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飞
(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济南 250063)
当前,会计舞弊丑闻时有发生,使得人们越来越质疑注册会计师和审计行业公信度,更影响到审计行业与注册会计师作用发挥,阻碍到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事务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面对这种发展现状,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各种审计风险的发生,对审计行业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更应当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发挥企业审计自我监督作用,重点防范与控制各种企业审计风险,进而为企业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导致工作实际时常存在某些主观因素,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概率。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渐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扩大,更加剧了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
审计风险作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志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对企业审计风险基本特征和成因充分调查和了解,才能针对性地用一些方法、手段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此,下文中在对企业审计风险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企业审计风险的特征、类型与成因,并提出防范企业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有效控制企业审计风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美国审计署在审计准则颁布过程当中明确指出,审计人员由于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没有针对存在错误的财务报表实施修正审计而导致一些风险的产生,被称之为审计风险。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埃里克•路易斯•柯勒(Eric Louis Kohler)在《会计词典》当中详细明确解释了审计风险:一是财务报表已经审计过,然而实际上依然有一些没有根据会计准则全面反映审计单位经营现状与财务现状;二是有错误现象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和审计范围当中,但是工作人员却没有觉察到。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解释,在2007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当中明确指出,有较大的错误问题存在于财务报表当中,然而会计师又有可能提出一些错误的审计意见。
(1)客观性。该特征进一步说明,审计工作当中客观存在一些审计风险,并且风险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抽样审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样本特征还是总体特征总会存在某些误差,而且因为审计工作人员时常有一些错误现象发生,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2)可控性。虽然客观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审计工作当中,但经过审计工作人员不断努力而能有效改善,而且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危害。
(3)利害双重性,虽然看来审计风险存在的弊端较为突出,但正是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才更加凸显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4)隐蔽性。这是因为无法运用准确值表示出审计风险,仅能在工作人员审计工作中做出相应判断,这种隐蔽性也是审计风险具有的重要特征。只是根据审计人员根据专业进行判断,所以审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5)偶然性。在审计工作人员开展过程当中,审计风险还具有偶然性的特点,并非工作人员有意为之。
(6)普遍性。倘若有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当中,就会进一步增大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不仅有固有风险,而且有检查风险与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过程当中不存在固有风险,而工作人员认定财务报表某项工作过程当中可能存在漏报、错报现象,同时工作人员无法对这些风险进行转变。控制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工作人员实施财务报表工作有错报、漏报风险情况存在,而且未被内部控制所察觉,也没有进行纠正和防止,因此和固有风险具有类似特征,工作人员无法转变其具体水平。检查风险是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因错报、漏报,未实施有效测试,导致风险没有被察觉,也没有运用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这种风险会对会计师审计意见产生较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出现违规现象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主要采取罚款、责令改正、对违法所得进行没收等措施,如果相关行为引发较大损失构成犯罪的,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刑事责任进行承担,然而却没有重视到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而且,审计有关法律法规不是非常明晰,对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注册会计师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与完善。
当前,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需要审计的范围日益增大,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出现了租赁、并购、重组等各种问题,与传统财务审计范围相比审计范围明显超越,这也使得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和运营情况方面应当将研究分析报告做出,同时还应当分析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报告。不断扩展的审计范围,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这也使得审计风险不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难度出现很大增加。
目前,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主要是根据有关制度要求,开展抽样审计工作,并且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一直遵循成本与效益彼此融合的原则,正是由于审计方法方面的因素,导致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允许存在一些审计风险。另外,抽样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常常将有限的成本进行利用,来保证预期效益的较高实现,并将很大部分样本资料放弃,这也使得审计结论正确做出的难度不断加大,审计结果有很大误差存在也不足为奇。审计方法自身具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审计工作当中,抽样审计方法应用十分广泛,抽样审计可以对复杂广泛的审计对象进行处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审计效率,然而这也会引发很大的误差。在抽样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通常会对具有较大风险的项目进行选择,使得样本量得到很大限制,而且比较重视审计对象数量,对于审核审计质量常常忽略。而且现代审计工作当中,很多环节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时常省略调一些审计程序,或者省略掉人力、财力方面的内容,进而严重影响最终形成的审计意见。
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来讲,主要涉及两方面。
