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准”视域下常州市高职院校课余训练与竞赛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2-11-11 03:24:11郝晓亮刘会平
当代体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体质

郝晓亮 刘会平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三精准”视域下,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精准测试、精準分析、精准干预,精准把握学生体质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因素,通过对常州市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理念、训练方案以及竞赛组织方法、竞赛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合情合理、更加前沿、科学化的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旨在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情况不升反降,学生肥胖率、视力下降问题越发严重。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文件,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素质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身体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课余体育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任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学生体质健康的优秀率、合格率,运动成绩的高低,都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因此,在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竞技能力的水平、增强学生训练的质量、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提下,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和前沿的思想去革新课余训练和竞赛策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新的方面和视角。

1 现阶段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经调查,常州市几所高职院校都有运动队和代表队,项目类型依据本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项目上,其中篮球、排球、羽毛球三种运动队基本上在每个学校都存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学校对于体育教育逐渐重视,教学理念逐渐多样化、具体化,现如今的教学方式相比较以前来说已经逐渐取得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课余体育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足。

1.1 项目缺乏创新

在训练过程方面,依旧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一成不变,没有新颖性。学生在训练的期间,犹如机器人一般,训练、休息、训练、休息,没有一些特别的新颖的训练内容,导致学生从刚开始的充满兴趣到后面变成了一项任务,为训练而训练,而且训练内容重复,运动参与性不足,学生的动机、积极性降低,体育兴趣下降。

1.2 训练理念过于陈旧

现如今的课余体育训练还是以比赛成绩作为最终标准,忽略了课余体育训练本身的多样化性质,忽视了学生对于运动的积极性,同样也忽略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将课余体育训练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挫伤了学生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1.3 训练时间不够、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上课模式是2+1的形式,即两年校内上课和1年校外实训,基于这种形式,本来三年的课程全都堆积到前两年的时间,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排的满满当当,还有早晚自习,因此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不能达到足够的训练量,满足不了学生基本的训练。学校课余训练的时间基本是在7-8节课这个时间段,由于不同学科上课时间的不同,导致每次训练的人数不定,因此造成训练时间不合理。

1.4 教师时间、精力不够

目前,每位体育老师的上课数量基本上有一周12次课左右,上课次数较多,再加上繁重的科研任务,都在影响着体育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主要以教学、比赛成绩和科研为基础,用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投入不够,再加上在某些运动项目上缺乏专业的训教练和专业训练体系,也间接影响了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现阶段运动竞赛现状

体育竞赛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是在统一规则的要求下,由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开展的在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等方面博弈,以争取优胜为主要目的。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模式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主要是校级运动会、各个二级学院自行组织的一些娱乐性竞赛,校外主要以省运会、区域联赛为主。

2.1 赛事举办频率很低,赛事类型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加上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那么校级体育竞赛成为学生施展才艺和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高职院校体育竞赛主要以一年一次的校运动会为主,校园阳光系列赛为辅,单项联赛更是少之又少,主要以几个传统项目为主;校外主要以3年一次的省运会和区域联赛为主。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余的赛事可以参加,赛事举办的频率和次数偏低,赛事类型单一,这样就导致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差,训练效果不佳,对于自己训练的效果无法进行判断,只能局限在特定的人群。

2.2 赛事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合理

基于传统管理模式,学校对于赛事管理制度不细致、不科学,整个流程没有系统化,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运动成绩、运动名次。校运动会上“冒名顶替”现象时有发生,在某些项目上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些现象没有制定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和监督手段,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

3 “三精准”视域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

3.1 精准测试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体质测试,传统的测试过程当中,主要是以学校内部体育老师测量体质数据,存在测量数据不准确、多次测量以及虚报成绩等情况,而且在测量指标方面过少,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体质情况。

