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世界冠军王睁茗的个案研究

2022-11-11 20:19刘强梁松
当代体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体教体校竞技

刘强 梁松

本文采用口述史法和文献资料法以世界冠军王睁茗成长经历为个案进行口述史访谈。经过制定提纲、初访允许、正式访问、文字整理等步骤,细致分析出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面临的具体问题,即学习和训练时间冲突的矛盾、职业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矛盾、教育和体育发展分离的矛盾。结合王睁茗的经验和做法,从体制改革、资源配置、理念转变三个方面给出可行性的方案与建议,探索“体教融合”的途径。

1 导言

1.1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

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的结合,强调在国家教育部门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结合[1]。栗燕梅等人指出:“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是在于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不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简单叠加,是从工作理念、目标、任务到平台的全方位的融合,这落实对每个环节上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切实的解决。”[2]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下,原来的训练体制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发展。专业运动员平时更多的将时间花在训练上,在文化课程上的学习很难得到保障,致使学训矛盾难以缓解,专业运动员中竞技训练与学业、职业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体教结合”时就提出了学训矛盾,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训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的组织设计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相互协作,在资源方面,进行合理的配给;在理念方面,进行相互的贯通;在路径方面,进行的借鉴。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弥补竞技体育现存的缺陷,以及加强学校社会体育之间的合作。

传统的三级训练体制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由于三级训练体制过分的注重竞技层面上的追求,忽视运动员的教育目标,加上退役运动员的增多、岗位的缺少,使得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显现。“体教融合”的提出对有效改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生存资本低下”“社会融入困难”等状况起着积极的作用。

青少年作为“体教融合”战略的目标群体,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前蔡元培就将体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如今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渐行渐远。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为缓解学训矛盾、运动员的就业等问题提供了方法与途径。以王睁茗成长经历为案例,总结王睁茗实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融合的成功经验,为“体教融合”发展探索一条途径。

1.2 “体教融合”个案研究意义

个案研究也称个案调查,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个案研究可以展现社会诸要素之间多重连续的相关关系和共变关系,发现主导性的社会机制或逻辑,并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社会全体的完整图景[3]。王睁茗小时候挂名广州省实验中学,进入专业队训练之后,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的冠军,现在广州体育学院任教。王睁茗是高水平运动员中具有代表性的,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分析“体教融合”如何促进运动员文化水平提高、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率,探索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的合作途径,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3 采访者简介

王睁茗,出生于广东广州,毕业于广东省实验中学,曾为中国羽毛球队的男子单打运动员。2007年至2009年他连续三年夺得了全青赛的男单冠军,2007年夺得了亚青赛的冠军,18岁那年夺得了2008年印度羽毛球世青赛冠军,王睁茗收获了一枚高贵的金牌。从全国青年冠军、亚青赛冠军到世青赛冠军,王睁茗可以称得上是“青年大满贯”。在比赛中突击能力强,技术和心态都是在同龄选手前列。在2016年正式宣布退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图书馆,搜索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主题,认真阅读期刊和书籍,为本文的创作建立理论基础。

2.2 口述史法

(1)访谈计划:以王睁茗为个案研究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问题以王睁茗的成长经历为节点,以访谈的方式向研究对象进行询问相关的内容,对取得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通过研究对象对自身经历的口述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

(2)访谈过程:访谈前,根据其成长历程来制定访谈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罗列,研究者跟王睁茗进行了交谈,并将罗列出的相关内容与问题给予参考,让他了解我的研究需求,得到王睁茗的许可后方才开始我的访谈。访谈中,选择王睁茗课后空闲时间进行访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访谈中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虚心请教。访谈结束后,拟稿请王睁茗阅读,对歧义部分进行修改,隐私部分进行删除,最终成文发稿。

3 王睁茗角色转变的进程

3.1 学生学业阶段

筆者:当初参加运动训练是怎样选材上的?

王睁茗:我小时候好动,家里也是运动世家,对运动比较执着。喜欢各种运动,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直到后面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启蒙教练将我选材上的。

(2)笔者:在体校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呢?

王睁茗:进体校以后仍然有上午训练下午上课的模式,当时还不是职业的,还是以学习为主,体校里面的学习没有外面的系统,训练的时间会占有比较多的比例,训练的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天的早上6点到7点半、下午的2点到6点。

(3)笔者:为什么以前要挂名广东省实验中学呢?

王睁茗:省实是广东省最好的学校,它的羽毛球队也是全国比较有名的队伍。对于羽毛球专业大家互相的需要,他也需要我,我也需要它的帮助,我要给他们学校打比赛,学校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毕竟在体校学习可能跟不上,他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有空的时候给我们补习一下。

(4)笔者:你们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固定的吗?