首先,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同时审计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胜任能力,在工作实践当中,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因为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比较缺乏,为了个人利益,有的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缺乏较为严谨的工作态度,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对《独立审计准则》未能严格认真的遵守,工作存在盲目性,不仅导致审计范围缩小,并简化了审计程序,将虚假的审计资料提供出来,不重视追查重大问题,以至于审计结论出现较大错误。审计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业务工作不熟练,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增加,由于当前审计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审计工作人员又素质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不但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素养,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对国家政策有一个充分了解,按照相关规定,科学、规范地开展审计工作。倘若工作人员缺少这些素质,就无法对资料体现的经济活动做出精准判断,审计风险也会不断增大。而且,目前的审计工作人员,大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转化而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普遍不是很高,不能准确判定企业业务经营风险,也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广大公众对于审计工作认识程度和审计单位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存在。审计单位普遍认为按照有关要求实施审计工作,是履行职责的具体表现。并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合理区分,觉得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相关要求,对审计报告进行出具,确保审计报告更加真实、合法,这是注册会计师最重要的审计责任。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最大限度地确保资产完整性、安全性,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确保其合法性,是审计单位会计重要的责任。而社会公正在审计期望方面,不单单的是审计工作人员根据审计准则,针对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将审计意见给提出,同时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查出的错误舞弊现象进行审计。因为社会公正和审计职业界理解审计责任不同,造成期望差距,主要体现在检查舞弊责任认识上。
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和被审计单位有无完善的内控制度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倘若被审计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再加上执行方面的问题,必定会导致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善,这会很大程度上造成更大的审计风险。
为了避免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出现审计风险问题,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与此同时,还应当确保与此同时还应当确保有关法律法规更加清晰化与更加清晰化与具体化,控制和减少模糊性。并对国外经验进行借鉴,并进一步强化审计行业方面的法制监管。我国在2010 年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进行颁布实施,为此在该准则要求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审计程序,不仅要通过完善的法规制度有效揭露各企业存在的舞弊造假现象,而且必须有效健全工作人员民事责任,并明确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发生损失之后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给更加严格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必须与审计对象、目标、单位等充分地进行结合,考虑其实际经营与审计类型,对审计工作人员不同的素质要求有效结合,确保更为科学的选择有关审计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别是现代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更应当重视审计方法的科学选择,保证审计程序合理性,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审计工作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能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整体成效,确保更为科学的控制有关审计风险,为推动审计工作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必须重视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尤其是应当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同时构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招聘具备和会计师资格、丰富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且对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政策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予以规范,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当中,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实施,保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审计义务,保证审计报告准确可靠的提供。只有加强审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持续稳步发展,还能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对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合理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工作人员在接受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时,要保证清单的完善性,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应当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承诺。并对承担的职责充分明确,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部门不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进行减轻、替代或者免除。审计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审计法的相关要求,在审计报告当中真实地体现有关情况和内容,并进行相应的限制,避免审计风险的转嫁,只有明确分清责任,才能使审计工作当中的风险得到有效避免。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企业达到对财务管理秩序科学合理规范的主要因素,对企业资金的合理应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为了保证更为科学的运用审计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应当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科学分析各种审计风险,做好合理控制,才能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整体质量,避免出现审计风险问题。
只有有效提高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才能保证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开展审计工作。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实际,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改善工作人员环境条件,提高其素质与能力,并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但完善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企业自身应当加强努力,尤其应当进一步强化审计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各项数据,进而增强审计工作整体质量。
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审计风险,因此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保证审计工作高效开展,需要在全面分析的前提下,运用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特别是现代审计工作高速发展背景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提高审计风险控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