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
(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式逐渐演变,然而长期薄弱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国资委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以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为目标,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部分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时候,尚有诸多不够深入之处,或不切合企业运营实际。要想快速稳健地提高我国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从评价体系优化入手,提高对实现目标面临的风险点的关注度,结合企业现状,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在改进中完善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层中的董事会和相似的经营决策机构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开展全面的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逐渐形成的系统性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科学简明性原则,即相关评价指标需要典型、完备、简洁,指标不宜过细、过多,以免相互交叉、烦琐,也不宜过简、过少,以免遗漏信息,且指标间要具备较高的逻辑关联;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即以内部控制评价可执行性为导向,减少不必要指标变量;三是全面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进行设计,保证能够综合反映内部控制评价水平;四是重要性原则,即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把握内部控制工作重点,评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把握四个重点。一是确定主体。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实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可以设立内部控制评价机构,一般由董事会担任,也可以选择与外部专业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合作。二是设立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合理的标准为主要依据,即在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梳理内部控制评价流程,设置一系列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三是保证评价有效性。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差异,必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开展工作,以资产目标、战略目标为最终目标,结合国家最新政策文件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四是环节衔接流畅。内部控制评价属于一个长期性工作,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协调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评,加强各个部门与内部控制部门之间的联系。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尽快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在开展有效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经济活动与现行法律法规是否契合,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舞弊行为,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性,有利于尽快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相互监督下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并为改进内部控制工作给出科学的意见。
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全面了解现阶段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强化风险防控意识,系统、持续地识别内部风险,优化内部风险控制策略,增强企业风险管控意识。内部控制评价中形成的相互监督的部门关系,能够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但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基于政策法规的要求,而非自身管理的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执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其中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主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且国有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这严重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的完善性。另外,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理念,没有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很多国有企业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遵循传统经营模式,选择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在传统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下,内部控制评价通常采用定期评价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评价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由于评价时间比较固定,难以对内部控制实行严格的监督。这种评价方法并不适应国有企业现如今的具体经营情况,也不能通过有效科学的评价搜集信息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融资、股权、税务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置难度有所提高。从实际情况来看,指标体系设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从实际出发设置符合自身运营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目标,而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造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同质且单一;二是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较大,一部分国有企业以局部利益为主要原则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无法客观评价业务活动。
企业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为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的顺利开展,重点关注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点。然而由于管理者观念、成本、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等因素,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业风险评估部门,或者设置了部门但没有配备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另外,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没有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不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这些情况都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树立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理念。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理念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真正了解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和作用。通过加强对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宣传教育,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全员参与。二是设置内部控制评价专业部门。该部门需要聘用具备丰富的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从业人员,其要具备信息化处理工作、云数据计算分析等专业技能。该部门要全面掌握内部控制的部署情况,并针对动态变化及时作出响应。三是制定内部控制评价责任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以便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出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开展责任追溯,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四是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奖罚机制,定期考核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绩效挂钩,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1.内部控制自评方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部控制自评属于一种创新型的审计方式,现阶段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应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这种方法需要企业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人员开展合作,并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与协调下,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恰当性、有效性进行及时评估,之后依据评估结果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其中,内部控制评价的优点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自评来防控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防控风险的能力。
2.内部控制矩阵法
审计人员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风险和控制之间的关系,针对重要风险而制定出风险控制工作表的方法,被称作内部控制矩阵法。风险控制工作表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目标、风险的重要程度、衡量风险的重要程度、审计人员的评价和结论、其他目标的实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经济事项的初步认识。这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一个目标的评价测试结果,并能够重点关注重大风险。
3.建立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科学选择指标。指标选择过程中,国企管理者要严格遵守可操作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原则,综合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生产经营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关键控制点、各因素具体变化情况、内部控制五要素这三方面内容。
其次,科学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的建立可以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开展一次性检验计算具体权重。权重确定后,汲取企业内外力量,组建内部控制评价专业队伍,依据指标体系对国企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客观打分,出具评价报告。
最后,科学分析评价结果。国有企业根据评价报告得分情况,具体、详细、客观地分析评价结果,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不足和优势。例如,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为风险评估为60%、内部控制环境为75.3%、信息沟通为78%、监管控制为86.35%。可以看出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管控制等方面的表现比较良好,内部控制工作执行情况较好。
4.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国有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评估内部控制风险,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是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防控;第二步是识别风险,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及时监测和反馈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识别应用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财务风险;第三步是分析应对风险,评估财务共享模式隐藏的风险,将风险排序和细化,将级别高的内部控制风险作为防控重点。管理者要认识到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工作,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数据库,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收集和整理相关财务数据,并及时、恰当、准确地传递财务信息。
随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演变。要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就需要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实际情况调整评价体系。这就要聚焦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状况,在发生重大变化时,系统地梳理经营数据、监督发现的问题、法律诉讼和横向部门监管要求等,重新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并在确定评价周期的基础上,打破历年自然年度界限,立足单位内控管理情况,从调整之日起,往前追溯1年时间作为评价周期,真实客观地反映内控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部门要强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立法,从法律层面加大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作用,保障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针对内部控制评价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层次法律之间的无缝衔接,在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规范体系。目前,虽然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企业管理层必须承担起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实性的责任,但是缺少关于应该承担具体哪些责任的明确规定,缺失对指标的细化。因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针对内部控制评价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严格的问责机制。国有企业如果提供了虚假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就要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我国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监管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全面监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时发现和汇总内部控制评价中的问题,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督促国有企业及时纠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的问题,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合法合规性。同时,要加强社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允许在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工作中有国有企业相关客户的参与,这些客户与国有企业之间有较多的经济业务往来,能够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引入社会监督,既可以强化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又有利于塑造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
我国经济由快速发展转向稳中求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国有企业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国有企业能够实现规避经营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经营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国有企业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和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若干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持续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动摇我国社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重视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及时披露企业管理风险,保障持续经营,实现对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部监督和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价,发挥以管理提升效益的作用,实现国有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