王睁茗:是固定的,上午上课和晚上晚自习。

(5)笔者:你们上课学习内容怎么样?

王睁茗:体校老师也是和外面一样的,我们也有分语数英,化学、政治、历史都会学,学习的进度不会很快,时间也少,更多的是花在训练上。

(6)笔者:你认为学习和训练哪个更重要?怎样处理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

王睁茗:更偏向训练,因为在体校毕竟是以运动为主

(7)笔者:在这一阶段文化课时间和运动比赛时间有冲突,你是怎么处理的?

王睁茗:我们会以比赛为主。

3.2 运动员专业阶段

(1)笔者:你觉得影响个人成长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个人能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其他。

王睁茗:我认为能成为冠军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坚持这项运动坚持这个项目。第二是在训练的时候要刻苦训练。第三是要把握机会,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成为冠军,但是只要你成为一次冠军以后,后面的机会就会不一样。第四是我们还要一个很好的运气,如果運气好,再加上你自身刻苦训练后有一定的实力,这个冠军自然而然会降落在你身上。

(2)笔者:在这一阶段你还要继续上文化课吗?如果会怎么上?

王睁茗:没有文化课的学习,我们都是打职业以后,以比赛成绩为主,多数的重心都会放在训练上,因为我们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都要训练,比较少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我们只会学习一些英文,因为我们要经常出国,外面的交流要用,通过业余时间和空闲时间去学一点,其他的就比较少。

(3)笔者:说说你参加比赛的心得体会

王睁茗:第一次打无论是赢还是输,输的话意味着你的机会只会更少了,赢的话意味着你要继续为国家争光比赛。比赛中的心理,我们自己要进行自我调整,这些东西是教练教不到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调节能力是不一样的。

3.3 教师职业阶段

(1)笔者:退役之后对于职业工作的选择你当时有什么想法?

王睁茗:我退役之后有很多的选择,第一可以当专业队的教练,第二可以进入娱乐圈走娱乐路线。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专业队的教练更多,做了这么久的运动员我想换个环境去学习,去娱乐圈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感觉不太适合我,最后我还是选择去高校里面当个老师。

(2)笔者:是什么让你选择广体当老师?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王睁茗:在体校中学习的东西和教的东西跟在大学里面教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体校里面学习到的都是比较专业的东西。在高校和社会中我要去安排一些贴合大学生、群众的训练内容,因为他们的基础是从零开始,这个跟体校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还是高校老师更适合我。不同阶段的学生训练方法和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我现在在广州体育学院担任羽毛球老师,我希望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推广羽毛球项目,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去打羽毛球,做更多的公益活动。

(3)笔者:成为广体教师之后,你对学校的教学和训练有什么想法?

王睁茗:我想把我以前学到东西,再结合理论上的东西,思考怎样能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以前只是打得很好,教理论上的东西是一个新的挑战,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理论上的东西。

4 “体教融合”发展的困惑

4.1 学习和训练时间冲突的矛盾

对于体校学生,除个别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等,其他项目运动员一般要到20岁左右才能竞技体育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段时间学生要经历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间,在训练上要经历启蒙、精通、提高和退役,在文化学习上要经历基础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4]。教练员的任职条件与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直接相关[5]。运动成绩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考核指标。运动员的读书、升学、就业、评优、评奖、待遇等直接与运动成绩挂钩[6]。为了获取优异运动成绩,体校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用于运动训练,文化课程的学习难免会落后。当说到王睁茗参加重大的比赛心理活动时,他陈述说:“输意味着之后自己的机会只会更少,赢可以继续为国家争光,对于比赛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对于竞技体育重视运动成绩是很正常的。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

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妥善处理好学训矛盾,严格控制训练时间,中专阶段运动员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5小时;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首先保障文化学习,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2.5小时[7]。”从王睁茗世界冠军前的经历中,他们在体校的训练时间主要是在早上6点到7点半、下午2点到6点,可以得出他们一天训练的时间是5.5个小时。通常一次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要经历休息、调整、恢复这几个过程,强度越大则休息的时间就会越长。如果学生在疲劳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注意力会难以集中,出现走神,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过度的训练使学生的文化成绩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就形成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简称学训矛盾)。处于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面对学训矛盾时候,运动员往往无法自己决定。教练员的金牌目标致使学生只要有比赛就会请假,因此耽误文化课程的学习,而比赛耽误的课程无法进行跟进与弥补,长期下来势必对运动员文课程进度造成影响。

