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堂 周景兰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0600)
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学习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强化了历史逻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具有教育性质的趋同性、教育内容的重合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推进“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差异化、针对性与多样态的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增强其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遵循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全过程。
实现“四史”教育同高校思政课建设多方位的深度联结,能有效增强历史教育开展的向度与高度,强化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政治导向功能。“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时间叠合、内容交织、主题鲜明、各有侧重而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贯穿“四史”的内在逻辑核心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主体必然是全体中国人民,旨归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必然是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四史”是生动记录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辉煌史诗,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和伟大成就。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不是进行常规知识的传统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讲述为基础,提升站位的政治教育,是与当今的时代特点相结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更好地兼顾历史叙事和政治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历史的时间符号、空间符号、地理符号、人物符号凝结民族的精神画卷,形成历史记忆的建构图式,将课堂作为叙事载体,向特定的共同体对象融入特定情境下的历史场域。
“四史”教育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关于改革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诞生史、成长史、现实史、理论史、实践史、未来史的深刻阐释。要兼顾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避免“一头轻、一头重”,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性,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掌握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与理论逻辑,强化对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理阐释和逻辑解释。“四史”本身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四史”的育人优势,历史梳理要深刻,思想教育要彻底,学理分析要透彻,真理引导要有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化历史思维与现实进路,契合于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宗旨,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四史’是由一个个具体人物或典型案例组成的前后相接的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内容本身蕴含着对青少年政治引领的丰富元素。”结合“四史”的历史真实,能更好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引导人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
将“四史”教育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局,既必要也迫切。从渊源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主要反映了“四史”的理论溯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反映了“四史”的历史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要反映了“四史”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溯源需要历史实践来予以证明,最终又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四史”教育凸显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性,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以“四史”教育丰富、优化和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内容为王”,坚守第一课堂,研究怎样以优质历史内容来灵活地适应和服务教学,而并非以刻板的教学来适应和服务固有的教材内容。兼顾教学的理论与现实,创新教学话语,实现由文本范式向人本范式的转变,在协同联动中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而非“形神分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融入“四史”内容,把握其中的逻辑理路,明晰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规律与经验教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思考与解决具体问题,领悟“四史”教育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理论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
高校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把握历史根源,总结历史经验。以“四史”的厚度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拓展了历史视野,有利于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打破僵化的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用辩证的、理性的思维把握历史教学和思政教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扰乱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梳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中:既要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淹没;既要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要提升历史表达的张力。“整个衔接过程既要避免高校思政课体系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防止历史学习碎片化、理论学习虚浮化、思想道德单纯说教的倾向。”从“四史”生动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精神内涵,讲好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及亲和力、针对性,有理有据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理论问题,使广大师生通过思想感悟实现价值引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实践教学是高校课堂教学必要与必然的延伸。“四史”本身就是革命史、英雄史、奋斗史、创造史、实践史,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推进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这增强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联度;另一方面,这也增强了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感染力,拓展了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的应用范围。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集中体现。“请进来”和“走出去”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网络实践等形式,包括汇报展演、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经典研读、观感撰写、演讲比赛、歌舞比赛、书画比赛、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政策宣讲、线上竞赛、专题访谈、视频创作等多种类别,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四史”学习教育氛围环境。而网络形式的教学则具有开放性、生动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日益成为传统教学之外备受青睐的“第三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模式,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课堂教学的理论性、思辨性、抽象性、灌输性相比,实践教学具有多样性、生动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特质。有效融入了“四史”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将静态形式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态形式的智慧教学,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空洞性,审视其中的育人资源,并激发其活力,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效能。在熏陶中提炼精神内涵,在感悟中讲好历史故事,做到正本清源与固本培元,在感性体验中进行理性转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使“四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结合“四史”内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与知识边界,在历史叙述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碎片的、枯燥的,而是客观的、真实的、发展的、整体的,知识与知识的嵌套关系、整合关系也将在历史时空中相遇、相生、相现”。聚焦现实,联系实际,参与代入,切身体会,在“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中引导师生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走进历史场景,展现历史脉络,传承党的光荣传统,感悟始终不渝的初心宗旨,领会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四史”专题教育作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努力做到常态化与制度化。高校思政课内容建设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将学习“四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全面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以此明确课程性质,鲜活教学内容,改进师资结构,提升教学效果,完善评价体系。“四史”教育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丰富的养分,思政课建设为“四史”教育提供了方法视野与理论维度,要聚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等要素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开设好“四史”教育的选择性必修课,将其有机融入完善而又成熟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政策宣讲、集体备课、理论讲堂、歌舞比赛、骨干培训、现场观摩、教学研讨、研学旅行、专题研修、科学研究等各种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相互衔接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最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守办学方向,秉持教育理念,立足高校实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完成历史教育的任务。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推进二者相融相通、深度融合,既符合高校各门思政课在视野、史观和方法方面的普遍性要求,也符合基于不同课程特点的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个性化要求,构建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课程体系,服务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义。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更好地发挥主导性作用,为高校思政教师提高以史育人的教学意识、扩展自身的知识素养、厘清历史的发展规律带来了契机,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实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综合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尤其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就的前沿阵地与思想大厦,“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发展、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需要。通过融入“四史”教育,整合多方育人力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向度,促使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推动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与教学内容的灵活设置,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育人经验,做到以史为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知行合一。
“四史”是一座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金矿”,二者呈现历史基础与价值体现相统一的互动关系,带有十分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将“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强化政治导向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利于教师提升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意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落实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