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字际关系略论

2022-11-12 00:38张青松
关键词:汉书同源义项

张青松,关 玲

□语言学研究

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字际关系略论

张青松1,关 玲2

(1. 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地区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 沈阳 110000 )

颜师古《汉书注》共有493条“古今字”材料(包括颜师古本人指认及引用前人指认),可以归纳为211组。逐一分析“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字际关系类型:异构本字、异写本字、同源通用字、同义换读字、古本字/重造本字、源本字/分化本字、分化本字/源本字、本字/通假字、通假字/本字、假借字/后补本字、后补本字/假借字、通假字/通假字、假借字/假借字、异构假借字、异写假借字。

古今字;字际关系;颜师古;汉书注

“古今字”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的重要概念。20世纪以来,学界对其性质呈现两种分歧明显的理解。一种以王力、贾延柱、洪成玉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古今字是为了区别记录功能而以原来的某个多功能字为基础分化出新字的现象,原来的母字叫古字,后来分化的新字叫今字,合称古今字。由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被全国高校普遍采用,这种观点影响极大,被学界普遍接受。他们倾向于将“古今字”看作汉字孳乳的造字问题,认为“古今字”就是“分化字”或“分别文”,这实际上是今人出于误解而做出的重新定义,其古今字观念已非原态。另一种以裘锡圭、刘又辛、杨润陆等学者为代表,主张古今字是历时文献中记录同词而先后使用了不同形体的一组字,先使用的叫古字,后使用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1]总序3。

注列“古今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今字解释古字,沟通词语用字的古今差异,从而达到正确解读文献的目的。这是研究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最重要的价值。

注列“古今字”是从训诂的实用角度提出的,反映了文献用字的时代差异,其实质是字词关系的变化。对于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字际关系的分析,学界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2),但大多数研究者先入为主地受古今字就是分化字的现代学术观念影响,常常出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和评价。在具体分析时,又往往把学术史上的古今字与现代学理的古今字混为一谈。他们对颜师古“古今字”字际关系的认识,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释通假字。本字(或常用之字)现存而不用,却用了通假字这样的“古字”。(2)注释古今字。一对古今字例,不用已通行的今字,却用古字。古代字少,一个字往往记录几个词义相关的词;后代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词,就以原字为基础,增加或改易偏旁,另造一个新字,这个新字承担旧字的一个意义。(3)注释异体字。汉字系统有许多异体字,即记录同一个词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而《汉书》之用字,不用这个字通行的写法,却用这个字古代的一种写法。此外,有的还列了同源通用字。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是把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这些并不在同一角度提出的术语对立了起来,本身并不科学。这些术语不是存在于同一范畴内的,因此不构成对立关系。当然,这些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得出的异体字、通假字等材料可以借鉴,因为它们都可以作为构成古今字的材料。

关玲(2009)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搜集材料不全面,分析不深入;其次是作者不熟悉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成果。因此,在“古今字”字际关系分析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古字”和“今字”字际关系的分析,我们主要以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变化》《论汉字的字际关系》《论汉字的记录职能》(上、下)、《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等理论阐述为依据(3)。

根据李运富先生的相关理论,我们从颜师古《汉书注》493条“古今字”材料(包括颜师古本人指认及引用前人指认的“古今字”材料)中整理出211组“古今字”并逐一分析“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4),进而归纳出如下几种字际关系类型。

一、古今字为“本字-本字”关系

古字和今字分别记录同一个词项,而对这个词项来说,古字和今字都是它的本字;就古字和今字来说,它们所记录的这个词项都属于各自职能的本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古今字为“异体字-异体字”关系

记录同一词位而形体不同的字为异体字,它们虽然形体不同,但对于同一词位而言都是本字。

1.异构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异构本字的共有95组。

例3 吶/讷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吶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师古曰:“吶,古讷字。”(1)3617

按:“吶”的句中义为“言语迟钝”。

《说文•言部》:“讷,言难也。从言从内。”段玉裁注:“《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苞曰:‘讷,遟钝也。’”《玉篇•口部》:“讷,迟钝也。或作吶。”

