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11-14 11:33:59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婕
办公室业务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课程思政育人

文/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婕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需要在高校中充分落实,由于国家对于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标准越来越高,使得高校课程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升级。多学科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合力,达到育人的目标。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中,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满足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此来提升高校各个学科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实现途径。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程思政还没有被普及时,我国高校已经存在相应的思政课程,而且传统思政课程在高校整体的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但从实际的教育效果来看,却是不够理想的。这是因为传统思政课程在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较远,导致高校学生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理解与学习,这就造成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持续性减退,而在当前教育背景中,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们的学习需求。随着现如今课程思政的提出,一改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挖掘各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以此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充分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品质与个人素养。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可以充分促进高等教育内容的升级,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思政教育模式。

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

(一)高校结合外部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将自身与社会力量结合,开展全员育人教育工作。高校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社会方面的力量充分结合,共同针对学生展开课程思政教育。除此之外,家庭的教育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协助教育。总的来说,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极有必要的。高校不断结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此外,高校还将参与教育的各个主体的关系与顺序进行梳理,整合归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高校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将其贯穿至高校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随着学生的持续学习,所接受的课程思政教育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会因为达到某一学习阶段就停止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特点,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达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基于此,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时,应该充分结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发展变化,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后续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以此来达成课程思政目标,顺利开展课程思政育人任务。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学生由于已经或即将成年,因此其思想观念已经相应形成,但是稳定性较为缺乏,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力度,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高校利用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效率有着一定要求,因此对学生来说,既需要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是要让其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这对于高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此来充分解决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切实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课程思政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较为传统。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 “三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专业学科,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现如今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模式较为传统,创新性不足,使得育人模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高校对此没有制订及时的应对措施,缺乏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处理,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还是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将高校学生当作课程思政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对于高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不高。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其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与学生的学习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一些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师往往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能够全职担任思政教学的高校教师较少。由其他教师兼职虽然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优势,也能更好更快地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但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掌握较少,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因此,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对教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学生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将时间完全分配给了专业课,因此在接受思政课程教育时,很难再拿出相应的时间去参与 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欠缺关联性。在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缺乏相应的联系。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高校学生缺乏相应的实习就业机会,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

四、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若想充分保障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首先应该积极创新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可以开设高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学习方式。此外,高校还应该创新升级相关课程,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课程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帮助学生提升对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个人素养。在实际的课程思政教育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二)提高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若想充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效率,高校应该充分提高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高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与个人素质。我们知道,高校教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领路人,还是保障学生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因此若想充分提升育人模式的效率,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体系,充分提升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以此来培养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充分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思想素质。

(三)打造融合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建设更加离不开教学人才与教育资源的保障,以此来保证自身未来的发展。这样一来,可以持续性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还能不断提升高校自身的教育能力。基于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呼应国家政策,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来打造一个融合式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学科教育的质量也有着充分的提升。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保障育人质量,还能与高校各个专业进行结合,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渗透进去,保障课程思政的教育效率。在未来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中,应该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不断提升学科的教学作用。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搭配充足的教学资源,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共同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可持续性 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