4.2 职业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关注运动员的成长以及退役后的职业选择。同时运动员在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会更加理性的思考自己的运动生涯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就业前景不好将导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不足,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训练。

当前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无论他们是否有机会为国家效力,最终都面临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却因文化素养较低,综合能力不强,面临择业困难等问题[8]。运动员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运动训练、上课和休息占据生活的全部,导致运动员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文化素养不高,使其退役后难以融入社会。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导致的一些伤病,是运动员退役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使得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更加的困难。

少数退役运动员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出现媒体报道的“邹春兰事件”和“艾金梅卖金牌事件”。有学者提出为运动员设立第二职业技能或者将体育作为第二职业技能,使其可以跟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学习,确实是一种好的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传统的“三级训练网”过去为中国竞技体育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体教融合”的提出就是为解决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低,择业困难等问题提供方法和路径。

4.3 教育和体育发展分离的矛盾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7]。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动摇,深深根植于父母的观念之中,精粮、细粮、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贯穿学生的一日三餐,造成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健康问题[9]。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忙于文化课程的学习致使“小眼睛”“小胖墩”比例的增加,进行体质测试时学生在单杠上悬挂半天硬是一个引体向上也拉不起来。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出現意外事故时,学校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致使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不够重视。

在课外活动期间和空闲时间我们甚至很少看到操场上人声鼎沸的现象,家长看见别的人家的小孩上了各种补习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掉队,学生还在小学阶段就被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到周末就是家长忙着接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体育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王睁茗的述说中指出进行重大的比赛,心理上的准备更多的是依靠自己,教练员不可能知道每个人的心理如何调节。有数据统计,13至15岁的抑郁人群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10]。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体会在比赛中的紧张、沮丧等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的能力。这些是文化课程的学习所不能学到的。有不少人说学生体质差将体育纳入高考来重视体育。高考指挥棒具有一个非常强的杠杆效应,比较容易贯彻并实施下去[11]。但是这一方面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业压力加重,另一方面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众多,如何采取公平的手段,以及如何安排组织好学生体育考试,仍然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5 “体教融合”的实施与路径

5.1 学业和训练体制的有效改革

姚明曾说过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林书豪的横空出世,使我们更加应该反思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为什么他既可以考上美国哈佛大学,又可以在NBA的赛场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在日本没有职业的羽毛球运动员,学校是日常训练的基地。高中毕业后可以进入俱乐部公司走职业路线,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这跟我国传统的三级训练体制本质上是不同的,摆在运动员面前的问题是学训矛盾,他们不能跟一般的受教育者一样接受到全日制的文化教育。

“体教融合”的提出为解决运动员中的学训矛盾提供了途径,“体”则可以被认为是竞技体育,而“教”则和学校有关。“体教融合”是实现体育回归教育。竞技运动学校不再重视体育,学校不再只是重视学习,而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学训矛盾的解决不仅仅只是解决运动员时间上的不平衡、学生的自律性差等问题,归根到底终究还是体育与教育之间的矛盾、运动成绩与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之间的矛盾。

将运动训练体制纳入教育行列,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运动员培训体系,打破运动员现有的重竞技、轻文化的教育体制,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运动员培养回归大教育环境既是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运动员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从“金牌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12]。

王睁茗小时候挂名广东省实验中学(简称省实),省实为其进行课外的辅导,利用省实的教学资源来弥补文化学习上的不足,同时王睁茗为省实打比赛,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各自发挥自身的长处。运动员学训矛盾的产生不全是因为训练时间上的冲突,体校学习氛围差、学生自律性不足等也都会导致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因此青年运动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自控能力,端正学习态度。运动员也可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后,学校的学习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并促使他学习。

适当的延长运动员的学制和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应该探究出一种适合运动员学习的模式来缓解现阶段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对于由于运动竞赛学生文化课程进度被耽误的现象,可以从制度上规定运动竞赛必须安排在节假日中举行,或者学生的文化成绩达到多少分才能允许参加比赛。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水平。

5.2 体育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考虑最多的是留在原来的学校做教练。王睁茗在退役后的职业选择更多的也是考虑在教练方面,而去娱乐圈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王睁茗进入高校后可以将自身丰富的大赛经验以及先进的训练方式,转化为体育教育的内容运用到广州体育学院学生的学习中去。广州体育学院是建制的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可以推动体育学学科建设和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结合体,在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启动“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回归校园工程”可以极大的缓解体育教师、教练员及其水平不高的问题[14]。有利于学校体育中的教学体系,训练体系以及竞赛体系的完善。《意见》中提出的在普通学校设立专职教练员岗位等改革举措,这也必将提升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15]。体育院校人才的就业渠道更多的是成为学校中小学教师、俱乐部教练员,而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提高,对于基层中小学教育也是一个提高。

