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与好豆的幸福背后
——《社戏》再解读

2022-11-15 06:07:37重庆林建刚
名作欣赏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双喜社戏外祖母

重庆 林建刚

《社戏》是鲁迅的名篇,是《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社戏》,删掉了“我”在北京看戏时种种不适的片段,将重点放在了童年时代在外婆家看戏时的美好往事。《社戏》最后一段,作者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①对鲁迅的这一叙述,作为读者的我们,禁不住去想童年的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看的戏真的有那么好看吗?吃的豆儿真的有那么香吗?其实,小说中“我”看到的戏,并不如预期,小说中“我”吃到的豆,也不尽如人意。既然如此,作者为何又在结尾以如此深情的笔调称赞好戏和好豆呢?自相矛盾的叙述背后,其实隐藏着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好戏与好豆这两个角度出发,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并由此来探究鲁迅当时的内心情感。

看戏时的五个遗憾与一个惊喜

仔细阅读《社戏》,我们会发现,童年的鲁迅在看戏的时候,似乎留下了诸多遗憾。具体说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看戏时距离戏台有些远。关于这一点,小说中写道:“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②由此可见,看戏的时候,船距离戏台比较远,只能远观,不能近看,这是晚上看戏时的一个小小遗憾。

第二,看戏时,“我”未能看到最期待的场景。“我”的好友双喜,在白天已经看过这场戏了。双喜看到了背上插着四张旗的一个人,也就是戏台上的铁头老生,连翻了八十四个筋斗,作为孩子,“我”当然也喜欢热闹,希望看到铁头老生再一次表演翻筋斗,然而,这位备受“我”期待的铁头老生,并没有满足“我”热切的愿望。

第三,“我”的另外一个心愿也没有达成。看戏时,“我”希望看蛇精与跳老虎。关于这一点,小说中写道:“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③最终,“我”看到了吗?小说中写道:“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④也就是说,“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

第四,没有喝到期待已久的豆浆。白天的时候,当“我”的小伙伴们都去看戏时,“我”没能去成。对此,我非常沮丧。小说写道:“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⑤“我”畅想着小伙伴们一边看着精彩绝伦的戏,一边喝着香甜可口的豆浆,这是一幅相当美好的景象。如今,到了晚上,小伙伴们再一次陪“我”来看戏。于是,畅想中的一边看戏一边喝豆浆应该付诸行动了。结果呢?“我”喝到豆浆了吗?对此,小说写道:“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⑥也就是说,渴望中的豆浆,也没有喝成。

第五,关于最后一个遗憾,小说中写道:“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⑦“我”最怕老旦在那儿唧唧歪歪唱个不停,结果怕什么来什么,老旦偏偏就在那里坐下来,然后就在那里唱个没完没了。瞬间让“我”和小伙伴们失去了耐心,“我”的好友双喜还禁不住痛骂老旦。

综上所述,可以说,《社戏》中,“我”和小伙伴们晚上兴致勃勃去看戏,结果却留下了五个遗憾。当然,遗憾之外,在看戏的过程中,也有一个惊喜。对此,作者写道:“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⑧也就是说,“我”还看到了花白胡子用马鞭打小丑的戏。这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五个遗憾加一个惊喜,构成了作者看戏的整个过程。可以说,遗憾要远远多于惊喜。然而作者为什么最后说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了呢?在笔者看来,他看戏看得并不是那么好,但他的心情是心满意足的,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甚至可以说,在那个夜晚,童年鲁迅的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为何如此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成人世界所给予鲁迅的爱,一是儿童世界所给予鲁迅的情。爱与情,相互作用,构成了那个夜晚童年鲁迅幸福快乐的巅峰体验。

成人世界的四种爱

在《社戏》所呈现的成人世界里,鲁迅到底得到了哪些爱呢?在笔者看来,成人世界里的四种爱,使童年的鲁迅觉得他当年看到的那出戏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出戏。

