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刍探

2022-11-14 01:49张延山
成才之路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张延山

摘要: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将其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能够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但部分教师仍未理解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使得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发生冲突。文章立足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问题,分析各种融合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总结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同时提出相应的融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1-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 GHB1459)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加上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从小便不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责任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逐步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和技能。本文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运用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提炼劳动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劳动情感等方式,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

1.有助于培養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

小学阶段所有的课程基础都在于劳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接受劳动教育,并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性格。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创造思维,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手能力,收获劳动的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学科最能够体现劳动情怀,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劳动教学的情境和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逐步形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家长的溺爱、亲戚的夸奖会使部分学生迷失自我,而一些学生自己主动要求做家务,家长也会以“你还小”的理由拒绝。久而久之,家长再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便难于登天了,因为养尊处优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孩子的思想之中。而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排斥劳动的错误思想。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劳动教育,并不是干“体力活”,而是通过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劳动的不易,激发学生主动劳动的意愿,从而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大脑思考与动手运作,克服在劳动过程中的困难。此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大脑,培养灵活性思维,进而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已经基本摆脱了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迎来了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但美中不足的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劳动题材,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通过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真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劳动教育能够最大程度上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改变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劳动的现状。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明确劳动的含义,而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则可使学生明确劳动的真谛,使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进而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问题

部分学校打着劳动教育的旗号,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如此一来,即便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劳动欲望,也无法认清劳动的本质。一些学校并未设立专属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未针对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方面采取任何措施。此外,部分已经设立了劳动课程的学校,为学生布置的劳动作业与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大相径庭,无法使学生感悟到劳动的乐趣。尤其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意识,使得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分离或相冲突的情况。

2.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问题的成因

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问题的成因较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用了“分离式”教学,也就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劳动的重要性,缺乏带领学生开展实践的意识,因此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另外,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并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切实落实在语文教材之中,使得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相脱离,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难以精准提炼劳动因素。且语文教材中对劳动教育的表述过于笼统,甚至难以理解,也并未为教师指明实践方向,使得教师即便有意识地开展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也难以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此外,个别家长对学校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再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家务,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普遍较为懒散。即便教师针对其开展劳动教育,有时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错误的劳动意识。

1.精准提炼教材中的劳动元素

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一定的劳动元素。因此,教师若要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对各劳动元素予以充分注重,并将其精准提炼出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讲解《元日》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王安石所描写的春节情境作为突破点,全面分析《元日》的热闹场景与表述内容,将其中所涉及的劳动关键点提炼出来。《元日》中涉及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文章描述了:随着爆竹的声响划过夜空,旧的一年已然逝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面对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当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将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在这个场景之中,作者提到了学生所熟知的贴春联。教师可以此为导向,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春节除了贴春联,还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回答:“大扫除、蒸年糕、包饺子等。”事实上,春节的习俗无一不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可将其作为切入点,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寻找诗中的重点词汇,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核心词汇的解释,分析古诗中所提到的劳动内容与春节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春节各种习俗与劳动的关系展开思考,感受浓浓的春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版本的《元日》视频,以便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使其初步了解劳动的含义。当学生读到“总把新桃换旧符”之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每年过年之时,父母总会撕下贴在门窗上的旧对联,换上新对联。学生会意识到:原来换对联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下次过年时自己也要帮助父母一起贴对联。这样,便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对劳动的基本内涵有一定了解。当教师尝试将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相融合,便意味着语文课堂不会被局限于教室之中,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劳动教育,都可无处不在,从而打破语文课堂的局限性。