退役运动员有优秀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比赛和训练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理论上的缺陷。教育学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还需要理论作为支撑。鼓励退役运动员成为教师后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理论基础,更好的同自身经历过的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服务。

“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竞技体育乃至体育的教育回归,让青少年体育的训练竞赛大部分回归校园[14]。体校中高效的训练模式,可以选择合适的部分运用到中小学的训练中。学校可以为体校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料和良好学习环境,用来弥补由于训练或者竞赛耽误的文化课程。这是二者之间方式的融合。运动健将在训练场上的艰苦训练和比赛场上取得的成绩赋予教育意义,用来鼓励学校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文弱之气。这是二者之间文化的融合。鼓励体校教练或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中担任体育教师。国家队以及省队的选拔,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体校,竞技运动学校,学校中的高水平运动员也可参与国家队和省队的选拔。这是二者之间人才的融合。

《意见》的提出突出了体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配置好复合型的教练团队,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学校为体校提供场地设施,体校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练团队,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的调控。让体校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是成为青少年体育的训练中心。中小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就是“体教融合”优势的体现,学生在下午4点钟左右下课,家长要5点多下班,中间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时间,对于还没下班的家长来说接送小孩就是一件麻烦事。在这一时间段选择一个体育运动作为第二课堂,学生既能学到东西,又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缓解一天上课的学习压力。家长可以下班后直接来接学生。上课的教练员可以选择体校中的教练员来从事教学,直接加强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这就是“体教融合”中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好体现。建立优秀教师进体校、优秀教练员从体校走出来等细则,从事中小学课外体育教学。

5.3 “育体育人”向“以体育人”的转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教融合”对加强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不仅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规则的束缚下去赢,更难能可贵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体面的、有尊严的输。运动中经历的失败、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离开了健康的身体,其他素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健全的心理,其他素质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但是学校害怕体育活动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将体育课的时间放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上,使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真正是要让学校重视体育,学生喜欢体育,家长看重体育。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特长的发展需要。让学生掌握一项特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可以在空闲时间从事这项运动,从运动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动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引进优秀的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的培训机构进入学校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工作。

“体教融合”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体育真正为提高学生体质服务。不可否认举国体制产生了许多竞技体育的人才,但是也应该直面其弊端。运动员的高淘汰率和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许多家长不愿意让有天赋的青少年从事竞技体育[6]。鼓励各类体校通过与普通学校合作等方式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师资互通的方式促进各类型青少年训练组织的融合[16]。遵循“以体育人”的思路,体育回归于教育。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充分落实《意见》中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将运动训练贯穿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转变学校体育的发展理念,使学校体育应当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学校高水平训练队中出现的优秀运动员可以参加选拔进入省队、国家队,学校体育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的一部分,为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6 结束语

“体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了,经历了从分离、“体教结合”到现在的“体教融合”。通过“体教融合”使每个青少年在保障文化课程的学习下,又可以享受着体育活动的乐趣。我国现阶段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王睁茗的成长经历中,总結出我们要从训练体制进行改革,妥善处理体校中的学训矛盾。鼓励体育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使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1-01-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2]栗燕梅,裴立新,周结友,等.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来自六省区市评估调研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3]渠敬东.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9,

39(01):1.

[4]刘波,郭振,王松,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6):12-19.

[5]人事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印发《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和《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若干问题的说明》的通知:人职发[1994]17号[S].1994:1.

[6]钟秉枢.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5-12.

[7]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12–06)[2019-12-11].

http://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gfxwj/qsnty/2018/

1115/193581.html.

[8]李波,丁洪江,朱琳琳.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再考量[J].体育学研究,2020,34(05):31-40.

[9]程铭,田福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21-23.

[10]王蔚.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持续下滑 怕出汗怕对抗还上啥“体育课”?[N].新民晚报,2019-05-22(1)

[11]姚明.我看“体教融合”[N].人民政协报,2020-11-04(009).

[12]许寒雷.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2):289-290.

[13]钟秉枢,李春治.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院校的担当与使命[J].体育学研究,2019,2(02):1-5.

[14]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05):7-12.

[15]柳鸣毅,孙术旗,胡雅静,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0,34(05):21-30.

[16]许弘.体教融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使命[J/O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03):287-292[2021-05-23].

https://doi.org/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3.006.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教体校竞技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竞技精神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