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数字文化不能只做线下到线上的 “搬运工”

2022-11-15 00:40张明江朱玲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旅文化产业数字化

张明江 朱玲

中国网12月27日(记者张明江 朱玲)“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不要做把资源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搬运工。”日前在2021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提出。

在他看来,从融合的角度看,当前文旅发展有三大支撑,分别是城乡、科技和金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仍需跨越几道鸿沟,而文化和金融的融合则需要把握文旅产业规律,不能都求快、求大、求易,其次也要注意风险。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仍需跨越几道鸿沟

当前,高科技成果引进文化系统,通过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助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实现产业化,还以更加崭新、生动和人性化的方式传播和展现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被誉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数字版动态《清明上河图》,在超200平方米的高清巨幕上,以长128米、高6.5米,比原版放大100倍的震撼效果展现于世人。经过高科技处理后,图中的人和动物都像被吹了仙气般“复活”了,从各种维度营造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但孙若风认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仍需要跨越三道鸿沟,一是事业与产业,尽管相关部委很早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图书馆、博物馆等相继启动数字化工作,但仍与产业拉大了距离;二是城市与乡村,有关部门在启动数字文化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不能让乡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乡村还是被甩下来;三是年轻人与其他人群。

“这次疫情暴露出老年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很少有获得感。”他举例称。

由此,孙若风认为,必须从加强文化内容入手,解决目前智慧文旅死角太多问题。其次要加强文化创意,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不能做把资源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搬运工。

他进一步指出,创意体现在数据采集利用上,也体现在采集与利用过程中创意发挥;体现在文化内容融合,还体现在展示文化内容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上;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也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合力向外融合。

“科技力量应该进一步下沉。文旅科技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基层,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在前沿。”他还表示。

文化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不能求快、求易

金融是文旅产业的血液。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金融作为重点抓手之一。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特别是文旅融合的助推,金融介入文化产业已由政策引导转向金融机构主动介入。

《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2012-2020)》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三季度末,文化与旅游产业投融资市场整体表现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增速明显,增速分别为31.8%与34.1%。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以“VR/AR、AI、3D、智能硬件”等热词的投融资项目增速明显,融资次数增长均超过50%。

但孙若风指出,目前文旅行业的投资现状是:一民营文旅企业依旧占据文旅投资的很大比重,投资额在10亿元~50亿元的投资机构数量最多。二是重资产项目依旧是文旅投资的重点。单体型重资产投资项目最受投资机构青睐。三是目前大部分投资机构项目还未到退出期。四是已退出的项目,投资收益大部分低于预期。五是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大部分投资机构依旧有可投资金。六是有可投资金的投资机构中,66%的机构2021年的资金量较2020年有所增长。

文化发展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

孙若风认为,一是渐进,不能都求快。文化资源积累、文化认识深化、文化心理适应、文化氛围形成等等方面的基本节奏,又决定了文化发展节奏,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分散,不能都求大。文化产业主要满足的是个性化需求,需求的分散性,导致了产业的分散性,由此决定文化企业体量多数不大,而且大多数是微利。三是内容产业,不能都求易。内容产业的灵魂是创意,创意的得失决定了项目的价值甚至生死,还要特别注意对风险的掌握。

“渐进、分散、多风险,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的不足,另一方面看,处理得好,又未尝不是长处。具体说有三长:即重在长效,重在长尾,重在长链。”孙若风称。

猜你喜欢
文旅文化产业数字化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旅照明的兴起
数字化制胜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