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艺璇,姜 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1600)
海派文化自20 世纪30 年代从吴越与欧美文化中脱胎形成于上海,成为上海“兼容并蓄”的文化代表,上海滑稽戏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喜剧文化与地方特色有机融合,同时接受了西方喜剧的影响,创造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剧目,2011 年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海滑稽戏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下,传统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传播的可能性,以及促进传统艺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与推广策略。
上海滑稽戏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周边江浙地区,主要以上海闲话作为表演语言,抗日战争中期,上海的“文明戏”“独脚戏”融合了西方喜剧和地方戏曲剧种的表演特点,逐步形成这一新兴戏曲剧种。滑稽戏在文革期间,被冠以“庸俗”等名头而遭到禁演。直到1978 年左右,才重新成立了滑稽剧团。当今,除上海外,只有苏州、杭州、常州、无锡各有一个滑稽剧团。
近年来,在许多优秀演员的创新创作下,也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滑稽戏作品。而在传统意义上,滑稽戏的剧目从创作来源大概可分五类:第一类,根据独脚戏改编。第二类,从文明戏移植而来。第三类,从话剧、戏曲、电影等改编来的地方戏剧。第四类,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第五类,新创作的剧目。此外,1981 年9 月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滑稽戏《阿Q 正传》还曾作为重点剧目在上海纪念演出。
上海滑稽戏多运用各地方言,上海闲话作为上海滑稽戏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整部戏剧的艺术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滑稽戏对演员的“说、学、做、唱”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说”是指演员讲笑话的能力,“学”是指学讲各种地方方言,“做”是指形体表演,“唱”则采用九腔十八调、各种戏曲的唱腔、流行歌曲等。其喜剧性还会通过“套子”构筑笑点情节,除了要有喜剧结构,还须挖掘人物性格上的喜剧因素,包括台词上喜剧语言的提炼,从而引发戏剧冲突。
虽然上海滑稽戏在2011 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近年来上海滑稽戏已经逐渐沉寂,其生存现状十分严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虽然上海滑稽戏使用的语言是标准的上海闲话,但在上海不同地区也有着迥异的上海方言,因此很多时候即便是上海本地群众理解滑稽戏也有一定障碍,因此面对其他地区的群众,则更加难以推广。同时,滑稽戏依上海方言而存,离开方言就失去很多喜剧色彩,所以寻找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重中之重。
上海滑稽戏本质是一种喜剧形式,但在创新过程中,喜剧形式套路单一,同时,很多滑稽戏作品与当今时代节奏不相符合,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中寻找喜剧创作点,应该是如今滑稽戏创作的聚焦点。
由于滑稽戏舞台表演机会少,导致年轻演员缺少锻炼机会,在登台表演时才发现表演能力达不到剧目的要求,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受众缺乏,滑稽戏市场带来的利润过少不足以支撑演员的发展,演员无法得到相应的利润,就会考虑投身利润更大的演出市场,导致滑稽戏演员及其发展青黄不接。
针对当今上海滑稽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高速发展传播的特点,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四点推广策略,从线下、线上两方面共同促进上海滑稽戏的进步与发展。
上海滑稽戏作为一种与群众面对面互动的艺术形式,要求在表演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充分发挥其喜剧效果。近年来,上海滑稽戏剧目创新不足,新剧目多为对既定主题的充实,不切合实际,缺乏笑点。演员只有深入群众生活,创作贴近百姓生活日常,才能重新唤起群众对上海滑稽戏的关注与热爱。同时,还可以在政府支持下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社会性活动让上海滑稽戏深入群众生活,加大线下宣传力度。
另外,由于上海滑稽戏的演出使用上海本地方言,剧种在当地的宣传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初始可以通过“沪语进校园”“沪语进社区”等活动为上海滑稽戏的宣传推广做一定的铺垫,打好一定的基础,并在后续活动过程中逐步引入海派文化,如上海滑稽戏等富有上海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为传统艺术逐步积累出一批年轻的忠实观众,通过线下的互动体验增进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与情感,为演员提供更多吸纳观众建议的空间,也为观众打开更多接触优秀艺术的渠道方法,更直接地培养起观众的兴趣,促进上海滑稽戏的规模扩大与不断发展。
上海滑稽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的喜剧表演形式,应当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后疫情时代形成自媒体传播的宣传模式。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在多媒体的传播中积极发现问题,走出剧场的舒适圈,运用现代化技术打破地方戏剧与大众的隔阂,在群众中寻找新的突破点,为滑稽戏的生存与传播寻找新的机会,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与生机。
在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传统剧目中汲取精华片段吸引大众,另一方面也要迎合“快餐文化”市场,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创作短小精悍、能够占据市场的作品,通过提取片段主要特点或进一步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达到推广普及上海滑稽戏的目的。上海滑稽戏与新兴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为传统艺术探索新的发展传播途径时,应当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出发,建立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连接点,联系社会热点创造设计,在探索中遵从多媒体形式的时效性,与时俱进地创作,并以此为创新点进一步推广传播更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
上海滑稽戏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演员的演绎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场剧目演出的实际质量。演员如同剧目的根基,唯有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演员,才能呈现出高水准的作品。针对演员稀缺的现状,设立并形成一种规范公开的演员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同时与“进校园”系列活动相呼应,开设儿童兴趣班,以保证演员人才的后续储备质量。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年轻一代的演员,才能为上海滑稽戏的发展传承奠定基础。
另外,演员群体也应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的发展传播方式,加强创新理念,带动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平台通过自媒体传播方式发布演员的个人创意,以演员为个体吸引大众,唤起群众对于上海滑稽戏这一剧种的关注与兴趣,使其在新背景新时代下再次焕发生机与光彩。
上海滑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表演形式上更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但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上海文明戏、独脚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糅合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大量喜剧技巧,与传统喜剧、传统戏剧密不可分。通过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建立起属于传统艺术的技巧特征数据库。对于上海滑稽戏的门类进行区分,对其运用的技巧进行分类汇总,总结艺术特征,并在云端上传相关数据以及经典演出视频以备份保存。一方面有利于传统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传统艺术免于因缺乏纸质资料而导致艺术内涵缺失,促进传统喜剧艺术的完全发展传承。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上海滑稽戏在多媒体、多平台的发展提供更丰富、更便于宣传的素材,也可以助力上海滑稽戏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例如,创作其专属的APP 或小程序为创作者提供分类清晰、信息海量的数据库,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未来上海滑稽戏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电子信息时代传统艺术的“云传承”。
5G 通信、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交流,我们应针对当代上海滑稽戏发展和传播困难的现状,线下进行沪语宣传,结合多媒体的手段推广上海滑稽戏,并搜集相关信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激发大众对上海滑稽戏的兴趣,在网络的快速传播过程中发现上海滑稽戏目前创作及编导方面需要保留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使演员在舞台下也能够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以推动上海滑稽戏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保护沪语,保护海派文化,传承发展上海滑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