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视域下阿瑟·米勒的剧作技巧
——以《桥头眺望》为例

2022-11-12 23:18宋娅欣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体性埃迪凯瑟琳

宋娅欣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涵盖了多个艺术领域,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概念,在诸多艺术表达方式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出三种分类方式: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在这三种类型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艺术地位。而结合了史诗的客观性和抒情诗的主观性的戏剧则更具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或是一般艺术的最高层”,也就是说,戏剧因为显现“美”的灵活性和具体性,在诸多艺术类型中脱颖而出。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剧本《桥头眺望》中,塑造出的悲剧人物与黑格尔所提出的悲剧美学理论可谓异曲同工,本文将以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讨论剧本中的部分剧作技巧。

一、实体性力量与主体性原则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在其哲学理论指导下,对西方古代悲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其悲剧理论中,关于剧本内容的戏剧基本原则是:戏剧要有实体性力量与主体性原则。在戏剧的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理解为人物自觉意志来源的合理性、深刻性。

(一)实体性力量

实体性力量,也就是黑格尔所提出的“伦理实体性”,是指来自人物内心,纯粹自由的一种为人类所普遍认可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普遍的道德伦理。黑格尔认为这种纯粹自由的人类普遍精神,要想具化为戏剧中的具体人物,就需要完成人物性格由普遍性向特殊性的转化。而其结果就是这一角色的伦理实体性力量,朱光潜先生在译文中将其翻译为人物的“情致”。

实体性力量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受外部条件影响下所产生的实体性力量。这种外部条件是不可改变的,不言自喻的原因和存在,人物受这种外部条件的影响,自身行动的自主性、自觉性弱,因而这种人物行动的戏剧性也相对不强。二是人物自身的选择与结合。在这种人物自主选择的力量驱使下,所形成的实体性力量,成为人物接下来行动的动机,这就是实体性力量在普遍性之下,由于个人意志的分化而体现出的必然性。而实体性力量在这两个特点上的结合和统一,成为悲剧中人物走向悲剧结局的决定力量。

结合这两个特点来看《桥头眺望》中最具悲剧特色的角色埃迪,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个人物的情致。按照普遍的观念来看,他作为凯瑟琳的姨父,是不可以对凯瑟琳有任何界限之外的情感的。而在剧中,他做出对凯瑟琳的严加管教、阻碍凯瑟琳外出打工、干涉凯瑟琳的穿衣自由、对凯瑟琳的爱慕对象卢道夫的万般刁难等种种行为。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世俗的普遍性,是埃迪内心的欲望所致,这使得他这一实体性力量具有其特殊性。他在与凯瑟琳的相处中,早就已经对凯瑟琳产生爱慕之情。埃迪的这种情致,也支配着他做出上述行为,走向他所归属的悲剧结局。

(二)主体性原则

“真正的悲剧动作情节的前提需要人物已意识到个人自由独立的原则,或是至少需要已意识到个人有自由自觉的权力去对自己的动作及其后果负责。”黑格尔认为人物需要具有较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人物的目的、行动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换一个人与他同处相似的环境,可能会做出与之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黑格尔还认为人物所作出的选择和行动,是与其内心中的实体性力量相统一的,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物的实体性力量与主体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黑格尔把这种统一之下所呈现出的主体性现象,称作“独立自足性”。

《桥头眺望》中我们看到埃迪的妻子贝特丽,并非对埃迪的行为视而不见,她劝埃迪放凯瑟琳出去工作;在埃迪因为卢道夫的到来吃醋并反对婚礼时,戳破埃迪的心思。在这些节点上,埃迪所作出的反应,极具该人物的主体性,埃迪不想让凯瑟琳外出打工,与前来劝说的贝特丽争吵,他的选择是出于自己内心对凯瑟琳的控制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埃迪自身的实体性欲望所驱使的。而他最后同意凯瑟琳外出,也是在他还没有受到卢道夫的威胁的情况下,作出的主体性选择;到后来全剧的高潮,贝特丽戳破埃迪的心思时,埃迪恼羞成怒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他早就怀有敌意的马克和卢道夫身上,最终酿成自己的悲剧。这同样也是人物主体性与实体性的统一,预示着埃迪最后的悲剧结局。

