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历史初探

2022-11-14 11:33:59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瑞鹏张芳芳
办公室业务 2022年4期
关键词:军垦戍边兵团

文/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瑞鹏 张芳芳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北部面临严峻的国防形势,加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功组建,党中央在1965年组建番号为农建十二师的青海省生产建设兵团,并于1975年撤销,至此,青海省军垦部队完成了在青海的使命。

一、青海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历史背景

1965年,党中央批准在青海建立农业建设师,番号为农建十二师。青海省创办农建十二师是“屯垦戍边”历史的延续,也是巩固边防的需要。

(一)青海省屯田戍边的历史传统。青海自古以来就有屯垦戍边的历史传统,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在这里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同时汉军进入湟水地区,把青海东部纳入中原王朝。”据载,汉宣帝时,赵充国为了边疆长治久安,向朝廷提出“罢兵屯田”的建议,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不仅在青海河湟地区扩大了屯田的面积,而且兴修水利,引用先进技术,生产力迅速提高。两汉统治者将内地的农民、罪犯、士卒迁徙至湟中、河西及陇西一带,进行民屯和军屯。此后,东汉、唐、元、明、清等朝延续了西汉“屯田戍边”的政策,起到了巩固边防、开发边疆的作用,虽然后期时有战乱,但“屯田戍边”政策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延续。

(二)青海省创办农业的自然条件。青海省有着发展农业的优良自然条件。首先,青海省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较多。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著名大江大河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尤其河谷两侧的浅山地区,气候较暖,适宜种植小麦、胡麻等农作物。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地势平旷,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德令哈、马海、希里沟,灌溉条件较好,适于发展农业。格尔木、诺木洪等地有宜农土地分布。”青南高原东北部的一些谷地气候温暖、灌溉便利、适合开垦。其次,青海省有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加之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营养价值高。此外,青海省地表水和地下水亦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溉 水源。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示范作用。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包尔汉等主和派发布了起义通电,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前的新疆经济十分落后,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除了发展农业外,也着手发展工业。1952年底,驻疆部队无偿地将一些厂矿企业移交给新疆人民政府管理。1954年,驻军部队在学习总路线的过程中认识到“为了使驻新疆的十几万生产大军更好地执行屯垦戍边的任务,全力以赴地投入国家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成立一个新的组织领导机构。”因此新疆分局就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中央递交了报告,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标志着新疆农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基于屯垦戍边之考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作用。

(四)中国西北边疆的国防形势。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关系比较密切,中苏边境基本上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但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之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1962年四五月份,苏方策动了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大量边民外逃和伊宁暴乱事件,不断侵犯我国边境地区。“在这种形势下,军队着手大量接收、改造边疆农场,尤其是劳改农场,更新人员、充实力量,实行军事编组,能够使军、农垦队伍成为一个庞大的‘准军事力量’。”除了面对苏联的军事压力外,中国还面临着印度的挑衅,从1951年印度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62年4月,印度在西段边界,不断侵入西藏和新疆,建立军事点,进行挑衅。“印度的不断侵入和进攻,严重威胁到中国边防部队的安全,影响到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干扰了边疆经济的发展。”青海省西北同新疆接壤,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发挥着战略后方的作用。基于此,以军垦形式组建青海生产建设兵团保卫国防有战略 意义。

二、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

青海农建十二师成立后,组织体系较完备,兵团的隶属关系在后期有所变化。因为是部队编制,所以建制初期实行供给制,后面改为工资制。

(一)援建者结构。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援建者主要来自山东省,其中主要来自淄博、济宁、青岛、烟台、枣庄等8个城市。1965年山东知青支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人数为3002人,1966年支援人数有4529人。援建者除了山东知青外,还有1000多名西宁知青,干部1150人,家属2500人,退伍兵2249人,工人210人,劳改后继续在农场工作的2181人。此外,还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七师选调了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有兵团工作经验的干部数十名。其中,知青和干部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二)津贴政策。1964年11月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筹备委员会;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在青海省成立;1966年至1967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实行供给制,给军垦战士每人每月提供24元生活费,每月发6.5元津贴;1968年津贴改为10.5元。享受公费医疗,免费提供食宿。此外,给军垦战士每年提供一套单衣军装,四年提供一套棉衣军装;1973年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叫“临时工资待遇”,月工资分为61元、65元两个级别。

(三)隶属关系的变化。“1965年3月,青海省人民委员会成立军垦筹建处,主持格尔木、马海地区的工农业建设规划工作,为大规模军垦建设做准备,并将格尔木劳改农场划归军垦筹建处。”1966年5月,青海省农建十二师成立,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共青海省委双重领导;1970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对所属各师进行改编,将青海农建十二师改编为第四师,由兰州军区和青海省委双重领导;1973年10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农建第四师归中共青海省委和青海省军区领导;1974年2月,更名为青海省农业建设师,由青海省领导;1975年,青海农建师更名为格尔木农场总场,青海农建师正式撤销。

三、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

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由于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左”倾思想等原因,于1975年撤销。

(一)亏损严重。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但是由于格尔木高寒、空气稀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左”倾思想的影响,兵团亏损比较严重。初始几年,兵团战士的部分口粮还需要国家供给,到1971年才实现粮食自给。在经济方面,1965年亏损105万元 “文革”开始后,亏损额急速增长。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虽然生产有所恢复,但是依然处在亏损状态。1971至1975年间亏损达2818万元。

(二)管理不善。由于青海省高寒的自然条件,加之各种运动的影响,不少知青遭到批判,出身不好的知青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低人一等,入党、提干难上加难。一些兵团干部滥用职权为自己的亲属安排工作,引起兵团战士的不满。

(三)我国国际政治环境趋于缓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改善;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关系正常化。70年代初,中国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外交关系。鉴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逐渐缓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面临的战争威胁。因此,从巩固边防的角度看,内地一些省份采取兵团的组织形式意义不大。

四、总结

青海生产建设兵团从1964年开始筹备,最终因种种原因撤销,撤销有其必然性。加之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趋于缓和,内地组建兵团意义不大,所以将青海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农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厘清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作用,对新时期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仍有着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军垦戍边兵团
兵团记忆
绿洲(2023年5期)2023-12-04 08:57:14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6期)2023-01-09 10:46:38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0
戍边壮士歌
草原歌声(2018年4期)2018-04-04 05:19:26
戍边追梦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中华诗词(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2
兵团在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兵团工运(2015年8期)2015-10-29 01:37:16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