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电影短片的新形态与审美指向

2022-11-13 08:36资小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电影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师情感

资小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短片作为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出现的一种类型,起初源于资金、技术以及放映环境等因素的局限性。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长片成为影院的主流,短片则更倾向于习作化和探索性的小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先锋实验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传统概念上的电影短片以新的形态和观影渠道兴盛于公众视野,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端还赋予了一个时髦的中国化名称——微电影。毋庸置疑,“微电影是网络这一新型传播媒体赋予电影短片的一种新形态与新概念”。是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新格局下的产物,是当代文艺生产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典型表征。

自2012年至2015连续四年,优酷视频网站联合香港国际电影节浓墨重彩地推出了“大师微电影”系列,由优酷出资、香港国际电影节监制、每年邀请四位在亚洲甚至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大师创作一部微电影作品。该系列希冀通过“大师”们的艺术素养、电影经验以及名人效应,调整和改变微电影与生俱来的浓厚“草根”血统的产业生态,引领和提升微电影在网络影视产业的行业地位。然而,“大师微电影”系列以其杂糅的风格和个性的艺术化呈现,遭遇了网络平台观众热议,艺术创作与观影接受之间的矛盾与错位,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也暗含着短片在时代历史发展中审美指向的改变。如果说“大师微电影”系列是短片美学在新时代的一次高能实验与探索,那么近两年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为代表的短片集锦“拼盘电影”,则以一种统一默契的创作姿态指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共同体美学,这也是当代中国电影短片美学发展的新表征和新要求。

一、实验与先锋:“作者”理念的个性化表达

2012年第一期“大师微电影”推出之时,在网络平台不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学界的热切关注和探讨。有学者用“微、反、深、思”概括了“大师微电影”的美学特质,并认为“商业电影由于追求高票房回报,必然要强化娱乐效果,而微电影却可以摆脱这种束缚而向往自由的思维的唤醒,由此显示出在电影实验领域的开阔的美学前景”。也有学者充分肯定了“大师微电影”推出的现实意义,认为“在传统电影传播渠道中的产品日益同质化、娱乐化的今天,微电影似乎要把受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带回到前辈大师们为电影辟出的文化与思想的失乐园”。可见,“大师微电影”沿袭了传统电影短片的实验与先锋特质,其美学内涵和思想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尽管整个“大师微电影”系列是以“美好”为策划主题,但从题材来看,大部分作品都是关乎特殊、敏感、边缘的人物与话题,在表达上又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以顾长卫和蔡明亮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从内容上更倾向于表达抽象的观念、某种人生道理,人物成了理念表达的符号,影像的表现形式是极具先锋、实验的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顾长卫导演曾表示“微电影给了自己拍想拍的东西的机会”,他在其作品《龙头》中摒弃了常规讲故事的叙事策略,将不同身份的人物符号化成了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的诸多探讨和意象表达,不到20分钟的微电影充斥着大量的意象、隐喻、象征以及后现代拼贴。

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其微电影《行者》无剧情、无对白,身披红色喇嘛僧袍的李康生左手提着装有一杯奶茶的小白色塑料袋,右手掐着一只菠萝油包,低头曲脖以极慢的速度在香港街头行走。李康生“慢”似雕塑的微移动,让画面始终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特立独行的影像表达方式极大地挑战观者的耐心。尤其是在面对一般普通大众的新媒体视频网站平台播映之后,上万条评论短时间内将蔡明亮及他的这部作品推向热点,质疑声、骂声一片。《行者》对常规电影叙事的打破和不羁,或许饱含了蔡明亮对生命的思考,对快与慢、现代生活节奏的时间观念的解构,也内嵌了其对香港的情感与情怀。非常的个人化是属于“这一个”蔡明亮的,是极致的“作者”理念的表达,它承袭了蔡明亮导演的一贯风格。之后蔡明亮导演又以短片《无无眠》出现在2015年“大师微电影”中,他在访谈中这样说道:“两年后,香港电影节又找我拍《行者》了,又是优酷投的钱,我猜因为上次太火了。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是叫李康生走路,而且又拍了安藤洗澡。”他依旧坚持自我,他认为电影是个人的表达,“我不会期待很多的掌声,掌声和嘘声永远是并存的。面对任何创作,我没有选择写流行的、大众化的东西,就要忍耐寂寞”。

