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华琳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
我国的弹拨乐器由来已久,大致时期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几千年来,音乐艺术不断发展,伴随着这种发展,弹拨乐器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什么是弹拨乐器呢?通俗而言,弹拨乐器指的就是用拨片、手指指甲触碰琴弦或者用琴竹等工具敲击琴弦的乐器,比如阮、三弦、古筝、古琴、扬琴、琵琶等等。不同的弹拨乐器因其造型不同、构造不同,其音质、音色个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演奏技巧的变化多样,对民族乐器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弹拨乐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被文人骚客和音乐大家所喜爱。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古琴、瑟、琵琶、阮、古筝、三弦等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瑟、琴等弹拨乐器;到了晋朝,又延伸出琵琶、阮等弹拨乐器;而到了隋唐时期,弹拨乐器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皇宫贵族之中,都大受欢迎,成为了典雅的主流乐器。
古琴。在历史长河之中,我国最早使用的弹拨乐器就是古琴,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伯牙绝弦想必已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伯牙弹奏的乐器,正是古琴。而在神话传说之中,是古圣伏羲创造了五弦古琴,后由文王武王各添一根,被称作“七弦琴”。从古到今,古琴无论从乐器、乐曲、乐谱、乐道方面都极具深刻的意义,承载了无数国人的修养、智慧和精神。
筝。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古筝,故而也被称为秦筝。古筝这一乐器,深受秦国人民的欢迎,并逐渐从秦国传播到其他各国,走进了大众视野之中。距今为止,古筝已有千年历史,也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
琵琶。远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古琵琶的身影。一开始的时候,琵琶是直项琵琶。后来随着外来音乐文化元素的汇入,曲项琵琶出现,为当时人们的音乐演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之中,也可寻觅琵琶的身影,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将琵琶的演奏特点描述得生动多彩。此后,又历经了千年的演化,出现了众多的演奏流派,总体分为南北两支:北派使用假指甲,演奏风格热烈奔放,明快华丽;南派则多不使用,演奏风格自然多变。
扬琴。扬琴是外来乐器,起源于中东的波斯古国,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沿海人民最先使用。扬琴金属弦的音质和带有颗粒性的音乐特征,使其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很快适应了普通大众热烈、欢乐的审美需求,在中国生根开花,成为我国独特的乐器之一。
阮。阮在汉代被称为秦琵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不仅演奏技艺高超,还对秦琵琶的品柱和音阶排列方式进行了改革,后来人们便将它称作“阮咸”,简称为“阮”。阮的音色圆润浑厚,深沉质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民族弹拨乐器中,琵琶是非常重要的成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描绘性,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琵琶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也是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自身音色特点所决定的。琵琶的音域跨度大、音量适中、音调便于转换、音色明亮且急促。在民族器乐合奏的过程中,涉及到快慢转换节奏的曲目,都可以借助琵琶进行演绎,提升合奏效果。琵琶不仅可以用来伴奏,还能够以主旋律演奏乐器身份出现。无论乐队人数多还是少,琵琶都可以加入,实现器乐合奏的有效融合,便于进行情感的传递。所以,在进行器乐合奏时,要求琵琶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素养和水平。
古筝同样也有音域跨度大的特点,其音乐优美,感染力强,在老百姓群体之中深受欢迎。这些年来,我国的古筝不断变化和发展,其类型更加多样,以此来传达人们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按照地域划分,古筝可以分为江西古筝、河南古筝、陕西古筝、山东筝、潮州筝等等。
扬琴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融合性强,无论在器乐合奏还是在乐队伴奏中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音区,扬琴的音乐明亮且清脆;在中音区,扬琴演奏更加纯净和柔和;在低音区,扬琴音乐浑厚,传递出一种朦胧感。
阮,音色柔和,温柔敦厚,韵味十足,低调却不失华丽。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阮类乐器已经发展为具有高音、中音、低音声部,层次分明的“阮族类乐器”。在乐队中,小阮音色清脆明亮,担任高音旋律声部;中阮音色柔和,淡而有味,表现细腻,担任中声部和声演奏,丰满协和;大阮声音低沉结实,担任次中音与低音声部,能够起到加强节奏和稳定旋律的作用。