2.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的劳动情感

語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不同事物的复杂情感,其中涉及劳动教育方面的优秀作品虽然较少,但文章质量较高,教师可充分将这些文章同劳动教育融合。劳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使人们过上幸福且富裕的生活,从古至今,劳动始终不曾间断。同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劳动。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切实感悟古人的劳动情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赵州桥》之时,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赵州桥历史的相关视频与背景介绍,并向学生展示赵州桥的现状。师:“同学们,大家观看完赵州桥的介绍视频,有什么感悟呢?”生:“老师,我感觉非常震撼,可以用宏伟来形容。”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赵州桥的第一印象,再进一步介绍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在古时候,没有起重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赵州桥的一切,都是通过古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赵州桥从公元五百九十五年开始建造,直到公元六百零五年才建设完成。也就是说,古时候,人们为了完成赵州桥的建造,耗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那么,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这么大的石头是怎样运送到赵州桥建设地的呢?”学生通常情况下会回答“用马车”。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再进行纠正:“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但是建筑赵州桥所用到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古人用肩膀一点一点运送的,而赵州桥上那些精美的花纹,也是古人用篆刻刀一刀一刀刻上去的。正是因为有古人的这种劳动精神,我们才能够看到如今的赵州桥。”在对赵州桥的建造进行讲解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感悟古人的劳动精神,进而对劳动人民产生敬佩之情。对古建筑物的讲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

3.适当抛出问题,探索学生劳动兴趣点

若要达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就必须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将自身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分析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并以学生兴趣为主开展相关教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为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无论教师应用何种讲课方式,都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自然也就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讲内容上。因此,在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兴趣予以足够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素养。

例如,在《腊八粥》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先将注意力放在腊八粥的制作之中。作者在文中提到:“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教师可针对此内容进行提问:“同学们,如果在煮腊八粥的过程中,作者的母亲并未一边煮一边搅拌,腊八粥还会香喷喷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通常情况下,学生由于不具备烹饪知识,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会说:“如果不搅拌的话,腊八粥就会糊了,苦苦的不好吃。”有的学生会说:“如果不搅拌,腊八粥的水分熬干了,可能会变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补充:“同学们,如果作者的母亲不去搅拌腊八粥,那么腊八粥一定就不会那样美味了,就像我们的母亲为我们做饭一样,如果不及时搅拌食物,那么我们每天也就吃不到香喷喷的饭菜了,所以母亲为了照顾好我们,非常辛苦,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她们做些什么呢?”“老师,我今天回去要帮我妈妈做家务。”“老师,我以后每天都帮我妈妈刷碗。”教师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劳动兴趣。

4.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否则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内涵,而且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中,也就是要求教师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并确保教学情境的生动性。

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适当应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到荒芜的戈壁之上,风沙将天空变成了黄色,走遍戈壁却寻不见水源的无奈。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你处于这种环境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学生答“:水。”教师再引导:“没错,同学们,在这戈壁之上,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水,但是在这戈壁之上最紧缺的资源也是水。”而后教师可以继续播放相关动画,将家家户户为了能够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保留脏水的场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教师可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浑浊不堪的水被当地居民视为珍宝,但缺水的地方不只有戈壁,即使是今天,仍旧有许多国家、许多地区的人连喝水都成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教师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帮助他人的心理。这时,教师便可将视频内容调整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戈壁居民打井的部分:随着工作人员在戈壁之上挥汗如雨,地面上逐渐呈现出一口又一口的深井,切实帮助当地居民解决了用水困难的问题。对这篇课文的讲解,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在最艰难的时候,自己的双手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吃水不忘挖井人》便是对劳动者最好的诠释与尊重。

5.理论联系生活,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

劳动本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语文课堂中实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融合,还需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体会劳动的不易与劳动后的成就感。教师可先通过文章讲解,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大致认识,再引入与劳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前辈们的劳动精神,并帮助学生树立开展劳动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再向学生讲述雷锋的相关事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描写,将雷锋帮助他人的细节精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明确雷锋同志舍己为人的伟大情怀,并重点突出雷锋精神中的劳动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雷锋叔叔是伟大的,他的劳动情怀值得我们去学习,那么我们要不要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要。”“老师,我要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此类回答后,便可告知学生:“同学们,劳动精神是可贵的,我们如果想成为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就要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下功夫,尊重每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切实应用到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同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解决学生不爱劳动的问题。但需要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初步尝试[J].安徽教育科研, 2022(05).

[2]余燕.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技能培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31).

[3]李少霞.小學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 2021(02).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Zhang Yanshan

(Gul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u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Gulang 733199,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can deeply excavate the labor factors in the textbooks and integrate them with the Chinese subject,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good sense of labor while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some teachers still do not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labor education, which makes Chinese teaching conflict with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various integration problem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ntegr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hinese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integration;teachingstrategies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