《韩非子•八经》:“吶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荀子•非相》:“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吶也。”杨倞注:“吶,与讷同。”《北齐书•幼主纪》:“言语涩吶,无志度,不喜见朝士。”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柳宗元《与友人论文书》:“谈之辩讷,升降系焉。”

总之,“吶”“讷”是由于形符变换形成的异构本字。

例4 蠭/蜂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今君起江东,楚蠭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师古曰:“蠭,古蜂字也。”(1)1799

按:“蠭”的句中义为“众多,成群地”。

“蠭”是一种昆虫名,种类很多,有毒刺,能蜇人,常群居在一起。《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蠭虿有毒。”陆德明《释文》:“蠭,俗作蜂。”《诗•周颂•小毖》:“莫予荓蜂,自求辛螫。”朱熹注:“蜂,小物而有毒。”

引申为“众多,成群地”,如“蜂起”“蜂聚”“蜂出”。南朝·梁·沈约《汉东流》:“逆徒蜂聚,旌旗纷蔽。”《史记•六国年表》:“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总之,“蠭”“蜂”是由于形符与声符同时变换形成的异构本字。

例5 㠯/以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高祖为亭长,乃㠯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师古曰:“㠯,古以字。”(6)

总之,在“用”这个义项上,古字“㠯”与今字“以”为异构本字。

①《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掔(8)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师古曰:“掔,古手腕之字也。”(1)1224

《说文•手部》:“掔,固也。读若《诗》‘赤舄掔掔’。”段玉裁注:“掔之言坚也,紧也,谓手持之固也。”“掔”的本义为坚固,其本义和引申义都与“腕”无关。

2.异写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异写本字的共有3组。

例7 芔/卉

《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藰莅芔歙。”师古曰:“芔,古卉字也,音讳。”(1)2559

又,上博简“芔”字凡8见,均读为{草},当即“艸”字异构。例如《凡物流形》甲本12简上:“卉(艸→草)木(奚)(得)而生?”[6]147

(二)古今字为“同义字-同义字”关系

同义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构形角度看,同义字是指本义相同的字;而从用字的角度看,同义字的范围则要大得多,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只要有一个义项相同就可以看作是同义字。”[7]117-126同义字反映语言中的同义词关系,同义词不是同一个词,所以应该不属于同一个词的不同用字问题,也就是不能构成古今字关系。但如果同义而且同音的话,就某个义项而言,也可以看作同一个词项。如果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记录了同义词中的同一词项,颜师古也会把前代用字看作古字,后代用字看作今字。由此也证明颜师古的“古今字”是以词项为观察单位的。构成古今字的同义字之间除了有共同义项外,还具有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因此它们就是音近义通的同源字。这一类古今字的字际关系可以称之为“同源通用字”(10),也可以称之为“同源同义字”。

1.同源通用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同源通用字的共有6组。

例8 颺-揚

《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上第五十七上》:“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颺累之蛾睂?”晋灼曰:“《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睂。’”师古曰:“颺,古扬字也。蛾睂,形若蚕蛾睂也。此亦讥屈原自举蛾睂令众嫉之。”(1)3518

又按:“颺累”不成词,实为伪目。当删。

2.同义换读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同义换读字的仅见1组。

例9 頫-俯

①《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列传第一》:“百粤之君頫首系颈,委命下吏。”邓展曰:“頫音俯。”师古曰:“古俯字。”(1)1823

③《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然家自父兄子弟约,頫有拾,卬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师古曰:“頫,古俯字也。俯仰必有所取拾,无巨细好恶也。”(1)3691

按:裘锡圭认为“俛、頫换读为俯”[9]219-220,其说可从。

(三)古本字-重造本字

由于某个字被频繁用来记录他词,或者本词派生而需要分化,因此为该字的本用义重造一个新字。新字产生后“原字可以不再本用,只负责借用或兼用的职能,但实际上原字仍然有本用的现象”[7]。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古本字-重造本字”的共有10组。

例10 北/背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服虔曰:“师败曰北。”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师古曰:“北,阴幽之处,故谓退败奔走者为北。《老子》曰‘万物向阳而负阴’,许慎《说文解字》云‘北,乖也’,《史记·乐书》曰‘纣为朝歌北鄙之音’,‘朝歌者不时,北者败也,鄙者陋也’,是知北即训乖,训败,无劳借音。韦昭之徒并为妄矣。”(1)14

