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嘉俊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毕业生就业问题关乎高校招生指标配置、生源质量优劣、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名额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2021 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909 万,毕业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给各家高校增添不少压力。在工作量巨大、时间紧迫的重压下,部分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工负责,要求学生尽快找到实习或就业岗位,以完成学生就业率的达标,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往往已无暇兼顾。 而大部分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和职场,对行业前景、晋升空间、人情世故等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渴望自己信任的教师能予以指导。 由于辅导员等教师工作繁忙,或不熟悉学生所在行业状况,此时他们对毕业生们的帮助相对有限。 专业教师,尤其是有社会工作阅历的“双师型”教师,此时可作为连接毕业生和母校的桥梁,凭借他们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指导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 然而,如果专业教师的指导仅停留在辅导学生入职,是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也未能完全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从业经验,在择业、晋升、调岗等方面继续指导毕业生及往届生,帮助他们早日跻身单位的管理层或成为业务骨干,让他们对教师和母校心怀感恩,有愿意、有能力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以在银行就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专业教师对在校生、毕业生和往届生的影响,从中探索专业教师深度指导学生就业的新模式,为日后完善该模式做先行探索。
当前学术界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上,已有较多的论述。 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张杰指出当前部分高校对财经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停留在开展一些模拟面试比赛、就业指导讲座等,缺乏系统的生涯规划辅导。 谢竞雯指出当前部分金融院校存在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兼职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等问题。 而在发挥专业教师作用方面,王含笑等学者提出新形势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要设法让专业教师具备“双师”资格,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张思怡对应用型本科金融院校在用人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跟踪的操作上,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邵燕通过阐述自身深度参与银行工作的经历,提出高校要与银行实行岗位对接,培养金融教师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当前财经类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声较高,有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可在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凸显自身价值。
金融院校对银行就业学生的指导范畴,除了对已经在银行工作的实习生、毕业生进行指导以外,还应追本溯源,包括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起步指导。 当前我国金融院校对将来可能从事银行工作的在校学生,以及已经从事银行工作的往届学生,在就业指导上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所示:
当前大部分金融院校对大一入学新生开展的课程,以公共课和选修课为主,涉及的专业课程较少。这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也与新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薄弱有关,高校希望新生打好学科基础,日后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但这也往往造成学生要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才开始了解银行工作的具体情况。 虽然个别金融院校会在大一或大二期间,对学生开展点钞等银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然而,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仍不足以让众多学生对银行工作产生兴趣,或知道将来进入银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高阶技能或资格证书。 譬如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校园招聘(以下简称“校招”),需要应聘者持有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的证明。 如果学生在校时对此一无所知,不了解备考英语考试的重要性,直到银行校招前才恍然大悟,急起直追,可能错过了最佳的备考时间,失去校招申请资格。 事实上,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为此抱憾。 又如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热衷各类考证,报考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各类金融资格证书,以为凭着这些证书必定有资格参加银行校招。 然而,如果学生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未能通过,即使他的金融资格证书再多,也达不到大部分银行校招的门槛。 学生只关注专业学习、忽视英语学习的行为,会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其日后应聘银行工作。 因此,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应及早介入新生的课程指导,提醒他们在接下来的校园时光里,为日后的银行招聘提前做好各类准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院校对学生的银行业务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点钞、打传票、反假、填单据等方面。 个别有条件的高校,会配备实验室让学生模拟银行的运营,让学生体验银行的不同岗位。 