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立业 赵绘存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建立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打造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创新纽带”为目标,聚焦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江苏产研院建院7年来,通过一系列超常规的体制机制创新举措,以改革引领产业发展,以机制加速技术创新,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激励培养)和科研财政资金高效使用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改革举措,持续向业界输出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与经验模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典型示范,其一系列亮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所两制”是江苏产研院提出的兼顾高水平创新研究人员与高效率技术转移人员的研究所管理制度。产研院下属研究所同时拥有两类人员,一类是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创新研究的人员,另一类是独立法人实体下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和技术转移的研究人员。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在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工资的同时,在研究所里还可以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研究所作为独立法人,可以确保科研成果的权属清晰,保障科研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独立性、自主性。
江苏产研院开创性地探索出了“合同科研”评价体系,充分借助市场来进行创新资源的配置,优化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合同科研”不再按照传统“人员编制+科研项目”运行方式拨付资金,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把研究所向市场提供技术转让、投资、服务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即“技术转化的实际价格”作为指标,决定研究所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支持额度,引导专业研究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合同科研”,不仅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又促使专业研究所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充分实现技术成果向市场价值的转化,提升了团队自我造血能力。
由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团队、地方园区和江苏产研院共同用现金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实现“一绑定”,场所和设备所有权属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运营公司分离,实现“一分离”,避免国家资产流失。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彻底市场化”运行模式对创新人才的激励进一步提升,人才团队由拥有“成果转化收益权”增加到“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通过“团队控股”的方式,避免了团队在项目初期巨额资金投入的压力,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快速创造研发成果,也促使团队核心人员结合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制定更加合理的股权方案。
拨投结合的项目支持机制,是指将用于项目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转化为相应的股权投资,从而获得收益。针对有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前,江苏产研院探索实行同行尽调评估与立项支持的模式,请团队提出评审专家真正小同行名单,了解团队在业界影响力和实力;通过项目经理培育和充分尽职调查,以科技项目立项,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项目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承担创新项目研发风险,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
江苏产研院最大优势是充分链接了技术需求和科研供给两端,从而实现了创新资源更精准、更有效的配置。江苏产研院与细分产品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由企业提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由企业出资开出技术需求榜单,在全球范围寻找“揭榜英雄”,开展联合攻关。在挖掘企业真实技术需求上,江苏产研院以企业是否愿意出资作为判断真假需求的标准,从而实现了对技术需求的真实挖掘,同时,龙头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也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具有产业共性和代表性。
江苏产研院以集聚海外资源作为主要任务,打造海外创新资源网络。一是在创新能力活跃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设立海外代表平台(孵化器)。截至2019年底,江苏产研院已建成硅谷、波士顿、多伦多、伦敦等8个海外平台(孵化器)。二是与45所海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4家高校合作已见明显成效。例如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设立4000万元的国际合作资金池。三是引进国际顶级研发公司等海外科研机构。目前已与11家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建立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池,其中丹麦TOPSOE公司、荷兰苏科斯公司SIOUX已经落户苏州。
天津市以海河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创新发展上仍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型体制机制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以“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作”的运行体制在现实运行中仍有束缚,无法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二是运营经费存在较大缺口,创新平台在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孵化、项目产业化投资等过程中面临较大资金缺口,财政支持额度不够或无法稳定保障。三是市场化反哺循环造血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高校院所未与创新平台形成稳定的创新资源导入机制,另一方面创新平台造血能力存在不足,主要依靠财政项目经费支持,未能从市场获得足够的技术转化收入,反哺创新平台发展。四是科研人才引进存在困难,鉴于当前全国各地对科技人才的激烈竞争,较高薪资成本给创新平台留人带来较大压力,对顶尖科技人才来讲,天津的科研创新环境相比一线城市存在比较劣势,较难引进顶尖人才。
当前,天津市正在建设完善海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平台赋能。江苏产研院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天津市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提供了有益启示借鉴,下一步在促进创新平台发展中,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环境改善为抓手,有力通过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释放科技资源潜力,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海河实验室作为全市布局建设的最高能级的战略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海河实验室重大科研设施载体功能,围绕海河实验室建设“强核心+大网络”协同创新科研体系,支持海河实验室拓展创新资源,加大与其他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纳入海河实验室管理,海河实验室参照江苏产研院模式,对新纳入的创新平台开展考核培育,给予一定经费、资源支持,对纳入的机构实行“一机构、两制度”,在保留机构传统运行机制的同时,建立独立法人公司制,合作培养技术转移运营人员,加快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
支持海河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轻资产运营”方式引进项目团队,海河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可与区政府、园区等主体加强合作共建,由区政府、园区、海河实验室、产研院等合作提供场所和设备,项目团队实现“拎包入住”,同时成立运营公司独立法人实体,由项目团队控股,实现资产与科研成果的分离,赋予科研团队成果所有权、处置权、转化收益权,设定适当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项目团队自我造血能力,形成“研发—转化—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
深化改革对产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以产研院向市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投资、技术服务的合同收入现金流作为对产研院进行绩效评价的指标,决定对产研院的后补助财政奖励,引导产研院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产研院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加快实现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支持海河实验室、产研院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建立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凝炼和对接解决机制。海河实验室、产研院等创新平台加强对联合创新中心人员技术培训和指导,训练企业相关人员将企业技术难题凝练成精准的科技语言,并以技术难题中企业投入不低于80%作为选题标准,评判企业技术难题的真实性。创新平台和企业建立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接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企业真实需求,加强科技和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共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亟需突破诸多“卡脖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但核心技术突破在某种程度下依然需要借助外国创新资源力量来为我所用。天津市围绕不同领域建设多个海河实验室,可加强各海河实验室协调配合,凝聚各海河实验室之力,共同合作在海外开设孵化器、海外代表平台等,加强与海外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专项资金池等,引进海外机构在天津落户。对海河实验室、产研院等人员因科研合作出国提供最大化便利,不设出境天数限制等,有利于科研人员全身心在海外做好创新资源对接工作。
在人才引进上,灵活采用全职、兼职、参与项目、联合研发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加大对人才的补贴和扶持,对高端、关键人才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有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等方式给予资助。在人才培育上,支持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企业建立多主体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培养、共建学科、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技术转移人才。在人才激励上,最大程度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转化权、收益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研发转化积极性。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借鉴北京经验尽快出台天津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办法”,扩大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合并项目经费类型,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项目经费调整无需备案,取消间接经费比例限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绩效奖励支出,建立包括普适应禁止原则和具体性禁止原则的“负面清单”制,建立长效信用管理机制,通过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内部公开监督制、项目结项经费评估制等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松绑”,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