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研究
——基于某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调研分析

2022-11-14 08:12:20
活力 2022年15期
关键词:模范作用先锋学生党员

张 焱

(南宁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南宁 53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也开创了新局面。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的有利途径。

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关键少数,是最有活力和影响力、最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是党的新鲜血液和发展基石,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存在党员身份认同感不强、对党的理论认识不深刻、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基层党组织的相对优势不明显、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只有解决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主要矛盾,才能进一步助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一)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不强,对党的理论认识不深刻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共产党员也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工作学习作风,在各行各业起到先进引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此同时,这些优秀品质也持续吸引着大批高校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作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党员应该具备“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过硬、服务意识突出”的优良品质。但部分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对复杂的国际、社会形势认识不到位,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部利益和物质的影响,由此产生出投机型、利益型、摇摆型、虚荣型等多方向的不良发展趋势,缺乏集体意识、大局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对其理解与认识均不够深刻。同时,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多项问卷调查显示,一些学生党员具有对自身党员角色的认知度低、缺乏党员身份认同感的显著特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未能很好地把握党员角色,特别是在入党之后,出现了思想滑坡、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积极性不高等不良现象,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了反面影响,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二)在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疏漏

近年来,广西高校学生党员人数逐年递增,通过各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选拔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学生党员人数的激增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跟不上与之相匹配的强度,入党前的培训教育和入党后的继续教育都存在“走程序”的势态,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这不仅妨碍了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还大大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致使入党积极分子和已经入党的学生党员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党员教育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疲于忙碌学生党员发展程序的党务工作者只能运用传统党员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引导,通过简单的读规章制度、讲PPT、念文章与文件等形式来完成规定动作,难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能引起学生党员的强烈共鸣,无法触动其内心深处,也就无法唤醒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

(三)基层党组织的相对优势不明显,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及团学组织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细胞,承担着发展、培养、教育和管理党员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方针、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2017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相关通知中指出,“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通知中要求,基层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团结和引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学风,支持、指导和帮助团支部、班委会及学生社团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动作用。但在对某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团学组织的影响力、覆盖面,以及活力和活动频率等方面均优于学生党支部,其开展的学生活动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需求和特点,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其带动性更强,影响范围也更广。学生党支部通过对所辖团支部进行指导,帮助其开展学生党务工作,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影响力也逐级递减,对普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力相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二、探析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原因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受个人、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对策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因素

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首要原因就是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对党的指导思想、政策方针、基本路线理解不够深刻,在思想认识上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党的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律意识不强,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相对压力较小的大学环境中,容易产生松懈、懒惰的消极情绪,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入党前后变化较大,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甚至丧失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主动服务师生群众的意识薄弱,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动力,在学生党员中出现了一些利己主义者,遇事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甚至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集体意识弱化现象日益突出。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因素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来进行,力求将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但在基层党支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表现,轻思想”的苗头,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只要在学习和工作上表现得好就可以优先发展,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好入党的准备,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另外,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力度不够,党建工作队伍存在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不强、支委青黄不接等问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缺乏组织力和吸引力,在支部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跟不上,造成学生党组织政治氛围不够浓厚,大大影响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加之学生党员普遍人生阅历浅薄、知识储备不足,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不良影响,这对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极其不利的。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也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化时代,少数学生党员产生了“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了能够找到好工作,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不惜投机取巧,牺牲集体的利益,单方面追求物质生活,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风气。

三、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对策

通过对某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状的调研,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现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帮扶机制和考评体系的完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三个方面出发,探析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

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培养、选拔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并定期对其进行系统的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要抢占互联网党员教育管理新阵地,建立健全网络党员培训教育机制,利用网上党校的教育优势,依托微博、微信、“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党员教育新格局。突出实践环节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同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红色主题教育,利用现场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党员的内生动力,提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帮扶机制,完善优化党员考评体系

搭建优秀学生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宿舍、新党员的交流平台,创造积极主动的工作条件,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传承,大力传递正能量,树立优秀榜样标杆,通过自身的良好示范影响带动周边其他同学,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并在基层党组织制定相应的长效机制,做好党员联系帮扶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是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使其能够更好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针对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工作、行为规范、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考评标准和监督机制,明确奖惩细则,对达到标准的学生党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以起到激励表扬先进、督促警示后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整体水平。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风貌建设是陶冶青年学生情操,增强其凝聚力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高校不仅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氛围,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还要为学生党员提供交流学习的场所,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感染身边的党员,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另外,高校要注重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将互联网阵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组织的手中,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公众号和短视频等线上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线上“党建+”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并在党团学组织中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阵地。

结 语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落实、中国未来的建设发展能否可持续。一方面,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主要矛盾和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主动意识,发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拼搏精神,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强化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同龄人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积极支持和保障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充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共同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模范作用先锋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践行“两学一做”,发挥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怎样看待起模范作用的问题?/起模范作用要根据个人具体条件
中国青年(1963年3期)1963-08-16 03: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