按:韦昭认为“追北”之“北”是“背”的古字,军队败走就是背离逃跑。颜师古认为“北”本身就有败走之义,无须破读,故斥之以妄。

《国语·吴语》:“吴师大北。”韦昭注:“军败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一·高纪》:“念孙案,《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广雅》曰:‘背,北也。’(北音背)则北为古背字明矣。《管子·君臣篇》曰:‘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为人臣者,变故易常,而巧官以谄上,谓之腾。乱至则虐,腾至则北。’北谓背其君也。(尹知章注以北为败北,非是)《齐策》曰:‘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反北即反背也。北取乖背之义,故败走亦谓之北。桓九年《左传》:‘以战而北。’《释文》:‘北,嵇康音胸背。’《吴语》:‘吴师大北。’韦昭曰:‘军败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是败北之北,古读为背,取背而去之之义(《甘誓》正义云:‘奔北谓背陈走也。’)《说文》训北为乖,正与此义相合。而师古乃云‘北,幽阴之处,故谓退败奔走者为北’,其失也凿矣。”

“北”字本像二人相背之形,为乖背之背的初文。引申为南北之北。大概由于这种引申义最常用,后来便又追加“肉”旁造“背”字以表乖背之背,以“北”字专门表示南北之北。韦昭以“北”为“背”之古字,无疑是正确的。

(四)古今字为“源本字-分化本字”关系

1.古字为源本字,今字为分化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源本字-分化本字”的共有7组。

例11 妥-绥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薰鬻徙域,北州以妥。”孟康曰:“古绥字也。”臣瓒曰:“妥,安也。”师古曰:“瓒说是也。妥音他果反。”(1)2750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妥,安也。从爪、女。妥与安同意。”注云:“《说文》失此字。偏旁用之,今补。”甲骨文“妥”字从爪(或从又)、从女,金文、战国文字承袭甲骨文。以手抚女,会安抚之意。《仪礼·士相见礼》:“妥而后传言。”郑玄注:“妥,安坐也。古文妥为绥。”金文“妥”或用为{绥}。晋姜鼎:“用康柔妥怀远迩君子。”蔡姞簋:“用妥多福。”

《说文·糸部》:“绥,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段玉裁注改为“车中靶也。从糸,妥声”,注云:“‘声’字各本无,今补。‘妥’字见《礼经》《小雅》,许偶遗之,今已补于女部。毛公曰:‘妥,安坐也。’绥以妥会意,即以妥形声。”“绥”的本义是登车时用来拉手的绳索。“妥”为示源声符。乘客只有拉住绳子才能安稳地登车。

总之,“妥”为源本字,“绥”为分化本字。

2. 古字为分化本字,今字为源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分化本字-源本字”的共有3组。

例12 娠-身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应劭曰:“娠,动,怀任之意。《左传》曰:‘邑姜方娠。’”孟康曰:“娠,音身。《汉》《史》‘身’多作‘娠’,古今字也。”师古曰:“孟说是也。《汉书》皆以娠为任身字。‘邑姜方震’,自为震动之字,不作娠。”(1)

按:《汉书》“娠”《史记·高祖本纪》作“身”。《说文·女部》:“娠,女妊身动也。从女,辰声。《春秋传》曰:‘后缗方娠。’一曰:宫婢女隶谓之娠。”段玉裁注:“凡从辰之字皆有动意,震、振是也。妊而身动曰娠,别䛐也。浑言之则妊、娠不别。《诗》:‘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传曰:‘身,重也。’葢妊而后重,重而后动,动而后生。”“《哀元年·左传》曰:‘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方娠者,方身动去产不远也。其字亦叚震为之。《昭元年·左传》‘邑姜方震大叔’是也。若《生民》:‘载震载肃。’传曰:‘震,动也。’笺云:‘遂有身。’则以妊解之。”

