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资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22-11-14 04:26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方略生计功能区

袁 梁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0 引言

生计资本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对生计资本的探究,对生计资本与生活用能的关联性探究较为缺乏。生计方略是为了改善民生而存在的,包含生产领域与再生产选择等。采取相异的生计方略的农民,其生计资本的使用情况也不同,所以,笔者探讨相异生计方略下生计资本对农民的影响,并从生计资本的视角展开探究。生计资本会影响农户的消费惯性,而伴随非农生产的增多,生计资本会逐步转变成消费产品资源。

1 理论解读:生计资本对农民生计方略选择的影响

在迁移后生计复原的环境下,生计资本与生计复原的关联性极强。生计资本在可持续生计发展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亦为农民组织生计活动、完成生计编排的前提。参考可持续生计架构,笔者把农民的生计资本分成天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五大类。生计方略是农民家庭在拥有能够运用的生计资本的前提下对生计活动的选择性参加,通过参加生计活动获得生计活动需要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方略,能够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生计方略分为单独的生计或多元化的生计,单独的生计即农民家庭只开展一类生计运动,多元化的生计即农民家庭开展多种类的生计运动。在相异的生计资本水准与结构下,相异生计活动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生计方略的最终实现。农民所有或可供使用的生计资本不但会推动生计活动,更可以调整生计方略。生计资本对农民进行以农牧为核心的生计、以非农为核心的生计或多元化的生计有关键性影响。即农民选择与践行生计方略会受到制约,并且经济元素、社会元素与资本元素都会被圈定在既定的范畴内发挥效能。过往的研究表明,比较频繁地使用天然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家庭通常从事以农牧为核心的生计活动;频繁使用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农民家庭偏向于以非农为核心的生计方略。因此,农民所拥有的生计资本也在具体的生计活动中影响生计方略的实施。

很多研究表明,农民是其繁杂生计资本整合的战略管控人员。安德森与伍德罗在农民应付灾难功能的探究中,对农民实施生计资本组合的功能予以肯定,农民依照灾难情况通过整合自身拥有的各类生计资源实现自我保护。农民的迁移活动会致使农民家庭的生计资本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农民可以在迁移后从事适当的生计活动来养家糊口,最为关键的缘由是通过使用其生计资本的取代与融合效应来应对因为迁移导致的社会元素的改变造成的打击。生计资本取代与生计资本结构整合对农民生计建设或复原有决定性的影响。一部分专家也证实已有的生计资本可以被其他形式的资本所取代,农民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资本去完成生计复原与调试方略,进而出现可持续生计,这也佐证了生产资本的改变并非生计转恶的主因。农民脱贫致富通常是迁移后生计资本融合的“功劳”,其应对方略也参考家庭生计资本敲定,而且该应对方略也会对生计活动造成影响。

2 陕西省生态功能区概况

我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覆盖了436 个县级行政地区,其中陕西省达到41 个,占比9.4%,2016 年陕西又有3 个县获得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补资格。陕西省成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地区,在陕西省107个县市中的比例达到38.3%,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4%,这也说明陕西省为我国核心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重点地区。笔者对陕西省核心生态功能地进行简单介绍。

陕西省的核心生态功能区包括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水土维持生态功能区与秦巴生物多元性与水源涵养类生态保护区,前者隶属陕北区域,后者隶属陕南区域。相比较而言,秦巴生物多元化与水资源涵养类生态保护区是中国物种多元化最为显著的水资源涵养地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要求极为苛刻;此地域整体经济欠繁荣、发展基础较差,自然生态面临的保护难题没有妥善化解。因为这部分生态功能地域实际上与中国的贫穷地域叠合,自然生态情况等客观元素也让脱贫攻坚的难度大增,化解我国核心生态功能区的脱贫困局亦为中国脱贫攻坚必须面临的课题。

3 提高民众可持续生计水准的策略

3.1 优化民众生计可持续性的生态补贴策略

生态补贴策略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兼顾民生的双重功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强调,要将转移支付资金用在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行业中。所以,改善民生亦为我国核心生态功能区生态补贴策略的根本任务。以上理论佐证与实例论证都说明生态补贴策略不但能够直接提高民众的可持续生计水准,还能够通过增值使用好生计资本。例如,从论证成果来说,生态补贴策略的直观效果是:如果生态补贴策略变量叠加,其比例是1%,民众可持续生计增幅就达到0.182%,间接功能即生态补贴策略与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心理元素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而各种生计资本与民众可持续生计之间也是正相关关系。再比如,生态补贴策略对民众可持续生计的直观影响只达到0.182,然而其间接效果高达0.582。所以,实施生态补贴策略,对全方位提升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民众的生计水准有关键性的作用。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1 加大投入,提高生态保护技术