以《龙头》《行者》为代表的“大师微电影”,所采取的影像叙事策略是鲜明、极致的“作者”表达,俨然无异于专业领域实验先锋艺术的电影短片。以至于各种激烈的言辞在平台评论区不断刷新,网民的讥讽、揶揄或愤怒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草根”大众影视艺术素养的局限性,而“大师”同样会对网民观众的抨击不能理解。蔡明亮导演在访谈中说:“我觉得人们看到太少的,看到一个人只是走得很慢,会觉得被冒犯了,其实你不喜欢可以关掉,为什么要骂他?”然而,“传播媒介的不同与受众群体的差异往往对电影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接受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微电影因为新媒介平台的播映和传播而天生具有有别于传统电影短片的特质。如果创作者对新媒体平台大众特点与需求忽视或置之不理,在影像表达和观影接受之间的鸿沟必然拉大,这其间是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的晦涩与大众文化艺术需求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通过“大师微电影”的名人效应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乃至拉高微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在新媒体业态下的行业地位,但这样的先锋实验作品是否对基于新媒体传播且针对一般观众的微电影创作有更积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则尚存争议。大众和草根创作者以专业领域电影大师为标杆和导向,有不同于一般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那么“大师微电影”除了自由的个人化表达,是否还应该考虑和承载一定的“大师”责任和担当。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对一般大众的欣赏视野拓展上,“大师微电影”让大家看到了众多的“这一个”艺术家是如何用影像来表达自我的艺术理念和人生观念,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可以有远远超过一般观众想象和期待的多元的个性化表达。

二、创意与情怀:戏剧化“情境”中的情感张力

从“大师微电影”的运作来看,优酷作为策划和出资方仅具有作品在网络平台播放的权限,这些知名导演基本均由在业界有一定分量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出面邀请而来。“大师微电影”在香港电影节首映后又会送往各大国际电影节,由此导演们在创作拍摄时的定位标准依旧是面向殿堂级电影节的短片,而可能忽视了网络新媒介之下一般大众的审美接受。因此,“大师微电影”即使包裹着“微电影”这种新媒体业态的外衣,却依然可能是实验先锋艺术的短片内里和本质。影像创作者与新媒体平台观影观众之间表面上虽是即时互动相关联的,但在艺术创作和生产的本质上却存在明显的错位。这种“错位”在网络平台引发的惊涛骇浪也是大师们始料未及的,精英话语的权力在这里被消解,“微言大义,不再是导演们的创作追求,更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产品,它改变的或许是作品阐释的话语垄断”。对作品的评论趋向了更多元的平民化宣泄与解读,这或许又是微电影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短片很大不同所在。

尽管优酷“大师微电影”系列本质上仍是专业的电影短片创作思路,但需要明确的是,基于不同的制作、播放和传播媒介,微电影的实质并非传统电影短片。那什么样的形式与内容的微电影更适合新媒体传播平台、更适合一般观众?这种“适合”绝非一味地讨好和迎合,更不是低下媚俗,而应该是基于微电影本身的特质、当代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以及具有价值的思想导向和共通的情感联系。在整个“大师微电影”系列中,相对而言,韩国导演姜帝圭的《恋慕》和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更注重在塑造鲜活接地气的普通人中诉诸动人的情感,而不是将人物符号化为抽象的观念表达,从网络平台观众的互动来看也是好评如潮。

2012年“大师微电影”系列中,韩国导演金泰勇的短片《你何止美丽》(又名《她的演技》),讲述了大龄独身男青年哲秀,雇了一个成人片演员英喜假扮未婚妻,开车回老家告别临终父亲的小故事。影片前半段延续了导演在电影《晚秋》中的公路片模式,轻松自然地铺垫了两个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熟悉的情愫,也简单微妙地勾勒了当代年轻人“异化”的情感结构。医院病房,垂危将死的老人们特写的面孔,营造着一种冷酷、灰暗、悲哀的死亡气息,英喜看似自说自唱的一出戏和极富情感动人的一曲古歌,打破了死的哀伤,触动并联结了两代人的情感。昏迷不醒却面带微笑的父亲紧抓着英喜的手不放戏谑而荒诞,在“不放手”的喜剧冲突之间,巧妙戏剧化地让哲秀在怨恨、纠葛、复杂的情感宣泄中完成了与临终父亲的告别,也隐约透露了哲秀对英喜的情感,父亲突然“撒手”成全了两人的“牵手”,似乎也正是父亲含笑而去的心意与托付。