精准的测试项目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运动负荷等方面,并且做到有针对性,这样测试的数据才会有价值。体质测试是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务必态度认真,数据真实。除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外,可以加入创新的一些项目:握力、反应力、平衡能力、原地纵跳、人体成分五个项目,形成“传统的体能类指标体系+健康性体适能类指标体系”的全新测试指标体系,通过增加科学的健康类指标,保证体质测量的全面性,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全方位掌握和了解。

3.2 精准分析

传统的体质数据分析,只是根据相应的指标标准进行计算,60分为水平线。及格线以上的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喜欢的俱乐部,可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体质数据不合格的通过则要进入相应的体能训练班,进行身体某些方面的加强训练。这样的分析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体质数据分析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具体分析;(2)不能因材施教,每位学生各个指标都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针对性的进行训练;(3)学生体质情况缺乏“各攸关方”的指导性和激励性。

通过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上传,采用科学的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精准分析,依托高科技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起“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可以共享的体质测试数据平台,最主要是让学生和老师及时了解体质数据。针对体测数据优秀和良好的学生做好数据统计,对于“边缘人群”“可能发展人群”做好雷达图分析。

3.3 精准干预

学校通过设计专业化的、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内容,建立因材施教的训练平台,设计不同种类的俱乐部,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放弃任何一个小群体。通过精准分析的数据,筛选出数据不及格的学生,包括跨过数据线但某些测试项目严重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形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而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设计专业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训练,提高训练水平,针对学生某些方面的弱点,进行集中训练。

4 “三精准”视域下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创新

4.1 课余体育训练模式的创新

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人体的身体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在体育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1.1 课余体育训练内容

本着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对接,采取“一生一跑一跳一技能”的思想,要求每位学生都至少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乐跑、跳绳发展学生基础素质,并在全校铺开,形成特色体育氛围。除了基本的三大球大小球之外,加设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

根据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多样化,有氧耐力项目和无氧耐力项目相结合,基础训练项目和专项训练项目相结合,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發展素质,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4.1.2 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传统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等方法,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这些运动训练方法有效的结合,训练效果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程度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我国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主要以体能、技能、心理、战术和技能五个维度为主,同样,高职院校也可以从这五个维度进行训练。通过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训练周期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周期、专项训练周期、训练提高周期以及竞技保持周期四个方面,通过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全面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点与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基础性等特点紧密结合,不同的周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4.1.3 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等教学形式相继提出,依托科研项目,加上学校体育大平台,使得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针对各个项目比赛的要求,结合竞赛任务,将竞赛任务转化为学习目标,进而将目标细化,设置多种教学、竞赛情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4.2 竞赛模式的创新

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必须在规定的规章制度之内进行。首先对向右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整合,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相对应的奖励惩罚机制、岗位职责等一系列体系;其次针对校园竞赛出现的不良之风建立审查监督体系,对于违反体育精神、违反公平、公正、公开内容的事情,建立审查监督体系,从严从重处理,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校园竞赛模式除了运动会之外,还应创新各种形式多样的项目,主要以低门槛为主,趣味运动会、体育游戏、集体游戏,比如大型的跳绳比赛,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走出宿舍,参与到运动中来。

5 结论与建议

(1)常州市高职院校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存在项目缺乏创新、训练理念过于陈旧、学生训练时间不够、教师精力不够等问题;在竞赛方面存在竞赛类型单一、规章制度不合理、不完善等问题。

(2)针对这些问题,在“三精准”视域下,通过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对竞赛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体育项目的创新程度,体现校园风采和校园魅力,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质健康提升,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且通过对学生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文佳.常州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竞赛特点及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徐家林.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系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12(06):105-109.

[3]徐家林.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现状与体系构建[C]//.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出版者不详],2011:120-121.

[4]刘华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发展研究——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4):60-62+67.

[5]曾正家,张德利.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9):64-67.

[6]李严,汪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C]//.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849-853.

[7]张君,陶广涛.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04):25-26+2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D/2020/03/74);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训练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丰富的课余生活
小主人报(2022年11期)2022-08-23 05:27:44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