补偿居民生态保护成本的方式,除了提高转移支付外,还应从根本上提高生态保护技术,降低生态保护成本,这才是生态补偿的关键性措施。具体操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通过成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基金会的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方面的投入,从而推动生态保护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其他受益地区在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可以在人才、技术等方面为该地区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的发展能力。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可通过选派技术骨干、生态保护能手下乡等方式,来加强新技术的宣传,帮助当地居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3.1.2 提高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精英团体的参与度

我国实行自上而下的生态保护制度,这种制度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来说,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精英团体的作用。具体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操作:第一,鼓励民间组织、社会精英对生态保护加大投入,并对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发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生态保护技术研发的积极性。第二,鼓励非政府组织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宣传生态保护技术,并通过讲座、宣传海报等方式,加大生态保护技术宣传力度,或者就居民关心的新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3.1.3 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作为一种事前激励措施,生态补偿政策已初见成效,然而对于生态保护来说,做好事后监管即生态保护效果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建立方位监管机制,优化监管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笔者通过走访发现,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态保护效果的监督检查很少,这种不作为可能会导致居民产生消极思想,认为生态保护只是在走过场,这势必会影响生态保护的最终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无人参与生态保护。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人定期抽查生态保护效果,提高居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奖励机制,并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从而提高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强化人力资本开发,建立人力资源资本增值系统

首先,完善生活保障与医保体制。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民众尤其是移民的健康情况是影响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因素,因为当地居民本身薪酬水平很低,因病导致贫穷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优化与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极为重要。2009 年9 月1 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中国乡村民众的社保体制建设进行了引导,然而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当地居民参与保险的力度不够。在笔者研究的区域,乡村养儿防老的理念由来已久。例如,从724 份有效问卷中能够看到,参加社保的人数比例只达到31.29%。根据本区域政府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到,本地民众缴付的养老金层级也很低。所以,为确保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民众老有所依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适度增加养老补贴;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变更农户的养老观念,强化民众的新农保意识,规避由于已有老旧的思想与对新农保策略的不关心等情况导致当地居民形成认识误区,消极看待养老保险的风险。

其次,想方设法提高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教育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来源于对人力的投资,因此教育投资必然是人力资本获得并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渠道。相比较而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业基础相对落后,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国家禁限政策也严重影响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当地农村青年来说,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当地师资、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欠缺,使得一些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这对提升年轻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来说,只有害处没有益处。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从“硬件”方面改进办学条件,从“软件”方面提升师资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最后,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提高当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必然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那么综合收入必然会增加。一方面,量入为出,根据当地财政状况,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并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以社会、企业和家庭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宏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在提升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的同时严把职业教育质量关,并做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现代企业往往高度专业化,一个产业链条上可能需要多个专业性非常高的企业相互配合,因此普通基础教育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化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当地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存在城乡严重错配状况,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但是城市职业学校却招不满人,部分教育资源闲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城乡联合办学将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转移到农村,以此弥补农村职业教育的欠缺。

3.3 优化金融脱贫系统,建立金融资本增值系统

2011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提出金融领域是中国脱贫致富方略的核心领域;2014 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金融资本当成战略性脱贫资本,金融脱贫也演变成中国脱贫攻坚的核心模式。

在该前提下,建立民众金融脱贫系统势所必然。首先,发掘熟人社会信用资源,构建民众信用系统。对中国西部国家核心生态功能区民众来讲,用房产、地皮等质押担保的金融体制,因为与之配套的风险辨识、管控等软件基础薄弱,在具体应用中往往会出现漏洞。因此,要基于民众自身情况,加速民众信用系统的构建,从而构建县镇村户征信管理新格局,这也是化解贷款限制的首选途径。其次,政策引导,完成金融与最贫穷群体的衔接,逐步构建精准金融脱贫的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出于对信贷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贷款对贫困户有着自然的排斥性。所以,必须启用外界力量进行干预。目前,国务院与中央金融机构针对我国核心生态功能区的贷款惠民政策实践中,更注重政策性帮扶,真正落到实处的极少。因此,建档建卡能够加大金融领域农村惠民政策的帮扶力度与财政补助强度,例如,提升金融领域对我国核心生态功能区民众贷款财政补助的比例等。再次,地方政府需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寻找与当地情况相符的建设项目,进而构建相应的项目库。拓宽获取资本的渠道,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间资本、外资等各种资本,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库,择优选取群众参与性高的项目,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从而引导贫困户逐渐实现脱贫致富。最后,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到位。综合当前我国扶贫各项数据来看,通过扶贫优惠政策的引导而投向扶贫开发项目的资金流,仍不足以支撑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资金缺口仍比较大,这是因为项目投资风险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传统商业金融机构会排斥贫困地区的项目。这就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扶贫资本在实际运行中所遇到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信用担保,以调动贫困地区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仅对国家核心生态功能区农户生计资本与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论述,还未论及失业民众、老少边穷地区民众的可持续生计问题,这是笔者下一时段的研究重心。笔者希望通过横向比较,探讨相异外界状况下民众可持续生计问题,以精准辨识生计可持续性差的缘由,提升民众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方略生计功能区
BY THE SEA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论用“势”的方略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