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国
[摘 要]通过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分析林冲“忍”与“不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林冲这个“圆形人物”的塑造成功之处,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要求,批判性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10-03
以往,笔者在带着学生一起解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时,发现学生说得最多的是“忍”。学生理解的“忍”更多地带有“懦弱”与“妥协”的色彩。显然,学生已经把林冲与武松、鲁智深、李逵等梁山好汉进行了对比。确实,跟他们相比,林冲的“懦弱”显而易见。
实际上,林冲的“忍”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懦弱”与“妥协”。这类“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时有发生。按照恩尼斯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决定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思考。于是笔者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还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了《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第六回到第十一回(内容涉及林冲初次出现到被逼上梁山等),并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分析林冲“忍”与“不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林冲这个“圆形人物”的塑造成功之处。
一、“忍”——理性的林冲
(一)身份地位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父亲曾经做过提辖,老丈人也是教头。可以说,林冲出身武官世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当发现妻子被高衙内调戏时,林冲“先自手软了”。很多人认为这是林冲软弱,爱惜自己“羽毛”的表现。金圣叹也评价道:“是可让,何不可让?住人廊庑,虽林武师无可奈何矣,哀哉!”在金圣叹看来,这是对一个男人尊严的践踏,是不可以容忍的,但他转笔又写到林冲的无奈。其实,林冲内心充满了怒气,但理智告诉他,不能感情用事,高衙内这位顶头上司的义子得罪不得,否则不仅会丢官职,还会连累家人。事实证明,即使林冲没有动手,他也难逃高俅等人的迫害。
(二)文化修养
林冲手中拿着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充满儒雅之氣。从“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等中能看出他是武官。可以说,林冲虽出生在武官世家,但很注重修身养性。
当得知林冲的妻子被调戏时,鲁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鸟”“厮”等俗词经常从鲁智深的嘴里说出来。林冲则不同,他有礼有节,十分注意自己的措辞。当将被发配时,林冲坚持休妻,生怕耽误了妻子。坚持休妻是林冲仁善、尊重女人的体现。面对洪教头的咄咄逼人,林冲一忍再忍;面对官差的刁难,林冲逆来顺受;面对落难的李小二,林冲仗义疏财。这些都是林冲有修养的表现。
(三)家庭情况
林冲希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打了高衙内,轻则丢官,重则家破人亡。高衙内是太尉高逑的义子,一旦杀了他,就意味着与官府对立。林冲被刺配沧州时,受尽折磨却没有逃走,只因害怕连累家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林冲的“忍”理解为软弱。林冲也许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想做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女婿,想要一个安稳的家。
由此可见,林冲的“忍”与他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工作的性质、美好的愿望相关。这样的“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是一个男子成熟理性的标志。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学生应意识到,在分析问题时所产生的信念或行动,都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二、“不忍”——有底线的林冲
面对林冲的“不忍”,一些人出于对他的同情,十分赞成。这样他们便难以有效全面地认识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如上文分析,林冲是一个沉着理性、光明磊落的人,因此他在情绪管控方面做得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林冲“不忍”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发现林冲的“忍”是有底线的,一旦情义、尊严、生命这些底线被触犯,林冲的愤怒就会喷发出来。
(一)情义蒙受了背叛
陆虞候为了一己之私,不顾朋友的情义,助纣为虐。事发后,林冲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还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奔到樊楼去寻陆虞候。面对陆虞候这个曾经的好友,林冲怒不可遏。陆虞候最后竟然还到草料场谋害林冲。林冲在手刃陆虞候前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林冲的这句话一来表明陆虞候不该为了私利,不顾情义;二来告诉陆虞候,我今天取你性命,是你背叛情义的结果。这一刀斩断了林冲与陆虞候几十年的兄弟之情。
(二)尊严受到了践踏
当林冲发现高衙内调戏妻子时,“先自手软了”。林冲除了愤怒,就是憋屈,因为官府并不能保全他的尊严。于是,林冲只能用俗世的观点“不怕官,只怕管”来自我催眠,以使认知平衡。在高衙内再次调戏自己的妻子后,林冲和妻子说道:“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是打高衙内,还是杀高衙内,话说得含糊,但可以看出林冲尊严再次被践踏后的愤怒。林冲此时才明白,忍让并不能唤醒恶人的良知。林冲心中的“炸药”只差一颗火种,便会被点燃。
(三)生命遭到了威胁
杀了陆虞候、富安、差拨后,林冲也明白自己已经做不回一个普通人了。彻底的反抗带来的是与朝廷的对立。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林冲深刻意识到,自己必须反抗,否则连性命都不保了。保住性命,一切才有可能。然而,妻子自缢身亡,岳丈张教头染病身故,林冲对家的美好愿望破灭了,自此他杜绝了心中的挂念,只身一人,勇闯天涯,再也不需要忍了。
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特别是对自我思考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细致、深刻,是否充足、多样和全面。从以上“忍”与“不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林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妻子的情,还是对兄弟的义,抑或是对普通人的怜,都体现着“仁者爱人”。
