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中学历史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开展专题学习,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和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二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三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民族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四是促使馆校合作共育,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61-04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强化认同教育。在教学策略上,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开展专题学习: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和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
“所谓专题,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2]中学历史教学要深入挖掘统编教材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题学习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以时序为线索,梳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例如通过对秦、汉、唐、明、清等朝代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通过对隋、元等朝代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这些朝代是如何结束长期政权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学生还可以收集整理历代中国疆域图,分析对照地图中的有效信息,对新疆、西藏、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地区的历史进行考察,认识到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通过本专题学习,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理解了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形成了国家认同感。
专题学习二: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3]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专题内容,可让学生依据义务教育统编中国历史教材,以时空观念为指导,动手设计表格进行归纳总结(见表1)。通过对本专题的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形成了民族认同感。
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育人实践活动。
广西作为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历史教师可挖掘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让学生通过讲红色故事、悟革命精神,做到学史增信。如在学习统编中国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学生结合收集到的广西红色资源,在课堂上讲述湘江战役的相关故事: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桂北,在桂林全州、兴安、灌阳三县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来自东、南、北三面的夹击,双方在桂北湘江一带激战。这是一场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壮烈战役。这场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图谋,为红军调整军事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讲红色故事,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勇往直前、敢于牺牲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可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素材。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沿途经过桂北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得到了桂北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桂北人民当时踊跃参军,积极参战支前,“红军洞”“红军楼”“红军岩”“石壁诗”等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和民族团结。在龙胜白面瑶寨旁的一块巨石上,红军刻下了两条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4]。红军通过沿途宣传革命主张,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和信任,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赞歌。
学党史,悟思想。结合本节课内容,教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纵观红军长征这段历史,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到正是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才有排除万难的勇气,才能在艰难抉择中始终坚持真理。同时,学生理解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理想信念在当代的体现,也是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目标。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也汲取了长征的精神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要做到“学史力行,知行合一”。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请你任选一个途径,收集你身边的长征故事;阅读课外书,如《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红色传奇》等,写一篇读后感;参观广西境内与长征有关的红色基地,如兴安县界首红军堂等,写一篇观后感;采访广西籍长征老兵或老兵后人,拍摄视频并留存,形成文字访谈报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结合,可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英雄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坚定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三、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民族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号召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倡导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其中的“项目化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广西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依托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历史课程内容,我校开展了地方文化口述史项目化研究。以“非遗”教育为例,2017年以来,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积极开展广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研究,组织学生成立口述史社团——菁茂史社,对广西“非遗”传统美食南宁老友粉、壮族芭蕉香火龙舞、传统节日中的广西民俗等进行研究,收集整理了不少文献资料。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走访老友粉传承基地,采访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的表演者,拍摄记录相关技艺或表演过程,形成老友粉制作工艺实录和壮族芭蕉香火龙舞表演实录,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项目组还在广西“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布置学生以口述或访谈的方式记录自己家庭和所在社区的节日习俗,然后收集整理学生的记录作品,形成学生作品集。
此外,项目组还举办了学生作品成果展,利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宣传。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应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问题意识、应变能力、情感态度等。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成果创作、成果展示、总结反思等。终结性评价应重点观察学生在实践中是否加深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推动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和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开展地方文化口述历史项目化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他人和社会,促进代际沟通,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和合作、交往等综合能力,对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促进馆校合作共育: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不仅发挥着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作用,而且承担着育人的责任。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通过馆校合作,将博物馆文化育人与学校育人、社会实践育人有机衔接。馆校合作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实施馆校合作共育时,我们可以采取“走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交流的方式开展活动。
(一)“馆校合作”之“走进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馆校合作”之“走进来”主要指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2021年10—11月,第五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在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广西民族博物馆携“‘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与“‘博物之旅’五彩八桂民族文化进校园”研学教育课程走进校园,带来了“背篓投绣球”“板鞋竞速”“民族服饰展示体验”等项目。在“背篓投绣球”项目中,博物馆教育辅导员进行了现场教学,开展的“抛绣球的起源和发展”民俗文化历史讲座激发了学生兴趣:绣球也称为“飞砣”,其原型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和部落战争有关。随着时代的进步,“飞砣”逐渐发展为现在的绣球。绣球自古被壮族姑娘当作定情信物在民间流传,如今还被赋予吉祥如意的寓意,成为广西对外宣传的鲜活名片。投绣球的习俗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人们相互抛接娱乐,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紧接着博物馆教育辅导员介绍了“背篓投绣球”的基本玩法:广西人民喜闻乐见的“三月三”抛接绣球玩法,叫作“对抛”。对抛游戏分“抛”“接”双方,“抛”方负责把绣球丢出去,而“接”方需要用背上的竹篓来兜住绣球。讲解结束后,学生进行了即兴体验,体会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性。
(二)“馆校合作”之“走出去”:开展民族文化研学活动
“馆校合作”之“走出去”主要指发挥博物馆的实践育人作用,开展民族文化研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为学校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性资源。如广西民族博物馆拥有众多铜鼓展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青铜文化与广西特色铜鼓文化的理解,并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开展行前问卷调查及培训。对学生的研学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介绍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等;强调安全、纪律等重要事项。
第二步,分组及发放任务卡。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确定研学实践和探究的重点内容,让各组带着研学任务卡启程。
第三步,亲身实践与探究。首先,参观壮族民居建筑: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在研学现场学生交流壮族传统民居的类型、特点和环境对其的影响;在参观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手工制作或绘画创作。其次,参观“穿越千年的鼓声”展厅:负责“故事传说文献记载”的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与铜鼓有关的故事传说记录下来,也可摘录相关文献;负责“纹饰研究”的学生需要查阅和阐述铜鼓的纹饰类型及内涵文化;负责“历史研究”的學生需要关注铜鼓的历史演进过程;负责“制作工艺研究”的学生需要关注铜鼓的制作流程,以及铜鼓与传统青铜器制造的异同。再次,参观壮族文化馆:学生展开调研,了解广西壮族在生产、服饰、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最后,动手实践:手工组搭建干栏式建筑模型,制作壮族绣球;绘画组临摹感兴趣的文物或民居。
第四步,研学结束返校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历史课堂上介绍本组成果,分享感受。
馆校合作共育,拓宽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渠道,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激发了青少年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拓宽育人路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
[2] 黄牧航.文综:从专题教学上升到主题立意命题[N].中国教育报,2013-6-17(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 何成学.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29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