颜师古谓“《汉书》皆以娠为任身字”,其实不然。《汉书》“妊娠”之{娠}既用“娠”字,也用“身”字。《汉书》“娠”字凡3见。《汉书·外戚传上》:“明年,许皇后当娠,病。”(1)3966《汉书·叙传下》:“元后娠母,月精见表。”师古曰:“娠音身。”(1)4270《汉书》“身”字凡508见,用来记录{娠}的“身”字凡15见。“有身”凡13见。例如《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臣闻秦丞相吕不韦见王无子,意欲有秦国,即求好女以为妻,阴知其有身而献之王,产始皇帝。及楚相春申君亦见王无子,心利楚国,即献有身妻而产怀王。”(1)3372“任身”凡2见。《汉书·外戚传上》:“任身十四月乃生。”(1)3956《汉书•元后传》:“闻张美人未尝任身就馆也。”(1)4020

王力认为:“‘娠’有二音:一读章刃切,音震,与‘震’‘振’同源;一读失人切,音身,与‘身’同源。”[10]538黎千驹对王说提出质疑:“‘娠’虽然有二音,但其义一也。‘娠’的怀胎义要么来源于‘震’,要么来源于‘身’。一个词的同一义项而分属两组同源字中,恐欠妥。”[11]180

我们认为:“身”的本义为人之腹(12),引申为女人怀孕,“娠(㛛、㑗)”是“身”的引申分化字。“身”又引申为物体的主干或主体部分、生命,等等。为了方便称说,我们把记录本义人之腹及其他引申义的“身”标记为“身1”,记录引申义怀孕的“身”标记为“身2”。{身1}{身2(娠)}属于纵向引申的同源词,类似人类社会的父子关系;“身2”“娠”同词,{身2(娠)}指胎儿在母腹中微动,其词源意义为动,{身2(娠)}{震}{振}属于横向孳乳的同源词,类似人类社会的兄弟关系。

《吕氏春秋•本味》:“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汉高诱注:“任身为孕。”《国语•郑语》:“既笄而孕。”三国吴韦昭注:“孕,任身也。”

东汉《何馈画像石题字》:“程婴、杵臼,赵朔家臣。下宫之难,赵武始娠。”《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娠”“身”并收,但“身”字下失收义项“怀孕”。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九·佛本行集经第十六卷》:“有娠,书邻、之刃二反。《诗》云:‘大妊有娠。’传曰:‘娠,动也。’娠谓怀胎孕者也。《广雅》:‘娠,㑗也。’今皆作身。两通。”

从高诱、韦昭注用“任身”记录{妊娠}的用字习惯来看,汉代通行“身”字而不是“娠”字。从玄应音义来看,唐代同样通行“身”字,故颜师古以《汉书》“娠”为古字,以“身”为今字。

总之,在记录“怀孕”这个义项时,古字“娠”为分化本字,今字“身”为源本字。

二、古今字为“本字-借字”关系

在记录同一个词项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一个为本字,另一个为通假字或假借字,因而构成本用与借用的关系。

(一)古今字为“本字-通假字”关系

1.古字为本字,今字为通假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本字-通假字”的共有23组。

例13 霸-魄

《汉书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师古曰:“霸,古魄字同。”(1)1015

按:“霸”的句中义为“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亮”。

《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周书》曰:‘哉生霸’。”段玉裁注:“《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也。’孟康曰:‘月二日以往明生魄死,故言死魄。魄,月质也。’三统说是,则前说非矣。”“《汉志》所引《武成》《顾命》皆作霸。后代魄行而霸废矣。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也。”

《说文•鬼部》:“魄,阴神也。从鬼,白声。”段玉裁注:“魂魄之离形质,而非形质也。形质亡而魂魄存,是人所归也,故从鬼。”《逸周书·世俘》:“维一月丙午,旁生魄。……二月,既死魄。”

总之,在记录“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亮”这个义项时,古字“霸”为本字,今字“魄”为通假字。

2. 古字为通假字,今字为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通假字-本字”的共有20组。

例14 旤-祸

《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旤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师古曰:“旤,古祸字。”(1)1317

按:“旤”的句中义为灾祸、灾难。

总之,在记录“灾祸、灾难”这个义项时,古字“旤”为通假字,今字“祸”为本字。

(二)古今字为“本字-假借字”关系

1.古字为假借字,今字为后补本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假借字/后补本字”的共有7组。

