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
(临沂汤泉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临沂 276034)
当前,事业单位对于岗位设置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越来越注重岗位设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导向性作用的发挥。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构建起科学的岗位设置管理体系。借助有效的岗位设置工作,一方面,事业单位自身运行的稳定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增强;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可以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贴合,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工作指的是,事业单位在展开其内部各项工作的进程中,按照工作需要和规划内容,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合理设置并综合安排单位内部岗位的任职要求、职责、结构比例、岗位类别等各项内容,并借助配套制度的建立,对岗位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一背景,我国事业单位也需要改革并创新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进行岗位设置工作。现阶段,岗位设置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借助有效的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的人才聘用体系、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岗位设计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创新与优化,提升事业单位综合利用人力资源的质量,为事业单位薪酬规划和人员分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各行各业的竞争均呈现出激烈的态势,加之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事业单位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推动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内部岗位设置工作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为其提供导向性作用。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当前经济体系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事业单位正致力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下,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无论是在招聘人才领域,还是在评估职称方面,许多工作的开展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不过,相比于一些发展成熟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具体而言,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的机构组成较为复杂,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往往要面临更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问题。倘若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项工作开展的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长久发展就会受到更多的制约。总体而言,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事业单位经常会出现考核力度不足、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及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等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探寻出可行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事业单位以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展开岗位设置工作,并贯彻落实相关的岗位设置原则。在岗位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原则:第一,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设置岗位;第二,按照岗位空缺情况进行公开招聘,有意向人员通过应聘竞争上岗;第三,按照设置完成的岗位聘用人才;第四,在管理上岗员工时落实合同管理制度。但是,就当前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所设置的岗位数量难以满足人才的需求,有些岗位“一岗难求”,众多人才都想要进入这一岗位,或者是存在大批人员闲置的情况;有些岗位则“无人问津”,岗位空缺较大,但是却没有太多人才有意向竞聘该岗位。由此可见,现阶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数量和人才之间难以实现完美的贴合。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工作内容是分析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高度重视岗位设置机制,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展开岗位设置工作时,为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岗位设置体系,就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力度,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还要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机制,如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等,提升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岗位设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导向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角度出发,事业单位在人才聘用中,普遍应用身份管理模式。不过,现阶段我国正在逐渐推进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往的身份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做出转变。在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中,通常将聘用人员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别,分别是工勤岗位、技术岗位及管理岗位。之后便以每一个岗位本身应当承担的职责作为立足点,将岗位再次细分为差异化的层级。在完成聘用人员的工作之后,还要分析每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为分类管理工作人员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从而避免出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由此可见,良好的岗位设置可以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的道路迈进。
在改革和创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聘任制的改革。就现阶段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全员聘用。通过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可以发现,无论何种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通常都是先完成岗位的设置,才展开工作人员的招聘。每一名应聘人员在应聘时都要以某一个岗位需要承担的职责作为依据提交相应的申请。如果应聘人员的各项条件和资质与事业单位设置的岗位要求相匹配,就可以将其纳入考虑范围内,同时还要筛选掉不满足岗位要求的人员。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完成审核工作并且确定录用之后,就可以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在合同中要标明任用标准和要求,做到全员聘用。
事业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时,要将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体系真正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岗位设置中去,建立起与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人员考核评估机制。这项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够真正制定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岗位设置机制。通过对当前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期限进行了解可以得知,当前,事业单位中每一个岗位的受聘期限基本为三年。每结束一个受聘期限,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需要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人员在职期间的绩效以及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等,生成真实合理的考核结果,并以此作为依据决定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在事业单位中继续工作。
在事业单位管理和经营期间,“委任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从某种程度来看,委任制可以划分到终身制的范畴中。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理念,并且这些传统理念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聘用标准要求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对事业单位中的情况进行了解可知,当前,事业单位中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负责人不需要与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余下的领导层人员需要与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而受聘期限也为三年。如此一来,事业单位才可以打破传统的领导干部终身制,落实任期制的管理干部聘用模式。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设置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要与事业单位本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制定出切实合理的聘用人员在职考核体系,并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使每一个级别的工作人员职务可以做到“能上能下”。在岗位招聘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聘请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并提升聘用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尝试使用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模式。另外,公开性原则是事业单位在进行岗位招聘时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在决定是否聘用人才时,要注重决策方式的使用,要将个人推荐的形式与领导层面的集体决策有机结合,放宽人才流动标准,扩充社会就业岗位。
事业单位在设定岗位聘用要求时,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不要设置较高的招聘要求和标准。倘若事业单位设定了偏高的岗位要求,岗位聘用的最终结果就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岗位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就难以发挥真正的导向性作用;第二,不要将上级单位或国家文件中提出的相关标准作为硬性准则,要保证在符合相关标准和文件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灵活性的岗位招聘工作,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具体情况设定合理的聘用标准,激发岗位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提升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事业单位中的落后人员要进行合理的督促,对于中间人群也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带动事业单位整体向前迈进,借助领导者的有效引导,事业单位内部还可以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四,在设定岗位招聘要求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还要考虑到大众特点和需求,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依托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当将其更好地应用到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达成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的目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提升其整体实力的一项关键要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高质量。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摒弃以往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优化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注重现代化信息管理设备的购置,促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此外,借助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线上的岗位设置系统和职工考核评价系统。为了使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就需要加大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真正变革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通过对许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展开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使用到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管理手段也缺乏多样性,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这项工作开展的质量,事业单位就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多管齐下,切实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岗位设置工作水平。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在发展的进程中引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并合理分配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其次,在管理人才期间,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打破原本单一的管理格局,转而使用更加丰富、更加可行的多样化管理手段,科学把控事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科学分配人才;再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充分体现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性,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员工的需求和意愿,使员工可以感受到来自事业单位的认可和关心,从而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对于事业单位留住人才是十分有利的;最后,在进行招聘工作时,事业单位也要抛弃过去不适宜的招聘形式,采用更加公开化、透明化的招聘流程,使每一个求职者都可以被公平对待。
综上所述,就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而言,岗位设置的专业程度和合理程度能够直接决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时,由于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与阻碍,岗位设置的效果由此被削弱。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提升岗位设置的效率和质量,就应当以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作为依据,并与其内部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依托各个部门的协同发展,提升岗位设置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