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后反思 提升专业素养

2022-11-11 10:23王勤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后反思专业素养初中数学

王勤超

[摘 要]课后反思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每堂课结束后,教师都要认真反思每个环节,总结课堂上的得与失,并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检验反思和改进的效果,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不断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1-0055-03

苏格拉底有句经典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前教案的设计,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到问题的设计,从活动的组织到练习的安排都精心准备。课堂上按照教案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会做题。但有时事与愿违,课堂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于是有的教师便怨声载道,甚至责备学生不够认真。教师与其责备学生,不如先自己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有没有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精心设计的活动真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是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认真反思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师应进行的深刻反思展开探究。

【反思一】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不能违背教材的意图

备课的首要环节是处理教材,教师在处理教材前,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楚章节内容的设计意图,既要考虑教材中直观呈现出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要理解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科的育人价值等。教师还要研究本节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认真筛选教学内容,为精心备课做好充分准备。除了教材中比较固定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校本课程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列举更丰富的生活案例,挖掘更多适宜本班学生探索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堂的节奏做及时的教学反思,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教材内容和校本课程资源的筛选,并对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精确合理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努力做到灵活处理教材但不违背教材内容。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前,教师要在深入探究新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问题转换为相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问题;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判断相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有关情况;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体验数学中的“无限逼近”思想,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为了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导入环节便直观呈现了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让学生直接找出y=x2-2x-3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然后用数学语言叙述:当x=3时,y=0,即x2-2x-3=0,也就是说x=3是x2-2x-3=0的一个解。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处理缺乏学生深入探索的过程,且仅仅研究了图像与x轴相交的特殊位置,没有研究y=1,2,3等时的情况,也没有结合图形研究问题。学生难以真正找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他们认识不够清晰,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进行很好的渗透,对于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辩证关系、用图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难点也没有真正有效地突破。

教师通过反思对教材的处理,能更深入教材之中,理解教材编写者设计每个环节的意图,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推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为了让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可以穿插相关的问题,对备课细节进行前瞻性调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反思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替代包办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是新课改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因此,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且绝不能出现教师替代包办学生的探究,否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获取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发展综合能力。

例如,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先复习了一次函数图像的基本画法,即列表、描点、连线,接着通过表格列出每个象限的六个点,按照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整个画图过程教师仅仅用了3分钟,然后分析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问题。画图之前,对于点坐标的特点与图像分布象限的关系、图像的形状、图像可能分布的象限等,学生都没有进行探索。而画完图后,对关于图像特点的“平滑的曲线”“无限延伸”“与横纵轴无限逼近但没有交点”这些内容教师仅一句话带过,而对于如何将非常有限的离散的点连成平滑的曲线,教师只字未提。隨后,教师便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出“练一练”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学生在作图时错漏百出,有的学生画的图像是“折线”,有的学生画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交点等,还有学生画出的图像没有向两边延伸,仅仅是一条短短的线段。

上述教学中,教师自己分析了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但作图时没有突出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显然,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图像的形成缺乏系统性认识,学生缺乏体验,感受不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反比例函数图像是双曲线。因为教师自己包办了作图,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再模仿教师作图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应由教师引导、由学生参与,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操作又要思考;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合作者,并适时进行引导与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这样,突出学生立体地位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提高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反思三】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不能流于形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以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探索的主题,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的平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性质”时,教师先创设探索情境,以照镜子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镜子中的像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让学生通过画点、折纸、扎孔等一系列活动合作探索点、线段、三角形成轴对称图形的条件,从而总结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活动中的操作与实践比较容易,但要让学生发现蕴含其中的基本结论并将其概括出来,非常困难。特别是讨论交流时,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以致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结论。通过反思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发现其缺乏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引导,以致学生要把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比较困难。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探究主题,并将探究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要让每名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每名学生的责任,并让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展开讨论、交流与实践。

【反思四】设计的开放性课堂教学问题要有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新课改倡导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数学学习资源,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能盲目脱离学生的实际,设计漫无边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更谈不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此为基本探索条件,让学生分别讨论“一对边或角相等时”“两对边或角相等时”“三对边或者角相等时”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开展探索活动。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在△ABC和△DEF中,若满足AB=DE,你认为再添加哪些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就会全等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利用刚刚探索出的结论来回答。深入探索这两个三角形,其对应边没有确定,无法判定是否全等,课堂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应认真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是否在学生解答能力范围内?学生能否自主分析解决问题?问题开放性是否过强?学生真的能得到发展吗?

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把握开放的“度”非常重要。若开放的“度”把握不准,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容易让学生混乱甚至无所适从。教师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别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判断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在充分验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更具有探究价值和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适度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并形成结论,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反思五】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起教学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存在一定障碍。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这一方式来辅助教学活动,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能没有“度”,更不能随心所欲。

例如,笔者前不久曾观摩了一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她教学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课始,她引入生活中大量的实物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建立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导入环节用了十分钟,在学生欣赏图片时,她没有将基本几何体渗透在情境中,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失去了导入的真正价值,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当她再次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时,学生还沉浸在之前的图形世界中。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些教师除了写课题名,便没有再写其他的板书内容,从而使得数学课变成视频播放课。一堂课结束后,一些学生的脑海中也许还是一片空白。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与弊,使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活动,且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当然,作为教学活动的后续工作,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作业的布置,教学语言的組织、课堂教态、板书等都值得关注。教师要重视课堂设计,更要关注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及时做好记录,以形成教学经验,有效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施高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黎会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0(3):35-36.

[2]  孔令伟.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9.

猜你喜欢
课后反思专业素养初中数学
立足新课改,教好高中数学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