例15 番-鄱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吕将军走,徼兵复聚,与番盗英布相遇。”师古曰:“番即番阳县也。于番为盗,故曰番盗。番音蒲何反。其后番字改作鄱。”(1)1794

按:《说文·釆部》:“番,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本义是兽足,引申为脚掌,后作蹯。《玉篇·釆部》:“番,兽足也。或作蹯。”《说文·邑部》:“鄱,鄱阳,豫章县。从邑,番声。”段玉裁注:“二志同。前志云:‘有鄱水西入湖汉。’则县在鄱水之北也。今江西饶州府治鄱阳县府东六十里有故鄱阳城,府南有鄱江是也。《楚世家》:‘昭王十二年,吴伐楚,取畨。’按:字本作畨,故《史》《汉》皆曰‘畨君吴芮’。《地理志》作鄱阳者,汉字也。”“畨”“番”一字异写。鄱阳,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置番县,西汉改为番阳,东汉始作鄱阳。

总之,在记录鄱阳县时,古字“番”为假借字,今字“鄱”为后补本字。

2.古字为后补本字,今字为假借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后补本字/假借字”的仅见1组。

例16 靖-静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七十上》:“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匪党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师古曰:“靖,古静字也。”(1)4214

按:“靖”的句中义为“安静”。

《说文•立部》:“靖,立竫也。从立,青声。”段玉裁注:“谓立容安竫也。”《说文·立部》:“竫,亭安也。从立,争声。”段玉裁注:“亭者,民所安定也。故安定曰亭安。其字俗作停,作渟。亭与竫叠韵。凡安静字宜作竫,静其叚借字也。静者,审也。”今谓“靖”“竫”并为“静”之后补本字。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中“静”“靖”“竫”并见。《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静”字条主要义项为:①安静;宁静。②静止;不动。③贞静。④使安定。⑤精神贯注;专一[14]441。同书“靖”字条主要义项为:①安定;使安定。②平定;平息。③恭敬;谨慎。④通“静”。安静;清静[14]440。同书“竫”字条主要义项为:同“静”。安[14]439。

总之,在记录“安静”这个义项时,古字“靖”为后补本字,今字“静”为假借字。

三、古今字为“借字-借字”关系

记录某个词项的古字和今字都不是该词项的本字,而是用的通假字或假借字,古字和今字相对于这个词项来说就是借字与借字的关系。

(一)古今字为“假借字-假借字”关系

在表达某个义项的时候没有专门新造字形,而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记录。如果不同时代借用了不同的字,这些古今字之间就是假借字和假借字的关系。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假借字-假借字”的共有15组。

例17 虖-乎

《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上第五十七上》:“淑周楚之丰烈兮,超既离虖皇波。”师古曰:“虖,古乎字。”(1)3516

(二)异构假借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异构假借字的共有12组。

例18 趮/躁

《汉书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东昌趮侯成。”晋灼曰:“音躁疾。”师古曰:“即古躁字也。”(1)487

《汉书卷十六·髙惠髙后文功臣表第四》:“高后六年,趮侯宁嗣。”师古曰:“趮,古躁字。”(1)554

按:《说文·走部》:“趮,疾也。从走,喿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躁,非是。”段玉裁注:“《考工记》:‘羽丰则遟,羽杀则趮。’郑云:‘趮,旁掉也。’按:今字作躁。”《集韵》号韵则到切:“趮、躁,《说文》:‘疾也。’或作躁。”《集韵》号韵色到切:“趮,矢傍掉也。《周礼》:‘羽杀则趮。’”

总之,“躁”是“趮”的形符变换字。《汉书》假借为爵号。

(三)古今字为“通假字-通假字”关系

某词在有本字的的情况下,在不同时代分别借用其他字来记录该词,这样的古今字之间构成通假字和通假字关系。《汉书注》“古今字”属于“通假字-通假字”的共有5组。

例19 臧-藏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 师古曰:“古书怀藏之字本皆作臧,《汉书》例为臧耳。理官,即法官也。”(1)1035

