,头针穴位以平刺手法进针,沿穴线刺入帽状腱膜下,进针1.5寸后施以捻转提插手法,体针穴位以直刺手法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沿肌腱走向于上下两侧斜刺,进针1.0寸再行提插捻转手法。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el-Meyer量表(S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s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四周后观察组患者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调神解痉针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长期疗效上比普通针刺法更有优势。《灵枢·根结》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指出神对于人体阴阳气血的重要性。调神解痉针法以“调神”立论,发挥头针近脑优势,联合经筋刺法而形成。通过“调神”,使人体气血得畅,经筋得养,恢复机体阴平阳秘之态,使痉挛状态缓解或解除。

2.2 透刺法

2.2.1 通经解痉透刺法

王健[20]等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三组,针刺组治以通经解痉透刺法,方法为:由肩前穴直刺后透刺至云门,由尺泽穴向尺侧斜刺入肱二头肌腱后刺向曲泽穴,由大陵穴向尺侧直刺1寸后向劳宫透刺,由合谷穴向后溪穴透刺,由鱼际穴直刺入拇短屈肌腱,在针刺过程中施加以小幅度提插针法。康复组治以单纯康复疗法,无针刺干预。针康组将通经解痉针刺法与康复疗法联合使用。结果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康复组与针刺组,针刺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康复组,说明通经解痉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疗效且疗效强于单纯康复疗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多发生于中风恢复期,患者多病后体虚,久病入络,邪气聚于经脉而不散。邪气阻于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导致机体失用,筋脉拘挛而发本病。通经解痉针法通过疏通肢体经络,使气血畅,邪气散,筋脉养,从而痉挛状态得以自解。透刺法相比普通刺法刺激量更大,疏通作用更强,与通经解痉针法相配合可增强针刺的治疗效果,使通经之功更强,更有利于解除肌肉痉挛状态。

2.2.2 阴阳经穴透刺法

刘道龙[21]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均取阳明经穴位,行针以平补平泻手法,治疗组采用阴阳经穴透刺法,上肢分别以合谷、曲池、外关与后溪、少海、外关透刺,下肢分别以绝骨、阳陵泉、昆仑与三阴交、阴陵泉、太溪透刺,行针以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阴阳经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强于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徐利民[22]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独取阳明经穴针刺法,治疗组采用阴阳经穴透刺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痉挛性瘫痪属于中医学“萎证”范畴,因机体气血不足以濡养肌肉而发病。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有“治萎独取阳明”之说。但有学者认为,阴阳经穴共取更有利于疏通机体阴阳气机,有利于达到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从而达到濡养肌肉,解除病患的效果。而透刺疗法刺激量更大,疏通作用强,并且可通过不同的方向、角度等同时对阴阳经两个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综合两穴治疗效果的作用,将阴阳经穴取穴法与透刺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起相辅相成之功,以上研究均可说明此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性。

2.2.3 圆利针透刺法

李喆[23]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控制血压、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圆利针透刺法治疗,方法为:使用圆利针由肩髃穴向极泉穴透刺,针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后出针,然后分别自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阳陵泉、悬钟穴、丘墟穴向少海穴、内关穴、劳宫穴、阴陵泉、三阴交、照海穴方向透刺,最后自一侧风池穴向另一侧风池穴透刺,中间经过风府穴,另一侧风池穴行相同操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对照组,说明圆利针透刺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圆利针属《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中的“九针”之一,其特点是较普通毫针更加粗大,更能得气,针感更强[24]。使用圆利针透刺阴阳经穴可以更有效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激发深部经气,更有利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透刺法亦有增强针感之特点,将圆利针与透刺法相结合,使针刺刺激量强上加强,更能够尽可能地激发人体深部经气,疏通经络,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运动针法

黄馨云[25]等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两组患者均取用相同穴位,采用相同的进针手法,观察组患者进针得气并留针5min后,将针退至皮下,嘱患者主动或在家属的帮助下被动活动上肢,在保证患者无牵拉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伸直肘关节,肩关节前屈上举大于100°,运动3次后将针刺入原有深度,对照组患者进针后不进行肢体运动,两组患者总留针时间均为20min。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对照组,说明运动针法可有效增强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岑汉樑[26]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头针选用顶中线、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体针选用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曲泉、交信、跗阳、悬钟、太冲等穴,太冲穴向涌泉透刺,其他穴位直刺,针刺的气后留针30min,治疗组患者针刺选穴及刺法均与对照组相同,而在针刺去体针后对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屈曲肌等肌群进行等张收缩锻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以上两种运动针法均用于针刺得气之后,使患者在留针期间或去针之后活动肢体,从而加强“气至病所”的作用。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均是将针刺与肢体肌肉运动相结合,但在运动时机的选择上有所差异。黄馨云等选择将体针暂时“退出”,于运动结束后再次进针,属于针刺中运动,而岑汉樑则是在体针去针后进行运动,之后不再进针,属于针刺后运动,因此对运动针法运动时机的研究仍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探求运动介入时机对运动针法治疗效果的影响。