因此,很多学生的银行基本业务技能较扎实,部分学生还能在各类银行技能大赛中获奖,体现了培训成效。 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需人工办理的业务在不断减少,银行多个岗位的员工正逐步向营销人员转变,我国银行业已进入全员营销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除了少数顶尖高校需要继续培养代码编程、系统维护、法务等后台人员,大部分的金融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需要转向培养营销能力强的银行从业者,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银行业务技能培训,仍存在“重技能、轻营销”的现象,对学生的营销能力培训力度,整体上尚未能达到银行即招即用的用人要求。 有银行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在加强学生营销技能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可增加对营销课程的讲授,介绍自身过往的成功营销案例。 此外,银行是直接和金钱打交道的特殊行业,客户的大笔财富对意志薄弱的银行从业者来说存在一定的诱惑。 因此,银行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时刻抵御各种诱惑,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同时,伴随国家对银行监管的日趋完善,当前规范银行从业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多,各家银行也有庞杂的内部规章体系用来强化对员工的管理。因此,高校需对将来可能从事银行工作的学生加强关于银行法律规章的介绍,避免出现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故意或无意触犯银行监管条例的后果。 而有从业经验的专业老师,可发挥其熟悉银行法律规章的独特作用,加强培养学生重视法律的意识。
商业银行的招聘流程,是各家银行耗费大量资源来创设和完善的,体现了各家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特色。 譬如某知名国有银行在招聘时倾向于有金融科技背景的学生,而另一家知名国有银行则希望应聘者熟悉农业经济。 因此,了解不同银行的招聘流程、招聘特色,对应聘者来说是相当必要的。 当前我国大部分金融院校学生在应聘银行校招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同一份简历投向各家不同银行,希望以海投的形式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事实上,这种做法的成功率有限,最终削弱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质量。 正确的做法是,学生应该根据每家银行的用人意向、招聘流程,制作有针对性的简历,做有规划的笔试和面试准备。 有银行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可在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般而言,曾在某家银行工作过的专业教师,会对这家银行的招聘流程、用人特色等情形比较熟悉。 因此,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投递简历、备考笔试和面试等环节上,有一定的心得。 然而,目前大部分金融院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师,较少关注银行的招聘流程。 诚然,在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繁多的情况下,要求专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掌握不同银行的招聘流程,会增加不少教师的负担。因此,有银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凭借自身对银行招聘流程的了解,用来辅导学生的银行应聘准备。 此举既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又不会增加学校及其他老师的负担,体现专业教师的特殊价值。
在学生就业压力陡增的今天,对很多高校来说,能圆满完成当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便已松了一口气。 至于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职场浮沉,除非有校庆、招生宣讲会等活动,否则高校一般不会特别关注。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高校教师送别一届毕业生后,便投入到下一届学生的培训中,而较少对往届毕业生进行持续指导。 这与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无暇长期指导学生有关,也是部分教师工作经验较少、对行业不够熟悉所致。 不少应届毕业生离校后,面对社会、职场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工作前景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亟须有经验的前辈指明方向。 以在银行就业的学生为例,每年银行新入职的毕业生中,很多人都面临着工作和人事关系上的困扰,感到彷徨无助的人为数不少。 而已经在银行工作数年的往届毕业生,虽然不再有初入职时的迷茫,但也可能遇到晋升、调岗、业绩压力等烦恼,不满足于当前岗位或薪酬待遇,在坚守或辞职中摇摆不定,同样期望有人指点迷津,拨开迷雾。 如果此时专业教师能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挖掘潜力,建立职场优势,理清发展方向,将对学生的稳定和晋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专业教师对新生的指导,有必要提前到新生的大一课程,以便新生对银行工作有深入的认识。 鉴于大一新生的专业课程不多,金融院校可安排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承担专业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目前部分高校会安排专业导师担任新生的班主任,希望能给新生带来专业上的指导。 事实上,由于专业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任务比较重,总体上对班主任工作的投入相对有限,影响对新生的专业指导效果。 因此,建议金融院校给专业教师配备一整学期的教学量,让专业教师有充足时间熟悉大部分新生,并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人脉关系等因素,量身定造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方案。 在学生毕业找工作前夕,专业教师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完善就业指导方案。 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应对银行工作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除了要求新生掌握点钞、填写单据等基本的银行业务技能以外,还应要求新生在接下来的在校学习期间,刻苦锻炼营销技能,重视对营销话术、营销技巧的提升,为日后从事银行工作或进入其他金融行业奠定基础。 此外,专业教师应提醒新生加紧备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考取一些将来银行工作必须或可能需要的专业资格证。 初入学的新生一般保持着较强的学习劲头,专业教师可利用新生对学习的热情态度,鼓励学生争取在大一便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各类资格证考试,让学生能腾出精力巩固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为日后完成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做知识积累。