三、“忍”与“不忍”——“圆形”的林冲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对于一个圆形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如果他从来就不使人感到惊奇的话,他就是个扁形人物。圆形人物变化莫测,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叫人难以预料——我在这里说的生活,是指充塞在小说篇幅里的生活。小说家运用圆形人物——有时单独运用他们,在更多的场合里,是把他们和扁形人物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和小说里别的那些‘面’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结合以上“忍”与“不忍”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豪爽侠义的人,是一个不迁怒于人、不滥杀无辜、正直善良的人,是一个权衡利弊、考虑全局、有礼有节、沉着理性的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人生遭遇而变换的,从“忍”到“不忍”就是其从“扁形人物”向“圆形人物”的转变。
作者塑造林冲这样一个“圆形人物”,旨在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正如马幼垣先生所说:“林冲的故事处处异常,绝不能视作梁山头目投归山寨的惯常历程。”是的,林冲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是一个称职的、“三观”端正的武官。与那些不是杀人越货,就是暴力残忍,或者是意识上、行为上与朝廷对立的人不同,他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
一些教师开展的小说阅读教学重在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缺乏对小说的深度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课标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学生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董毓认为,批判性阅读的最大目的是理解和发展。批判性阅读者要懂得质疑和批判,要对文章中的论证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这样说有道理吗?它可以修正或者发展吗?如果可以,怎么进行?笔者带领学生探究:林冲这个英雄身上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质疑一:林冲杀陆虞候等人的行为正确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学习提示”提到了“激烈的反抗”“情节”“环境”“思想艺术”等重要字眼,这些都是教师教学时需要重视的。林冲杀陆虞候、富安、差拨等人,大快人心,历来被人称道。
林冲杀人杀得有理有据,并且在杀了人之后还冷静地哄骗村民说自己要去报官。金圣叹评价林冲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金圣叹所说的“怕”具体指什么?虽然说,林冲的遭遇让人同情,林冲的反抗是迫不得已的,但林冲真的可以杀人吗?法律真的可以被漠视吗?笔者引導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度阅读、分析探讨。
在质疑分析、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思辨能力,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
质疑二:可以说《水浒传》中的众好汉“忠义”吗?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到“《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对梁山好汉的赞许,认为他们是忠义的,是替天行道的好汉,是为朝廷解忧的良民。与“忠义说”相对的是“强盗说”。崇祯十五年,刑科给事中左懋第奏曰:“以宋江等为梁山啸聚之徒,其中以破城劫狱为能事,以杀人放火为豪举,日日破城劫狱,杀人放火,而日日讲招安,以为玩弄将吏之口实……”在当时统治者的眼里,宋江等人就是做尽坏事还要为自己洗白的强盗。
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忠义说”与“强盗说”哪个更站得住脚?有学生认为,从武松、李逵等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以及宋江攻打祝家庄抢夺粮食等事情来看,这群人的确是强盗。有学生则认为,这群人最后为朝廷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这是他们“忠义”的体现。
那么这个“忠”是所有人对朝廷的“忠”吗?其实可以看到选择所谓的“忠”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与朝廷有过关系的人,他们想回朝廷,光宗耀祖。而李逵、林冲、武松等人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他们想过的是快意恩仇的绿林生活。这其中更多的人是介于“庙堂”与“绿林”之间的。因此,这些人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忠”,以致最后处于进不去“庙堂”,退不回“绿林”的尴尬境地。因此,金圣叹将《水浒传》“腰斩”也在情理之中了。
所谓“义”,便是兄弟之情。《水浒传》里能充分体现“义”的人之一就是“及时雨”宋江。宋江仗义疏财,为兄弟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确实做到了与兄弟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宋江的“义”的召唤下,一群异性兄弟聚到了一起。
“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他们对“义”的恪守甚至已经超过了对法律的信仰,以致其中的一些人为了狭隘的“义”不惜滥杀无辜,践踏国家法律底线。这种残暴的为了个人利益、小团队利益的“义”是搬不上台面的。这种“义”是取代个人独立意志的“义”。林冲的心病就是高俅,他日思夜想的就是杀掉高俅,为亡妻报仇,然而他的兄弟们在生擒高俅后并没有替他完成心愿,而是让高俅离开了;扈三娘为了“义”屈嫁“矮脚虎”王英;李逵原本不想归顺朝廷,但为了兄弟宋江的“义”,最终“屈顺”。这种“义”其实就是取代个人独立意志,违背个人情感甚至道德原则的狭隘的“义”。因此,《水浒传》中众好汉的“忠义”并不完全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更好地辨别《水浒传》中众好汉的“忠义”。
教师该如何汲取经典作品中的精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深度解读、比较辨析,探究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是可以继承与发扬的,哪些是可以摒弃的。每个公民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都要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教师可以将《水浒传》中涉及暴力、虐杀、狭隘的“义”的内容作为反面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定义新时代的“义”。经典作品中不完全是真善美,其包含的假恶丑更能指引学生主动反思,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余党绪.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石麟.施耐庵与《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