黑格尔说,情境乃是“一种机缘,使个别人物现出他们是怎样的人物,现为有定性的形象”。“个别人物的自我实现,只有在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中才能发生”。“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的意蕴的那种情境”。微电影《你何止美丽》,在最后医院病房这样的一种戏谑甚至黑色幽默的情境中,成人片女演员成了他人救赎的女神,人性的美好与善解人意超越了特殊身份的局限,人物形象在笑中带泪的戏剧情境中更加鲜明动人。而更有意味的是,这样一场小戏,将异化的人物关系乃至两代人的情感结构微妙地展露出来,悲中带喜,喜中含悲。这种情感共振是超越国籍直抵人性与心灵的。

微电影因为其“微”的特性,相比大电影有其独特的美学,如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有限的时间内爆发出大能量,有学者指出,“好的微电影不仅有好的创意、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诉诸情感,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效应”。曾经拍摄过《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和《登陆之日》等多部有重要影响力的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在2014年的“大师微电影”中也奉上了他的“初心”之作《恋慕》。

时长26分钟的微电影《恋慕》跨越20世纪50年代和2013年,讲述了50年代,在南北朝鲜分裂前的一对夫妇,原本都以为周六就能再见面的很平常的一次出门之后,却是60年的分别与等待。影片由韩国人气实力演员文彩元出演女主人公崔莲熙,采用了莲熙的主观视角与客观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结合,以年轻容貌演绎耄耋之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崔莲熙,这是导演最富有创意的巧妙构思,既符合病症的现实心理幻象,在剧作上又增加了悬念,吸引了观众,呼应了“你不回来,我不敢老”的虐心主题。另外,影片将60年那份与时间对抗的爱与等待化作了日常精心准备的一顿饭,温情美好之下揭开的却是残酷的现实伤痛与漫长梦魇。《恋慕》在微时长的叙事中,以小见大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度,它把个人的情感置于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中,以一段最纯真朴实的爱情来反观朝鲜南北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分离和痛苦,以共情让观众理解和感受了这段历史留下的伤痛。

回归对电影的初心,可以不考虑商业因素去拍摄想拍的作品,亦是吸引中外名导参与“大师微电影”的重要动因。但在没有约束的随心所欲中,导演如何看待影像与观众的关系,是否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反应,直接会影响到作品的表达形式和叙事策略,而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创作观念而来。回归对电影的初心,最纯粹的影像表达是否仅仅就是纯粹的个性化表达?蔡明亮是唯一参与两次的导演,2015年第二部作品《无无眠》延续2012年《行者》的风格,李康生从香港街头换到了在东京之夜行走,后半场则是李康生和安藤政信在澡堂浴池洗澡和胶囊旅馆里睡觉。“有人问我明明知道会在大陆上映,为什么还会拍洗澡?其实我拍的时候,根本没想出资者是谁。优酷本来不想上线,但是后来打了马赛克还是上了,我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导演的作品,在网络上被乱改,他心里面是很难受的,那个作品是被牟取的,不是真的作品。”蔡明亮导演只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完全地表达,他认为“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

姜帝圭却在多次访谈中诚恳地表明自己很看重观众的反应与评价,这也是他想去做更好电影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我一直在想如何和更多的观众沟通,我一直是用这样的理念来拍电影的”,“对所有的导演来说,观众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动力”。姜帝圭导演除了对普通观众的共性需求会有所考虑,他也重视如何通过不一样的有艺术追求的个性表达得到观众共识引起情感共鸣,“我是非常重视这个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是要能得到多数观众认同的不一样。我在拍每个镜头的时候,都是要考虑这一点的,我一直是从不一样和共同这两方面来考虑的”。

三、个性与共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共同体美学

“大师微电影”系列每期以四部短片作为一个单元,尽管出品方给了一个大的主题方向,但从呈现来看仍然是独立的个体表达,播映方式采取的是分周期推出某一部短片。某种程度上,依旧是传统电影短片创作模式但结合了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播映方式。近两年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为代表的短片集锦大电影,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短片在新时代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新形态。