2.4 滞针法

李超[27]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治疗,健侧头针运动区成30°角进针后单向捻转,造成人为滞针,于患侧肢体肩部、肘部、腕部、髋部、膝部、足部六处经筋结点进行直刺,并使患侧肢体行屈伸及外展运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滞针法通过人为形成滞针,使针刺部位肌纤维和结缔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使针刺部位得到持续性刺激,延长针刺的时效性,加强针刺效果。上述研究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仍应该对利用无菌性炎症加强针刺效果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滞针法的适用穴位,适用时机以及滞针法的使用频率等都应进行进一步研究,在使用此法时应慎重选择,保证患者的安全。

3 针刺时机

赵霞[28]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四组,1、2组患者均于中风后1~15天内开始进行针刺,3、4组患者均于中风后16~30天内开始进行针刺,1、3组患者在患侧肢体取穴,2、4组患者在健侧肢体取穴,结果治疗后1组患者有效率高于3组,2组患者有效率高于4组。贺君[16]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四组,其中以B、D两组探究不同针刺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两组患者选取相同的针刺穴位及针刺手法,B组患者于中风后1~14天内开始进行针刺,D组患者于中风后15~30天内开始进行针刺,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D组。

患者在中风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相同的针刺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以上研究均说明在中风后的早期,即1~15天内进行针刺,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更优。

4 特殊针刺

4.1 电针疗法

谢霜敏[29]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对照组,说明“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增强常规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叶佳踪[30]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拮抗肌侧腧穴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能显著提高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电针是将传统针灸与现代电生理效应相结合的诊疗技术,通过电刺激使针刺针感更强,传导更快,疗效更好。通过以上研究可看出,电针常应用于对患者拮抗肌的针刺,通过电针拮抗肌将兴奋传导至中枢神经,对高级中枢进行刺激,重新塑造神经功能,促进肢体痉挛状态的解除。以上研究均可说明电针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2 火针疗法

黎超明[31]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火针疗法,持火针沿T1~L5夹脊穴刺入0.5~1.5寸。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火针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付爱慧[32]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单纯体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疗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强于对照组,说明火针点刺法结合体针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疗效。

火针古称“燔针”,较普通毫针具有针感更强,针刺时间更短的特点。有研究表明[33],火针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组织修复的作用。针对以气血运行不畅、神经功能损伤为主要病机的痉挛性瘫痪,火针疗法疗效显著。对于火针的应用,一方面利用其针感强度大的特点,发挥其通经之功,使针刺效果更强。另一方面,利用火针温煦的特点,激发人体阳气,阳气主动,从而促进肢体筋肉运动功能的恢复。

5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5.1 针刺联合中药疗法

厚晓昀[34]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高鹤[35]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强于对照组。刘嘉林[36]等使用化痰通络解痉汤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经过对照研究,发现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化痰通络汤治疗或单独使用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张静[37]等使用养阴解痉针刺法联合中药外洗疗法进行治疗,经过对照研究,发现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针刺疗法或中药外洗疗法治疗。

以上诸多研究均表明,针刺与中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疗法。两种疗法联合使用并不是疗效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促进,起到里应外合的作用。中药之力缓慢而持久,针刺之力快速而短促,两者联合使用,一内一外,相辅相成,共同使经络得通,气血得畅,使机体痉挛状态得以解除。

5.2 针刺联合康复疗法

杨小凤[38]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Ashworth分级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王宇[39]使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张梅[40]等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疗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肌张力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关艳[41]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针刺与康复疗法的联合应用属于动静结合的治疗。针刺的治疗在于静态治疗,通过对特定部位的刺激,达到通经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使肌肉筋骨得以濡养。康复治疗在于动态治疗,使肌肉筋骨重新为机体所用,并使筋肉中气血运行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两种方法相结合,不仅互相补足了单一治疗的不足之处,而且可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6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针刺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确有显著疗效,对针刺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针刺部位、针刺手法及针刺时机等要素的研究。针刺部位的选择往往主要依据传统经络选穴经验和现代解剖知识两方面。《黄帝内经》中称“用针之要,知阴调阳”,强调了调和阴阳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性[42]。患者中风后病体虚弱,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故邪气阻于经脉,肌肉失于濡养,发为瘫痪。故众医家针刺选穴虽有不同,但所选穴位均多以调阴阳、通经络、养气血为主,针刺手法的选择亦是如此。而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也为针刺的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穴位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经穴,亦可根据肌肉解剖特点选择功能点进行针刺,增加了针刺取穴的多样性。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选择介入针刺治疗的时机也至关重要,但针对针刺时机的现有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多样化研究以对针刺治疗时机的规律进行总结。

目前,针刺治疗方法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现状,针刺疗法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例如因针刺施术者不一而造成的效果差异,可通过尽可能地减少施术者人数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此外,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评价多通过量表评分方式判定,评分过程中难免有主观因素的影响,针对此条,可成立专家评分小组,由多位研究者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以减小因主观评分而带来的误差。对针刺疗法的作用机理也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从传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等多方面对针刺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有利于临床的应用,也有利于针刺疗法的推广使用。为了针刺疗法的规范化使用以及提高治疗效果,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针刺中风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