总之,在记录“储存,收存”这个义项时,古字“臧”和今字“藏”都是通假字。

(四)异写假借字

《汉书注》“古今字”属于异写假借字的共有4组。

例20 㮚-栗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郡中震㮚,咸称神明。”师古曰:“㮚,古栗字。”(1)4199

总之,异构本字共有95组,占全部材料的45.02%;异写本字仅见3组,占1.4%;同源通用字共有6组,占2.4%;同义换读字仅见1组,占0.47%;古本字/重造本字共有10组,占4.74%;源本字/分化本字共有7组,占3.33%;分化本字/源本字共有3组,占1.4%;通假字/本字共有20组,占9.48%;本字/通假字共有23组,占10.9%;假借字/后补本字共有7组,占3.33%;后补本字/假借字共有1组,占0.47%;通假字/通假字共有5组,占2.37%;假借字/假借字共有15组,占7.11%;异构假借字共有12组,占5.69%;异写假借字共有4组,占1.89%,假古今字1组,占0.47%。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参见程明安《<汉书>颜注解释文字现象的方法与价值》,《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任国俊《颜师古<汉书注>研究》,宁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金霞《颜师古语言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王秀丽,别敏鸽《颜师古<汉书注>“×,古某字”作用类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郑玲《<汉书>颜注“古字”考——兼与<说文解字>古文比较》,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何玉兰《颜师古 <汉书注>古今字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晓波《颜师古<汉书注>字际关系研究》,宁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蒋志远《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孙显斌《<汉书>颜师古注研究》,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

(3)参见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变化》,《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论汉字的字际关系》,《语言》(第3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论汉字的记录职能》(上、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1期、第2期;《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4)按:“亞/弗”不是真正的古今字(我们称之为“假古今字”),无法分析其字际关系。

(6)按:“病非徒瘇也”应校正作“非徒病瘇也”。说详王念孙《读书杂志四·汉书第九》。

(7)按:《史记·苏秦列传》作“蹠劲弩”。参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52页。

(8)“掔”《史记·封禅书》作“捥”。参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1页。

(10)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参见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页。

(11)“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俛”。《文选卷八·赋丁·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李善注引《声类》曰:“俯,古文俯字。”

[1]蒋志远.王筠“古今字”研究[C]//李运富.古今字学术史丛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熊加全.《新修玉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张青松,俞绍宏.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八则[C]//第四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2.

[4]李运富.论出土文本字词关系的考证与表述[J].古汉语研究,2005(2).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俞绍宏,张青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集释:第7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C]//语言 :第三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安平秋,张传玺.汉书[M].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黎千驹.浅谈系联同源字的标准,训诂方法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刘洪涛.说“争”、“静”是“耕”的本字——兼说甲骨文“争”反映的是犁耕[C]//中国文字学报: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3]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M].北京:中文出版社,1996.

[1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5]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On the Intercharacter Relationship of“Ancient and Modern Characters”in Yan Shigu’s Notes to the Han Shu

Zhang Qing-song1,Guan Ling2

(1.Southwest China Research Base of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Inheritance,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ivilization/College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Guizhou;2.Liaoning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tranet,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There are 493 “ancient and modern characters” in Yan Shigu’s Notes to the Han Shu(involved that some identified by Yan Shigu and some identified by predecessors),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211 groups.By analyzing the intercharacter relations of“ancient characters”and“modern characters”one by one,the following types of intercharacter relations can be concluded: Heterogeneous original characters,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strokes within original form,cognate universal characters,alternative characters within same meaning,the original ancient characters/original remaking characters,source characters/differentiated characters,differentiated characters/source characters,original characters/universa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universa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original characters,loan characters/latter adding original characters,latter adding original characters/loan characters, universa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universa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phonetic loan characters/phonetic loan characters,different structural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writing strokes.

Ancient and Modern Characters;intercharacter relationship;Yan Shigu;Notes to the Han Shu.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09

H123

A

2096-9333(2022)05-0056-10

2022-07-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与相关专题研究”(13&ZD12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历代注列古今字多维组群研究”(18BYY142)。

张青松(1969- ),男,湖南武冈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关玲(1983-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

猜你喜欢
汉书同源义项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苏东坡抄《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