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琳, 徐 宁, 柯红岩, 孟兆磊, 刘新洋
(北京科技大学a.机械工程学院;b.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承担着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人员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2-3]。加强实验技术新教师培养,着力提升新教师专业素质,是顺应“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随着学科快速发展和新工科的不断涌现,高水平实验技术教师明显短缺,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问题愈加突出。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职前教育尚未纳入师资培训体系,新教师在角色转变过程中缺乏指导[4]。实验技术教师通过单一的入职培训甚至无准入门槛,导致新入职实验教师缺乏归属感、实验教学基本功薄弱,实践性专业知识缺乏,短期内不能形成足够的岗位胜任力,不能满足技术迭代缩短与学科交叉时代特征对创新实践人才的需求。因此,健全实验技术教师准入体系和规范,尤其是入职全过程的指导非常重要。
现以入职周期内新教师全过程指导为切入点,按照实验技术队伍发展要求和内涵建设,构建符合新教师培养的“导师制”模式,以传授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帮扶模式言传身教,细化专业内的学习指导,配合学校岗位准入的集中培训及准入考核,形成较为完备的岗位准入体系。
“导师制”是新教师与指导教师进行合理匹配,导师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包括业务及心理的指导,从而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减少新教师流失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制度[5]。在实验技术岗位构建符合的新教师培养的“导师制”模式,以传授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帮扶模式言传身教,以期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工作,拓展业务素质与技术能力,加强学校实验系列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对实验技术教师的入职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和规范,尤其是新教师在入职阶段,角色转变过程中缺乏过程指导。实验技术教师入职阶段的过程管理研究几乎是空白,没有直接借鉴的案例。但是,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师及优秀企业入职教育的范例。国外高校职前教育研究开展较早,英、美、澳、印等国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导师制、校本培养和在职培养等模式,培养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化,如美国高校一对一指导、一对多指导、团队指导等导师制模式,健全了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机制[6~7]。美国共有29个州将“导师制”作为教师入职指导的主要策略[8]。国内本科高校采用岗前培训、专题研讨会和助教制度助力新教师成长[9-10],导师制带教培养模式多见于高职院校[11-13]。另外,一些国内大型国企及知名民企形成特色入职教育体系及规范化的导师工作流程,如航天科技集团的“师徒制”1对1帮带以及华为全员“导师制”。
新入职高校实验技术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职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变化会带来相应的心里体验,同时,新技术迭代周期的缩短及知识内容的更新又对其技能、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验技术教师入职教育,在新教师从新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过程中的“导师制”指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艾伦·莫尔(EllenMoir)描述了新教师在工作第1年所经历的5个阶段,包括预期、生存、幻灭、恢复、反思到第2年的预期,新教师自身成长在工作第1年是有成长规律的[4]。因此,根据新教师的成长规律,按照入职1年内不同成长时期分为递进的4个阶段进行入职指导,能够有效促进新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按照“2+6+6+2”的四阶段渐进式方案,即前2个月是环境融入阶段,前6个月为业务学习阶段,后6个月为接受挑战阶段,后2个月职业发展规划阶段,全程“导师制”方案持续1年时间,如图1所示。
新入职实验技术教师在实验课技能、实验日常琐碎事务、教学知识与技能、事务管理、岗位职业发展认知等方面遇到许多问题,导致其无法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心理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对新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降低离职率、提高质量,增强职业信心,传播职业正能量[14]。因此,在入职后的2个月内,①导师需要定期与新教师沟通,帮助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完成角色转变中的心理压力,使其快速适应高校的工作节奏。②思想发动,师德为先。导师以自身引领新教师梳理勤奋、务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③导师需要尽快引导新教师熟悉学校、所在单位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团队同事。同时,导师也要了解新教师,引导其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转正考核标准。
新教师环境融入之后,进入跟随导师的专业学习,吸收学习阶段通常集中在1~6个月内,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完成实验岗位专业的“传、帮、带”。导师根据资格认证标准,针对新教师的不足,共同制定的发展目标、培养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业务指导和经验传授,促使其达到岗位胜任力。根据学校现行的分类设岗制度,不同类型岗位专业学习内容也不相同。对于实验教学型岗位,新教师进入导师的专业实验课,以听课和学习的形式跟随实验课的全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中实验授课和教学组织、实验后作业的批改以及实验设备的使用。同时,若新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鼓励其旁听相应理论课。对于平台服务型岗位,需侧重仪器设备操作、平台建设维护以及安全管理。实验室管理型岗位,则需侧重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专项工作等。在该阶段导师职责重在传授,在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安全教育,尤其是实验设备、仪器使用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压力,往往能促进新员工的成长[15]。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学习,通常在半年后,导师尝试鼓励新教师正式接受1~2项任务,并根据专业资格认证要求进行评价和沟通,且形成书面文字,记录在导师、新教师双方的工作总结中。例如:实验教学型岗位,导师将一节或多节实验课交由新教师独立完成,包括课前实验设备的维护、文件的整理、实验内容的准备;课上授课与组织;课后设备的恢复及作业的批改。导师按照学校青年教师资格认证的标准对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仪器设备操作的岗位,导师按照仪器设备操作认证的标准对仪器设备基本操作、维修维护保养技能、安全防护知识内容来评价和反馈。对于实验室管理岗位,导师则按照新员工提交的文字性报告,内容涉及实验室条件建设、运行管理、教学设备维修维护、资产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日常事务内容给出改进意见。
