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李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真实体现,展现了我们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兴起的新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党史国史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一)借助党史国史生动史实,提升思政课内容的感染力。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本身就是一幅幅风云激荡、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应用技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党史国史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低的现象,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已经疲于接受。根据应用技术型大学生人文素养相对偏弱、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借助党史国史的生动史实,不断提升思政课内容的针对性、感染力,力求史论结合,让学生在寓教于史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政课的乐趣。
(二)注重党史国史思想引领,培育应用型人才正确的价值取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有青年的共性,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调工作的群体活动,因而在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好群体的能力、交流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引导应用型人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某种意义上,应用型人才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积极生产、快乐工作,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因此,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扣好青年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主动用好党史国史这副“营养剂”,努力培育应用型人才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汲取党史国史精神力量,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新型高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产业行业对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我们除了重视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职业道德。百年党史,凝集了无数向上向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通过思政课主渠道的系统教育,引导应用技术型大学生以民族英雄、劳动模范为榜样,提升广大学生思想水平、精神境界,最终铸就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务实肯干的工匠精神,以期成为未来能够肩负起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建强课堂主阵地,高质量开设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史国史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其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是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党史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党史国史经典案例,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材理论知识中,教育引导学生用大历史观的思维方法辩证看待国家大事、社会发展。二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思政课教学案例设计应与学校专业特色紧密融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在体现思政课针对性、亲和力、趣味性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的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今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党史国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次教学改革的契机,还是增加了教学压力?思政课教师是否应该时刻保持危机感,主动跳出舒适区,积极尝试学习新事物新技术新本领?答案是肯定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自觉学习好利用好诸如云班课、雨课堂等新兴课堂互动教学APP,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实效。
(二)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党史国史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积极成效,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一是强化思政课教师党史国史学习,健全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然而,党史国史知识储备不足是现在很多应用型大学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许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缺乏‘中共党史’等相关核心课程内容”。纯正的“中共党史”课程淡出了很多高校课堂,致使很多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党史、国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因而,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难免出现内容把关难、融会贯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应用型大学的思政课教师应抓住党史国史学习教育的契机,以“全面系统学、反复深入学、联系实际学”的态度和决心,主动“充电”,补足自己的知识短板,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二是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兴起的新型大学,在学校建设起步阶段,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自然有其本身的教学优势,但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视野有限等问题。因此,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天的集体备课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模式下固定范围内的集体备课,而是已经拓展为更加开放、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集体备课模式。今天,我们看到各地正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思政课,这种备课模式是非常好的。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而言,还要利用好应用技术型大学特有的“双师型”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等社会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学生所学的专业背景,积极和企业行业相关专家交流、创造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备课的机会,精准采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三)整合校园各方资源,创设全员育人良好氛围。在课程思政的大潮推动下,各高校的思政工作体系将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政治文化素养的形成不能只靠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应用技术型大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因此,他们的思政工作除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外,还需要深入挖掘、整合校园各方思政资源,鼓励非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 建设。
(四)延展学习场域,落实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最显著的区别是,更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党史国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一是用好学校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到实践基地调研,努力形成沉浸式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效果。二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纪念活动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用活博物馆、校史馆等资源,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宣讲历史纪念日的由来、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党史、理解党史。在发挥 “以学生视角讲党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历史纪念活动的讲话,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信念,引导学生把爱国情付诸报 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