首先是母亲之爱。《社戏》中的母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爱。当“我”想去看戏时,母亲非常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坐船去看戏,万一路上有危险怎么办?故而母亲一开始是迟疑的。这种迟疑与担心,不正是关爱的最好体现吗?除此之外,最能体现关爱的片段是小说中的一段话:“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⑨由此可见,当“我”去看戏之后,母亲还是有点担心“我”。于是,在家待了一会儿之后,她就回到桥脚上站着,等待“我”和小伙伴们归来。由于迟迟看不到儿子归来,母亲等待的心情明显是焦躁不安的。这种焦躁不安到了最后,甚至上升为了怒火。然而,一旦看到儿子平安归来,怒火也就很快被喜悦所淹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深深的母爱。童年的鲁迅,当然感受到了母爱,故而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被母爱包围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是尊重,也就是母亲对“我”的尊重,母亲如何尊重“我”的呢?小说中写道:“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⑩当“我”和小朋友们一块儿去看戏时,母亲担心“我”,于是想让成年人陪着去,但成年人白天劳作已经很辛苦了,她不忍心让成年人到了晚上再辛苦。就在母亲犹豫不决的时候,双喜来打包票了,他说了三个有利条件:船大、迅哥不乱跑,大家都识水性。这样,就打消了母亲和外祖母的顾虑。仔细体会这段话,可以发现,这里面有母亲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尊重。试想一下,如果母亲出于关爱,执意不放手,不让“我”和小伙伴儿一起去,或者母亲不放心,一起跟我们去,在看社戏的时候,母亲也在那里,那“我”的幸福感就要减少很多,并且也就不会有“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偷罗汉豆的顽皮往事了。因此,这里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信任与尊重。

此外,我们还在《社戏》中看到了外祖母对“我”的宠爱。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两个细节,叙述了外祖母对“我”的宠爱。第一个细节,作者写道:“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⑪这里,外祖母对“我”的宠爱,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己的外孙要去看社戏,结果却没有船,外祖母就怪家里的人没有早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外祖母对“我”的宠爱。而“我”作为一个孩子,没能看到社戏,当然很失望很生气。这种失望与生气,主要体现在玩耍与吃饭上:“我不钓虾了,东西也少吃。”⑫小说的第二个细节由此出现:“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⑬也就是说,当我生气的时候,外祖母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觉得“我”生气生得理所当然,生得理直气壮,这样就让“我”体会到了外祖母对“我”的宠爱。所以在有了母亲的关爱之后,又有了外祖母的宠爱,“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除了血缘关系的亲属之爱,还有六一公公对“我”的喜爱。小说写到“我”和小伙伴们在回家的路上,偷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大家一起煮了吃了,吃得很开心。第二天,“我”和小伙伴们担心被发现后,六一公公会很生气。结果,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此,小说中写到了六一公公与双喜的一段对话:“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⑭“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⑮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六一公公对我和小伙伴偷豆的行为,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觉得是应该的。这是让“我”开心的第一点,更让“我”惊喜的还有第二点。六一公公问我豆可中吃,“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⑰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在听到“我”夸赞六一公公的豆儿非常好吃之后,六一公公竟然感激“我”,而且还把他的豆儿送给了“我”的母亲。六一公公在给“我”母亲送豆的时候,又顺口夸奖了“我”一下:“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⑱也就是说,六一公公不仅送了豆儿,还跟“我”的妈妈预言“我”前程似锦,前途无量。这样的吉祥话,既让母亲高兴,也让我高兴。因此,六一公公对“我”的喜爱,也是“我”幸福感满满的一个原因。

这三重爱之外,还有一个爱,就是“我”摆脱了父亲的虐爱。这一点,可以从小说第一段的最后看出来。小说中,作者写道:“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⑲这里的重点,就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句话。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诗,借指小孩子在家里被迫背诵《诗经》。“我”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外祖母家,就免去了背诵的苦痛。这些苦痛是谁给“我”带来的呢?当然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要求“我”背这些东西,结果让“我”痛苦不堪,这是父亲打着为“我”好的名义对“我”进行的虐爱。这是这篇小说中所隐藏的部分内容。这种虐爱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鲁迅的散文名篇《五猖会》里。《五猖会》里,鲁迅回忆了他六七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家里人还有保姆们计划带他去城里的东关去看五猖会。五猖会类似于社戏,是比乡镇的社戏更加盛大热闹的去处。对于孩子们,当然充满了巨大的诱惑与吸引力。结果,正当“我”满怀期待准备出发时,“我”的父亲来了一个大煞风景的行为。在《五猖会》中,鲁迅回忆说:“‘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的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的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行一句,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⑳之后“我”背出来了吗?最后“我”通过努力背出来了,父亲跟“我”说:“不错,去罢。”㉑结果在这篇散文最后,作者写道:“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㉒面对这种情况,“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㉓可以说,散文名篇《五猖会》和小说《社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我”兴高采烈地去看五猖会的时候,却突然要求背书,结果“我”努力背熟了书可以去看的时候,兴致却完全丧失殆尽了。《社戏》恰恰与之相反,本来都没有希望去看社戏了,正当“我”为之沮丧的时候,却在小伙伴们的帮忙下,突然出现了一个惊喜,让“我”兴高采烈地不用背任何书,不用任何目的,就可以跟小伙伴们自由自在地去看戏。这种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压力的闲适的心境,体现在《社戏》的景色描写之中。这段景色描写,优美自然,将自然与人的心境有机结合了起来。当“我”兴高采烈去看戏时,“我”看到的自然也是生机盎然的。在《社戏》里,那些山峦,那些水草,那条河流,那条船,都是那么快乐,其实不是它们快乐,而是“我”快乐。“我”之所以快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避开了父亲对我的虐爱。