短片集锦电影也被形象地称为“拼盘电影”,一般由若干个独立的、围绕同一个主题、叙事风格和影像表达相近或相同的短片组成,在整体形式上仍是一部常规时长的院线大电影。“拼盘电影”过去在国内外都并不陌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碎片化的观影习惯让观众更青睐短视频微电影,从而使短片集锦又有了新的热度。“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短视频已经在改变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长期使用短视频的观众,对于多个短故事组成、戏剧密度大的“拼盘电影”自然更容易也更乐于接纳”。这种短片“拼盘”方式从整体叙事来看恰似串多彩珠子一样,每一个短片都是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性的影像语言和风格表达,但其叙事主题和美学内涵又有其共性特征,最后所有的个体汇聚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复合多元的足以产生爆发式能量的情感共同体,进一步升华主题。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国内知名的七位导演联合打造,用七个小短片串联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个“中国第一”的重大历史瞬间,摒弃了主旋律电影惯常所用的宏大叙事,而以跟事件关联的小人物视角来见证大时代,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微叙事”的时代背景,七个短片无不默契地表现了普通小人物是参与历史、见证历史的主角,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张一白导演的短片《相遇》(

Passing

By

),表面上讲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段错失的、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实质上却抒写了一曲“无名英雄”的动人青春之歌。短片以热开场直接展现了一位普通科研人员高远不顾生命遭受辐射的危险,紧要关头解决了原子弹试验中的一次危机。片头英雄牌钢笔头上的“英雄”二字特写与影片结尾电视画面解说词相互呼应并形成叙事上的闭环:“在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中,许多科研人员、工人和士兵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美好的青春铸成了大漠丰碑,成千上万的奉献者们隐姓埋名远离亲人,默默无闻地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无数次的试验任务,他们是普通的无名英雄,同样也是支撑国家民族的柱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呈现的爱情故事必然就有了悲剧的色彩,影片中,高远在29路公交车上再次与曾经的爱人方敏相遇却拒不相认,尾声在欢呼拥挤的人群中,隔着一片飘扬着红色旗帜的人海,高远望着爱人伸手想去奋力抓住什么,眼睛里渗透着生命即将逝去的无奈、对曾经那份爱情的不舍和隐忍的悲伤,紧接着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影像照亮了他的脸,特写的表情是他转悲为喜,这种悲喜交集之中,是“小”——我的青春生命无私奉献给了“大”——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另外五个短片同样也是将普通大众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经典历史瞬间之中,书写了人民当中的“平凡英雄”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这种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对小人物与国家之间的具体描摹,激起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记忆。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集体创作的方式,由国内在喜剧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导演分别执导了五个短片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拼盘电影”。

从主题表达来看,与《我和我的祖国》一样,《我和我的家乡》仍然是主旋律的献礼片,五个短片分别从农村医保、科技+旅游脱贫、山村支教、电商直播+脱贫、第一书记+艺术创意旅游扶贫几个与时代精神密切关联的点去着力,尽管从艺术水准上各有高低,但几乎都以戏剧化的故事演绎方式消解了“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的诟病,体现了新时代电影人创作观念和创作策略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是一出梦想照见现实的温暖的戏。短片从人物的三个维度:一是生理维度层面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碎片表征,剧作通过埋下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其次心理维度层面通过生理病症的幻象与情感真实的联结,再现了范老师内心最惦念的是山村支教时的那段记忆;社会维度层面则通过异国他乡的教授到中国山村支教老师身份的对照,在拼贴记忆碎片的时间回转中,展现了几十年间山村的巨变,山村教育条件由残破简陋的灰黑色调变成了现代化的色彩斑斓。教育扶贫主题在温情中自然彰显,支教范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网络“大师微电影”到院线集锦“拼盘电影”甚至热播的单元电视剧,体现了这些年的观影消费习惯与审美取向的变化和流行趋向,“微叙事”的短片形态成了热门,这是当代影视艺术审美的典型表征。短片的时长、精悍必然要求叙事上以小见大、“螺蛳壳里做道场”。从呈现和表达来看,也越发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同时更注重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讲故事的方式更倾向于从人物和情感着力,在多元个性的影像语言风格中挖掘共通的情感因子。这是创作观念的集体转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共同体美学成为当代影视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核心特质。

结 语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从“大师微电影”系列到短片集锦“拼盘电影”,“微叙事”审美从传统定式中更注重个人风格化的先锋与实验性,指向了大众接受美学视野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共同体美学。如何在“微”电影叙事中抓住当代人的情感结构和情感逻辑以实现与观众的同振共鸣,从创作的本质来看,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个性风格与共性表达的有机融合、平衡与统一。“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

猜你喜欢
大师情感
大师剪我也剪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师画,我来做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情感移植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