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

2022-11-12 11:28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东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段课标观念

文/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晓东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发布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法治观念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被正式写入2022年版《道法课标》,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法治教育也作为学习主题在该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梳理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就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全面加强和推进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本文以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关于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为主要聚焦点进行论述,希望为广大教师形成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系统认知提供参考。

一、作为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的凝练是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亮点之一。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相比,此次2022年版《道法课标》将法治维度的核心素养要素由“法治意识”调整为“法治观念”,这既是对党和国家理论认识的深化和细化的体现,也是迎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体现思政课教育的阶段性和针对性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一部分的理解和把握,广大一线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就核心素养内涵来说,2022年版《道法课标》对法治观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1)内涵。即“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理解这一要求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要求,第二个是从“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核心理念的转变。(2)表现。即“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以及“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几个表现,分别对应宪法意识、平权观念、权利义务相统一观念、维权意识和行为以及生命安全意识等。就上述几个表现来看,前四项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出台之前的法治教育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实践,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五项表现“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按照以往统编教材的设计理念,与“生命”相关的内容往往被置于“心理健康”部分—相当于2022年版《道法课标》在培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中“自尊自信”所要求的“珍爱生命”部分。而与生命有关的要求,通常是以“防范危险”之类的表达出现的,并没有与法治建立直接的联系。直到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命安全”才与法治教育有了明确的结合点。这次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法治观念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表现的表述就体现出了《指南》对该核心落点的要求。(3)育人价值。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要求,与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标要求所体现的内涵是一致的。

其次,就核心素养学段表现来说,2022年版《道法课标》对于法治观念的学段表现要求和其他要素一致,采取的是“两段表述”。其中,1~6年级的学段表现,主要涉及宪法常识、树立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等;7~9年级的学段表现从“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开始,内容涉及宪法、民法典、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法律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等。从学段表现的差异化表达来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法治观念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所追求的不同标准和要求,体现出了小学阶段“启蒙性学习”向初中阶段“体验性学习”的进阶。

最后,就课程目标来说,可以从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个方向来进行细化、说明。(1)总目标。就总目标而言,法治观念的核心指向主要围绕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形成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和权利义务相统一观念”“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要求的总目标中,也有关于法治观念的目标要求。如“诚信”,它既是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法治观念的原则和体现。这种素养要素与主题内容之间的“多对多”关系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2)学段目标。在学段目标部分,2022年版《道法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要求进行了细化。其中,“纪律意识和宪法意识”“规则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安全常识和日常法律了解”等是贯穿全学段的,“理解违法与预防犯罪”和“国家安全意识”则只对小学高年级学段和初中学段学生有相应要求。这也是与该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识水平相适应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法治观念教育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阶梯式和层次性的结构。全面把握这一结构,对我们理解课标,开展好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

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的“法治教育”,是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之一。要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可以结合学习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细化。下面,我们就按照学段顺序,梳理一下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相关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这一学段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包括3条内容要求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提示,并依据第一学段学生的特点,侧重于基础启蒙阶段的学习,是法治教育的起点。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主要有规则意识、信用、国旗、国徽等,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法治观念形成一个“最初”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内容要求虽不是以严格意义上的“法”的形式出现的,但对其中问题的理解,已经是在贯彻“法”的观念了。例如,“懂得爱护国旗、国徽,知道法律不允许毁损、涂划国旗、国徽”,就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重要表现。

第二学段(3~4年级)。这一学段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包括4条内容要求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提示,是在第一学段基础上对法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从整体来看,第二学段仍是启蒙性学习阶段,但其“过渡期”特征比较显著。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主要有规则与程序、了解法律、民主平等观念、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学段的学习要求虽然还停留在基础认知的阶段,但其所涉及的关键词,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消化。如“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我们的生活,了解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是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出的“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具体规定的要求,为达到该要求,就必须让学生从“知道”的维度上升到“了解”的维度再开展法治教育。

第三学段(5~6年级)。这一学段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包括8条内容要求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提示,符合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特点,并且与初中学段的学习要求有衔接。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主要有对法律的基础感受、初步了解宪法,认识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安全等。作为小学的“最高阶段”,其要求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显著提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方面的落实,为相关重大主题教育的实现、实践提供了切入点。例如,“结合身边的案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案例,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等相关规定”这一教学提示,其设置目的是为了落实“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内容要求,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学反映。针对未成年人的“六大保护”,这里只提示了和小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四个,这样的处理,对教学的实施来说是适合的。

第四学段(7~9年级)。这一学段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包括16条内容要求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提示,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学段进行比较,这一阶段的内容和要求都是最多的,足可看到其分量之重。其不仅是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要求的落实,更是对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需要的回应。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主要有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法治、国家统一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国家机关、民法典、犯罪与刑罚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网络环境中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观念、国家主权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等。在教学提示部分,还涉及若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这些以“议题”形式呈现的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的教学提示可以为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提供非常好的素材。

在第四学段的学习要求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以下几点:(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条是新增内容,其核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也是法治教育的总领和起点。(2)“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条是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教育落实,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最新精神的体现。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3)“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这里对基层民主制度的表述,同样源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即“党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的学习要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党和国家近期几个重要文件的要求进行理解。

以上学习要点,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大厦”的“钢筋铁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法治教育的“核心架构”,需要广大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推进法治教育的教学建议

随着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的培育和对法治教育的推进就成了未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工作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对全体教师来说非常必要。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考。

体现核心立意。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对法有初步的理解和立体的认识,所以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按照其可以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法治教育。此外,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还必须充分把握法治观念中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将二者结合并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注重以案说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成长需要,为法治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因此,就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和方式对他们开展法治教育。若想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法治教育的落实,教师必须将生活实例和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并充分利用好、分析好,为学生理解规则、了解法律提供帮助。另外,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它不是故事会,也不是展播台,教师要把其落实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和要求上,形成从案例到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就这个方面来说,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师还可以再对课标中的教学要求进行细分。

体现学生需求。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现实需求是培养他们具备法治观念的契机与重要抓手。就此方面来说,可以从“源于自身”和“用于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从“源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说身边事、自己事、关心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参与课堂的教学进程,并在对相关案例的展开中实现真正的学习。从“用于自身”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法治观念培养和法治教育落实方面进行的教学要紧密围绕“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有勇有谋、学会以法论事”的现实需要推进,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体现学生的现实需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有了这样的关注,课堂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才会得到彰显和增强,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来说,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将法治的这一重要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重要方式,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法治观念的培育和对法治教育的落实,则是实现这种传递必不可少的路径。

猜你喜欢
学段课标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