加强对员工营销技能的培训,是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 为此,很多商业银行面试官在招聘时,一般优先录取营销意识较强、营销技能全面、人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应聘者。 金融院校在培养将来可能在银行就业的学生时,在掌握银行基本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营销能力的培训。 营销能力的培训不能仅停留于理论教学阶段,必须有贴近实际工作的案例讲解,如能有教师感同身受的真实案例,则培训效果加倍。 因此,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可将他们以往职业生涯中的营销案例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指导学生加以研究,鼓励学生给出可行的营销方案,让学生在逼真的市场环境中得到锻炼。 专业教师在运用沙盘、仿真等模拟真实情景教学时,应详尽讲解所有操作步骤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每项操作背后的深意。 此外,银行系统一直是经济案件高发区。 个别地区的银行中高层对资金投放拥有绝对分配权,以及实行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导致容易滋生腐败和犯罪行为。 为此,专业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介绍银行间普遍的内部规章制度,分析与银行职员有关的犯罪案件。 建议专业教师讲授曾亲身经历的情形,或借鉴前银行同事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对银行的内部规章制度持有敬畏之心,将与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铭记于心。
专业教师应在实习生、毕业生离校前,提醒学生为银行招聘做准备。 在学生离校前夕,专业教师可详尽给学生介绍各家银行校园招聘的时间,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在当年9 月开始接受网络在线申请(以下简称“网申”),10 月开展笔试,11 月开展面试,12 月公布录取结果。 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信社的校招时间相对晚一点,股份制银行则比较灵活,需要学生经常关注它们的官网公告。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对各家银行的备考时间拿捏到位,做好应聘前准备。 譬如现实中很多毕业生是在每年的7 月离校,如果学生有意报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需要在9 月完成网申,并立即为10 月的笔试做准备。 同时,经多次实践检验得知,各家银行每年的招聘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如果某家银行上年招聘较易通过、招收人数较多,则今年可能会提高招聘难度,减少招人数量。 这需要专业教师对历年各家银行的招聘状况有所掌握,才能给予学生有效建议,让学生少走弯路,争取考进心仪银行。 此外,专业教师还可凭借其从业经验,指导学生应对银行的笔试和面试。 目前市场上的部分培训机构,也有专门针对银行应聘者的培训,但这依然不及亲历者更能打动学生。以笔者经历为例,笔者有数年银行工作经验,对银行招聘笔试和面试流程有真切感受。 即使时隔多年,笔试和面试内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笔者凭借与已入职银行系统的历届毕业生的联系,基本上对每年银行笔试和面试考核内容、风向等能做到与时俱进,这在给即将离校的学生开展指导时,起到较好的效果。 譬如在面试阶段,当前很多银行采取半结构面试和无领导小组等形式,这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面试通过率。
有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可对大四实习生,乃至往届毕业生进行更长远的职业生涯指导。 除了学生在入职的时候给予辅导,还可在学生日后晋升、调岗等事宜上给予建议,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少走弯路,加快他们的成长步伐。 此举可增强毕业生对专业教师和母校的认同感,而且他们的成功经历,能吸引他们身边更多的人关注母校,为日后学校在当地招生时树立良好口碑。 当有足够多的毕业生在银行系统担任管理层后,又能为输送师弟师妹前往银行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形成老生带新生的良性循环。笔者曾对2017 届、2018 届、2019 届毕业生中有报考商业银行意愿的学生,每年组群进行辅导,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截至目前,已指导学生近300 人,并与部分学生至今保持定期联系。 往届生面临的职场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入职的初始需求,而是在银行站稳脚跟后,关于岗位选择、晋升方向、人际关系等更高一级的困惑。 此时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和亲身经历,能发挥独特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譬如笔者有名学生最初入职银行柜员岗位,因受同事排挤、工作枯燥等原因,曾萌生辞职的念头。 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多番沟通,发现学生在银行对公业务上有较大潜能,因此鼓励学生走对公业务的方向。 学生后来也因擅长对公业务,业绩突出,毕业三年后即晋升银行中层主管。除了协助往届生的进步,专业教师还可以借助往届生的资源,为下届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经笔者指导的往届生已遍布广东各地银行系统,因此每逢大三、大四学生咨询家乡银行的事宜,笔者便引荐当地的师兄师姐给他们。 这些往届生也乐于帮助师弟师妹,个别已有一定职务的往届生,还能在招聘、调动、晋升等方面给师弟师妹提供方便。 因此,对毕业生开展长期跟踪指导,为往届生的成长保驾护航,能为学校的招生、学生就业等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有助于提升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力,增强毕业生对学校的感恩之情和回馈能力。
建立专业教师深度指导学生就业模式,是对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创新。 经过实践检验,该模式确实能促使毕业生早日成才,对母校心怀感恩;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发挥教师经验优势;明显提升高校在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效益,因此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该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教师在开展伊始,需花费较多精力,然而经过两三年后,往届生与应届生便能形成良性循环,减轻教师负担。 因此,对一般的地方性高校以及应用型院校,相信该模式能发挥一定作用,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