二、戏剧的“中心问题”——冲突

(一)戏剧动作的整一性

“纯粹的黑暗就是纯粹的光明”。在一部戏中,如果没有矛盾冲突,那就构不成一场戏,这个矛盾冲突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冲突和人自身的冲突。而黑格尔在其悲剧理论中,则强调了表现冲突的戏剧动作所应具备的整一性。他在继承与发展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的同时,指出“戏剧的动作本质上是引起冲突的,而真正的动作的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运动过程为基础”。

黑格尔所说的动作的整一性,就是把戏剧中的冲突完整地表现出来。结合具体内容来说,在《桥头眺望》中,存在多种矛盾:埃迪自己内心对于凯瑟琳的爱与世俗伦理之间的矛盾、凯瑟琳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听从舅舅对自己的劝告之间的矛盾、埃迪与卢道夫之间互相看不顺眼的矛盾等等。埃迪自身的这一矛盾,从开始到结束,都直接呈现给了观众。观众可以从剧本中知道,他对凯瑟琳畸形的爱从凯瑟丽的家庭变故中来,而他对凯瑟琳的控制更是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再到后来,卢道夫的出现,直至他悲剧人生的结束,埃迪内心的矛盾也是毫不掩饰地交代出来。同样的,凯瑟琳对舅舅和爱情的这一矛盾,是和埃迪的矛盾相伴而生的。埃迪和卢道夫之间的矛盾,更是从卢道夫一出场就展现给了观众。剧中的各种矛盾随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跌宕起伏。

(二)冲突的悲剧性

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不同的情致,与和其相对的实体性力量相互对抗,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悲剧性。“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在《桥头眺望》中,这种冲突的悲剧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埃迪有他自己的情致,那就是他对凯瑟琳的爱。然而他的这一实体性力量显然与世俗的观念相矛盾,他在这种矛盾中是十分痛苦的。卢道夫的到来,他和凯瑟琳的爱情,更是让这种矛盾蔓延到其他人身上,变成埃迪与社会外界的矛盾,他所坚持的对凯瑟琳的控制和畸形的爱,使得他不断地想要否定卢道夫对凯瑟琳的爱,他跟凯瑟琳说卢道夫是为了美国身份跟她在一起,他试图说服凯瑟琳,也说服他自己这种情致是合乎情理的,但却在否定对方的过程中走向悲剧。

三、与实体性力量和解,与肉体灵魂道别

(一)和解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和解”,并不是指某种大团圆结局,西方的诸多戏剧作品中的关于矛盾的和解,并不一定是明确是非善恶的。黑格尔所说的和解,是一种片面性最终走向毁灭,实体性力量得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实体性力量最终要向自己回归,这种过程就是和解,而和解完成之时,也就是片面化主体向肉体和灵魂道别之时。

(二)和解的必然性

人物如果只想维护自身的实体性力量而置其他于不顾,那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就走向了片面,“如果要否定这种情致的片面性,就必须消除那个具体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下,矛盾双方的片面性必然要走向和解。黑格尔所提出的“消除具体人物”,也就是指这一片面性的主体,可以是肉体上的死亡,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灭亡,使得永恒的正义获得胜利。

结合《桥头眺望》中埃迪的结局来看,马克因为被埃迪举报被抓而刺死埃迪。埃迪在自己的实体性力量与其他人产生矛盾时,没有任何改变,他的个体性选择,使得他走向死亡成为必然。而他的死并没有换来这一力量的消亡,实体性的力量是住在人的身上的,他的死只是他这一个体与和他相对的力量之间的和解。而马克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被举报的非法移民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与埃迪的实体性力量相对的来自社会或者说是在他之外的巨大力量,因而埃迪是必然遭遇毁灭的。

四、结语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理论,纵然有其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对戏剧创作影响深远,其中的诸多理论,不仅仅是对戏剧创作的原则要求,同样也影响其他各类艺术领域。他所提出的实体性力量与主体性原则,明确了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源。而在这种实体性力量的驱使下,情节必然走向一种“冲突情境”。在这一情境下,人物的性格逐渐彰显出来,而这种冲突也让我们看到人物的“独立自足性”。从结局的和解来看,片面化的实体性力量最终会与“正义”力量和解,而这一过程,也是“正义”力量不断进步上升的过程。这一理论,不仅对戏剧创作有着巨大影响,对其他领域也有着哲学性的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实体性埃迪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区域的“实体性”及其政策含义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我是谁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