总而言之,《社戏》所体现的爱,既有母亲对“我”的关爱,又有外祖母对“我”的宠爱,还有六一公公对“我”的喜爱,最后又避开了父亲对“我”的精神虐爱。于是,“我”可以坦然而又欣然地去看一场戏了,而一起去的又是自己的好伙伴们。因此,作者才会写道:“我再也没有看过那么好的戏了。”㉔

儿童世界的三种情

如果说童年鲁迅感受的四种爱属于成人世界,那么他感受的情,则源于儿童世界。童年鲁迅感受到了三种情。

首先是朋友之情。小说的第三段写道:“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㉕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钓虾,钓完之后,伙伴们都把虾送给我吃,这是小伙伴们对“我”的友情。当然,有时候小伙伴们也会拿“我”开玩笑,同样在这一段,作者写道:“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㉖也就是说,小伙伴们还可以嘲笑“我”,不过,这个嘲笑却是善意的,从中,童年的鲁迅体会到了深厚的友情。

友情之外,还有义气。当童年鲁迅不能白天坐船去看社戏时,很失落,因为小伙伴儿们白天都去看社戏了,就他没去成。因此,晚饭之后很郁闷。这个时候,白天看完戏回到村子里的小伙伴,看到鲁迅没有看上戏,既同情,又叹息。为了帮助他实现愿望,双喜还想出了主意: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吗?于是大家都愿意陪“我”坐着八叔的航船一起去看戏。其实,小伙伴们白天明明看过戏了,但是,他们为了鲁迅愿意再去一次。这便是义气。当大家一起坐上船去看戏时,有了那段精彩绝伦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㉗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鲁迅那欢呼雀跃的神情,感受鲁迅那如痴如醉的喜悦。可以说,正是有了小伙伴们的义气,他才会有如此疯狂的快乐。

在朋友之情与义气之外,还有个一起偷罗汉豆的童年趣事。大家在乘船回来的路上一起偷罗汉豆,想出这个主意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㉘于是一群孩子一起去偷了罗汉豆,一起剥豆,一起生火,一起煮豆,然后高高兴兴地吃豆,并把那些剥掉的豆荚豆壳抛到河水里。这种无伤大雅的偷豆行为,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一种一起干坏事的愉悦感。当然,这里所说的坏事,并非真正的坏事,而是乡下淳朴的风土民情。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伙伴们对童年鲁迅的关爱。因此,鲁迅在这篇小说最后写道:“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㉙其实,不仅仅是豆好吃,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之间的情谊令他终生难忘。

这篇小说名叫《社戏》,除了“戏”这个关键字,还有“豆”这个关键字。到底是什么豆呢?答案是罗汉豆。如果说,鲁迅在《孔乙己》中向全中国的孩子们推荐了他家乡的美食茴香豆的话,那么在《社戏》中,鲁迅向孩子们推荐了他家乡的另一种美食——罗汉豆。茴香豆的背后,容易让人想起孔乙己的悲剧;罗汉豆的背后,则让人追忆鲁迅的童年狂欢。成年后的鲁迅,再回忆这段美好往事的时候,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与怀旧。这种对童年的回味,恰恰也是乡愁的一种,就像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想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㉚在这里,罗汉豆再一次闪亮登场。

正是有了这样美好的童年记忆,才有了这样充满了深情的小说。其实,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可谓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社戏》典型地体现了鲁迅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㉔㉕㉖㉗㉘㉙ 鲁迅:《鲁迅全集》第0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597 页,第593 页,第593 页,第593—594 页,第591 页,第594 页,第594 页,第594 页,第596 页,第591 页,第591 页,第591 页,第591 页,第596 页,第596 页,第596 页,第597 页,第597 页,第590 页,第597 页,第590 页,第590 页,第592 页,第595 页,第597 页。

⑳㉑㉒㉓㉚ 鲁迅:《鲁迅全集》第0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36 页,第271 页,第272 页,第272 页,第272 页。

猜你喜欢
双喜社戏外祖母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文史春秋(2019年9期)2019-10-23 05:18:54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16
菊香依存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7
生命的绽放
世界艺术(2013年5期)2013-04-29 00:44:03
明星外祖母
文苑·感悟(2012年8期)2012-06-24 12: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