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良
[摘 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贯彻落实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更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文章在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探讨如何制订语文教学目标,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04-03
語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作用于和影响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一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却不够重视,要么奉行“拿来主义”,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忽略学情;要么制订的目标太大,缺乏层次,难以操作;要么表述不当,缺乏效度。这样的教学目标难以发挥导教、导学、导评功能。当前,如何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谈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订语文教学目标,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指明灯”
最近几年,“核心素养”已成教育界的热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指明了方向。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份文件明确了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亦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顺应了当时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线教师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可以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对“核心素养”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命题。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该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关涉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关系到学生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则关系到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为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一)紧扣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确保目标设计有据
学科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可见,课程标准既是阶段性评价的依据,又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依据。一线教师必须深刻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以有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最主要的优质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在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挖掘其中各种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笔者在教授《蚊子和狮子》一文时,所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角色转换体验等方式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尝试用语气词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制订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模拟蚊子和狮子的说话语调和动作。这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在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还不能忽视学情这一重要因素。只有难度适宜的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笔者以为,为了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至少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方面。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二)注重整体性与层次性,确保目标设计有度
笔者认为,应从单元整体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把单篇单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相关联,不能孤立设计单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确保目标设计有梯度。教师要处理好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与单篇单节课教学目标的关系,要思考学生通过这个单元、这篇课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到什么。笔者曾几次调整《时间的脚印》一文的教学目标。这些调整都是在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笔者第一次制订的教学目标为: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写法的生动。
4.通过学习,体悟生命的真谛。
之后,笔者反复研究了相应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真理。
3.学习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为了给这篇说明文制订更准确的教学目标,笔者再次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其中有关说明文学习的阐述是这样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由此可知,说明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以使其读懂文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篇文章所在單元中的其他教读课文的课后思考探究题进行归类研究。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课后思考探究题是:
1.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2.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 “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从以上题目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提取课文主要信息。第2题中的第2小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说明顺序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以上研析,笔者将《时间的脚印》的教学目标再次做了调整:
1.默读文章5分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2.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作者分析、推理的方法,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并做好记录。
总之,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不断思考,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等。
(三)规范教学目标表述,确保课堂教学有效
国内有学者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效率的相关性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在教学开始时就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有利于学生把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研究行为目标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杰也强调,教师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他在《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参照这一观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行为主体。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当尽量使用“认出……”“解释……”“写出……”“对……做出评价”等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词语;应当避免使用“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等描述教师自身行为的词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有教师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目标1表述为: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勤劳纯朴的品德,培养学生爱劳动、 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很明显,这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第二,行为动词。为了便于观察、测量和评价,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尽量使用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如“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等。现在一些教师喜欢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来表述教学目标,以致出现教学目标笼统、含糊的问题。
有教师将《鱼我所欲也》的教学目标表述为:学习文言实词、 虚词及判断句等知识。笔者以为,将目标表述得具体一些更好。例如,分析“得兼”“苟得”“患” “舍”这4 个文言实词。
还有教师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目标2表述为:学习文章重点突出、 语言朴实的写法。
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略为含糊。如果将其表述成“找出能够突出文章重点的句子,并探究文章语言朴实的特色”则明确得多。
第三,行为条件。这里的“条件”是指学生完成学习行为时的处境,一般涉及环境、设备、时间、信息、同学以及教师等。比如,教师将某一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表述成:在4分钟内阅读完文章并概括内容。相对于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主要是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概括理解能力的。因此这样表述目标,就有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具体阅读时间。另外,“行为条件”需要表明学生要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订……”“通过自行设计活动……”等。
第四,行为标准。何为“标准”?在马杰看来,“标准”即教学所要达到的水平,也即学生对目标已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它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地去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可以用它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笔者在教授这首诗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诗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课外资料,并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结合文中的“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等体会作者叙事抒情的风格。
这几个目标分别对标学生要达到的最低学习要求,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帅,它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予以其高度的重视。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表述,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何云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J].教育科学论坛,2018(34):25-26.
[4] 卢晓旭,赵媛,朱慧,等.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与教学效率的相关性[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00-106.
[5] 张晓初.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目标沿革与发展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9):13-15.
[6] 葛小霞.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维度:以《时间的脚印》三次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14):26-2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