弹拨乐器的音乐个性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出音干脆,音头明显。弹拨乐器一般都是利用比较硬的外物,进行发音活动。在触碰的过程之中,音头会有明显的清脆之感。弹拨乐器能够有效提升音乐节奏,丰富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第二,多弦乐器是弹拨乐器的主要群体,在演奏形式上具备多样性。因此在演奏乐曲的时候,弹拨乐器往往会以和声的形象出现,表现多音或者是双音,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保证演奏效果。第三,在借助弹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利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延长处理弹奏后的音,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一种别致的音响效果。而在听众的耳朵之中,就会产生余音绕梁之感,久久不能忘怀。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旋律,能够给听众传达美的感受,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实现音乐的感染力,发挥其艺术价值。在器乐合奏中,要将不同的乐器进行混合,产生和谐的音响,同时又不会压盖住主要音色,突出旋律的流动和进行。在合奏的过程中,弹拨乐器往往表现出从属关系。借助和声伴奏或者是音色叠加的手段,表现旋律艺术。想要借助弹拨乐器增强旋律,那么就要保证不同音区的有效融合,实现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良好配合,从而完成演奏效果。不过在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的合奏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双方的有效配合,杜绝出现低音乐器掩盖住高音乐器的情况,保证音色的完美效果呈现。
指甲和弦之间的角度。一般来说,弹拨乐器的指甲入弦,一般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正峰和侧峰。不同的入弦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势。不过在选择正峰入弦的时候,就需要发挥腕部和手臂的力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要转腕,这样指甲就可以侧峰入弦。选择侧峰入弦,就有较大的便利性,腕部和手臂的活动空间较大,可以合理发挥肢体力量,调动演奏者艺术感觉从而完成乐器演奏,呈现出绝佳的音色效果。
入弦的深度。想要提升音乐的清脆度,就要缩小弹弦的接触面积,降低出弦时间。想要浑厚的音色,就需要增加触弦时间和面积。演奏者需要结合实际的演出需求,合理安排入弦深度,调控触弦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弹拨乐器的音色,实现演出的最佳效果。
触弦的质量。不同的弹拨乐器,有着不同的演奏方式。触碰物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发音质量。因此在弹奏乐器之前,演奏者需要认真挑选触弦物的质量。一般来说,触弦物越是轻薄,最终的音色效果就越明亮。触弦物的物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音乐质量。因此,在选择触弦物时,一定要科学谨慎,不可随意选择。
在民族音乐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弹拨乐器演奏方法愈发多样。不同的方法,能够才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即便是相同的方法,换成不同的演奏者,最终的音色效果也不相同,音乐感染力也会不同。比如说,在演奏琵琶、阮等这类竖弹类乐器时,演奏者可以通过旋转腕部进行演奏;也可以单纯借助手掌实现手腕运动,进行演奏。前者演奏出来的音色更加浑厚、饱满和沉着,后者演奏出来的音色更加清脆、明亮和清晰。
在演奏弹拨乐器时,需要更为丰富的手法。演奏者手臂的用力大小、运动的幅度,都会直接影响演奏效果。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结合多种运动组合,保证不同的演奏效果。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根据音乐的需求,调动个体艺术感觉,合理调控自身的肢体语言,把控各个关节的运动幅度和运动方式,以保证最终呈现出来的音色效果符合艺术需求。而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更是要在日常训练学生的时候,注重对他们手指和腕部弹奏能力的训练,加强训练力度,让学生的手指和腕部的协调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能够轻松完成演奏任务。
在演奏弹拨乐器时,需要演奏者发挥自身的转腕力量和控制动作。因此,演奏者一定要注重力量的运用,不断训练自身的腕部力量,完成力量的有效控制。比如在演奏琵琶、阮、柳琴、三弦等这类乐器时,演奏者必须科学地进行转腕,运用弹、挑、拂等指法。在开展这一系列的动作时,演奏者需要小臂发力,保证腕部的力量,从而保证乐器演奏的音色。
不仅是转腕,在弹拨乐器演奏过程中,指力也非常重要。演奏者如果只掌握了腕力和臂力的运用技巧,而没有合理使用指力,那么最终的音色效果也无法得到完美呈现。因此,对于演奏中要运用到的各个身体部位,演奏者都要重视,提升训练力度,完成不同部位的合理控制与协调。在演奏的时候,必须结合音乐需求,协调不同部位,控制好力度,只有合理调控身体力量,才能够保证腕部和手臂的正确使用,最终保证音色效果,实现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目的。
笔者简单阐述了民族弹拨乐器的音乐个性、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历史等等。在阐述的过程中,对民族弹拨乐器有了更为详实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尤其是从事音乐专业学习的青年,一定要对民族弹拨乐器进行了解,感知其独特魅力,提升弹拨乐器的运用能力,不断深入学习弹拨乐器演奏技巧,丰富其演奏形式,做好音乐作品的演绎工作,发挥出弹拨乐器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通过音乐作品演绎,感知到弹拨乐器的美,促进弹拨乐器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