开展导师面谈制度,为其制定目标和措施,协助达成既定目标,同时结合个人探讨岗位发展方向。每个月保证至少1次的正式专业面谈,谈话做到有理、有据,包括新员工自评及导师评价,并形成记录。在第10~12个月中,导师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参与学习培训、实验项目、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大赛。为其争取发展提升的机会,探讨未来的发展,鼓励其平时多学习,多总结,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延伸出创新的思路和想法,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教学理念等培养,锻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心态。
实验技术教师的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方案,周期为1年,可与学校的入职培训相结合,在学校层级框架下由高水平实验技术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专业领域“传、帮、带”,实施过程内的有效管理,并作为准入制度的完善和补充。
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分类设岗,新教师岗位准入体系如图2所示。新教师入职后,首先在2个月内的时间完成专题培训,专题培训实行学分制,分为集中专题培训和自主选课的模块培训两部分,各自需要修满6学分。开展的形式包括讲座、参观和技术沙龙,内容包括课程思政、师风师德建设、教学方法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安全管理等。
新教师到岗之后,在学科内遴选指导教师,并与新教师签订指导协议书,开展为期1年的指导。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通过“结对子”传授理论和实践经验,在1年期培养结束后,由学校资产处完成岗位考核工作。实验教学型为主的岗位,考核内容为实验课的试讲;平台服务型为主的岗位,考核内容为仪器操作演示;实验室管理为主的岗位,考核内容岗位实习的鉴定报告。最终由现场专家评分来给定是否通过准入考核,考核合格的新教师颁发岗位准入资格证书。
实验教师队伍“导师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深耕实验教学育人事业,并且有创新意识、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骨干教师。导师师资是新教师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16]。我校指导教师遴选的条件如下:①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和职业道德、治学严谨、积极上进。②热爱导师带教工作,培养计划完善,能按要求履行导师职责有能力对培养对象进行业务指导。③原则上应具有5年以上实验教学经验或平台管理经验的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④实验系列骨干,业务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⑤有良好的创新理念,促进教研融合,能利用各种激励方法,拓展新教师业务素质与技术能力。
对导师工作的考核体现于新教师岗位准入考核。学校针对导师的总结情况给出评价,并结合新教师培养手册中所反映的情况和新教师考核结果,参照等级评定标准,给出具体等级评定意见。导师等级评定标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等,考核点主要包括导师工作的结果和进程两部分。以新教师工作学习表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作为导师工作的结果,形式为新教师的考核结果,以辅导期内导师工作档案—“培养计划”“阶段总结”及沟通记录等作为导师的工作过程,并参考导师自评、新教师评价意见、答辩委员会意见和周围同事的意见共同评定。
根据导师考核和新教师考核的结果,给予导师一定的激励,作为绩效考核、培训、调级、晋升时作为鉴定依据之一。
新员工进业务部门定岗之际,由其所在二级单位统筹遴选指导教师,任期为1年,颁发聘任证书,并在面对面沟通后签订指导协议。导师与新教师充分沟通,按照“2+6+6+2”的分阶段渐进式方案,针对专业需要和新教师实际岗位为其制定详细的年度“培养计划”和“阶段计划”,导师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导师除在技术上给予新教师指导外,还应在思想上给予帮助,引导新教师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养计划”做出修正,并对新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新教师在“阶段计划”之后,填写“自我评价”,导师要求对该阶段新教师情况给予“建议”,并填写正式面谈沟通记录。1年培养期满后,导师对培训进行“年度总结”。要求导师对自己的培养工作和新教师的工作进展做出书面评价,并对是否能上岗转正提出意见,提交资产处,作为对导师和新教师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
学校于2020年试行实验技术岗位准入导师制培养,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实使“2+6+6+2”的分阶段全程“导师制”培养方案,作为岗位准入的过程管理,以传授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帮扶模式言传身教,提升新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展业务素质与技术能力。在该“导师制”培养模式下,新入职实验技术教师准入考核结果为优秀,在1年的培养时间内,试讲机器人相关实验课程4门,申报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1项,参与导师专利撰写2项,参与导师实验室研究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中国机器人创意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渐进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有效激发了实验系列新教师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活力,引导新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岗位工作胜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新教师培养是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的内在诉求,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新工科的不断涌入,迫切需要实验技术新教师迅速增强岗位胜任力与创新力。渐进式全程“导师制”新教师培养策略根据新教师的成长规律,在入职周期内对新教师进行有效“传、帮、带”,全面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优势明显。该培养模式作为实验队伍准入的过程管理,丰富和完善高校实验技术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高校应对实施过程有效监管,确保培养落到实处。对考核结果建立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师培养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