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琳
双循环格局下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贺 琳
(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调整并完善“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的重大举措,也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章基于供应链与“双循环”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分析双循环格局下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安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从双循环格局下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可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低、供应链协同合作意识不强、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等问题,是制造业企业适应双循环格局、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阻碍。通过选取最佳的供应链管理模型、重视价值链的管理、重视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及强化人才队伍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等路径,可助力优化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从而提升企业在双循环格局下的竞争力。
双循环格局;安徽制造业;供应链;企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的提出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及路径做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更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及促进世界经济疫情后的复苏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
“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在于“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系统循环,二者不可分割,其中供应链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构建“双循环”这一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3]。同时,构建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更高水平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而供应链作为一个紧密的市场竞争体系,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最后由销售网络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4],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安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近年来安徽制造业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方式驱动安徽制造业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梯队,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战略性转变[5]。双循环战略下,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定制化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内的供应资源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是安徽省企业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有效助力“内循环”的畅通。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安徽省企业有了直接了解海外消费者需求的渠道,通过供应链整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中国品牌占领海外市场,这也是助力经济增长的一个方向,同时有利于构建“外循环”,最终实现“双循环”新格局。
因此,亟须明确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力有哪些影响,以及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如何通过优化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来提升企业在双循环格局下的竞争力,促进安徽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英国物流与供应链学者Martin Christopher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6]可见,缺乏高水平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供应链关系的形成,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下的优化选择。企业一般可同时存在于数条供应链体系中,而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渠道将最终的产品送到终端客户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终端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7]。同时,企业可处于供应链的任一环节,以高效高质量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供应链企业成员间围绕核心,积极协同,形成战略联盟,以便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还通过对信息和物流进行重组,制定企业短期及长期的发展策略,进而实现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各个业务单元的整合,使得处在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功能,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总体来说,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获取成本优势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最强有力的战略手段。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对产业链进行高效整合,消除一系列重复的成本支出,从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等环节有效地减少成本消耗,降低总成本。供应商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稳定可靠且高效的供应商队伍,为供应内部企业生产提供稳定及时的物资保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供应链将相互关联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大大降低企业间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明确企业客户的需求是供应链设计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生产计划、采购、销售、服务等活动的前提。双循环格局下,企业国内外客户需求差异大、变化快。因此,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设计前,应当积极参与到终端客户对产品、服务及市场的需求调研,通过与终端客户进行直接交流沟通,获取第一手真实有效的信息,准确理解客户的基本需求及个性化需求,以便制定企业战略方向,以快速而准确地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但企业在对终端客户进行消费需求信息的获取时,很难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企业以往根据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情况来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往往是不够准确的[8]。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缩短产品及服务的流通环节,提升流通效率,促进市场消费信息沿着供应链反方向流通到企业中,帮助企业提高应对灵活性,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相关环节更快地做出改变。
供应链说到底是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市场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及需求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实现企业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促进供应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供应链企业成员间协同发展、相互合作是整个供应链健康高效发展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供应链中企业成员具备协同共赢的发展理念,在关注自身供需状况的同时,也要将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列入考虑范围,通过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高效沟通来及时解决问题。供应链是一个有机的企业系统,系统内部参与成员,即企业成员间稳定和紧密合作能够最大化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功能。同时,供应链中包括有物流、信息流、知识流以及资金链的流动,合理地规划构建高水平的物流、资金及信息流通系统,并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作,可有效助力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发展。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间协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稳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打破企业间的“围墙”,将对企业间长期紧密合作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增强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
在双循环格局背景下,企业需要及时应对国内国际市场消费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及变化速度快等特征,这就要求企业灵活应对这些需求的变化,及时对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供应链的整合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信息带动需求、需求带动生产、生产启动供应这一链式系统,对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资源和业务进行及时协调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有效缩短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各环节的流通距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产品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生产厂商可依据及时反馈的消费者需求信息对产品的生产进行灵活调整或改进。企业的灵活性又将有效促进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新品种的开发,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较大影响。
安徽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省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有效管理上游供应商,确保及时的供应和零配件质量稳定性。部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管理系统,以便及时统计和分析各分散的销售网点的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我国“双循环”格局的提出对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对于安徽省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并不陌生,但在具体运营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安徽省制造业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环节,而对完整供应链的其他环节部分,即“制造商—分销商—终端客户”,关注相对较少,省内制造业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基于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型,预测往往不准确,导致供应链柔性较低。同时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制造业企业仍受“重下游,轻上游”的传统观念影响。目前,安徽省内制造业企业较多地关注下游客户,与其所处的供应链的下游合作伙伴保持较紧密的关系,而对供应链的上游合作伙伴重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上游采购成本增加、库存成本增加以及供货不及时等问题。
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是安徽赋能制造业升级增效的核心路径。2021年以来,安徽陆续出台一系列新规,对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等做出部署。疫情下,工业互联网能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远程设备管理等方面发挥优势,也让制造业企业认识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性。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统计,安徽省目前已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30个。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新建5G基站7285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2个,新增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5G应用场景增至285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4100台。但是,安徽智能制造共性技术供给缺失问题突出,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取需要的合适匹配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供应链智能化转型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年鉴,安徽2018年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仅有43.40亿元,而上海151.63亿元,江苏2819.78亿元、浙江261.81亿元。中小型技术供应商难以提供匹配度高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块,改造效果差。而一些大型的技术供应商更多提供成套的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方案,改造费用过高。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机器人、激光扫描器、RFID、MES、WMS等智能化设备与软件在企业供应链运作中的应用率也不高[9]。
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布局建设2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重点领域,其中,北京市、广东省各3个,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各2个,陕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各1个,辽宁与黑龙江、内蒙古与江西省各共建1个。目前,安徽省拥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研发人员7094人,行业领军人才254人,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6项、行业标准1348项,拥有发明专利586个。但目前安徽省制造业创新重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单个领域的技术创新,而制造业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及共性难题方面的创新力度不足,尚未实现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表1 2020年安徽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指标与全国及沿海地区省份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20年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在创新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研发人员等方面均低于沿海地区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省制造业企业现有的供应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制造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20年中部省份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R&D人员全时当量分别为14.04人年、2.74人年、12.45人年、8.5人年、10.69人年和11.57人年,其中安徽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4 人年)的58.2%,远远低于江苏(50.84 人年)、山东(19.82 人年)、广东(64.25人年)、浙江(45.18 人年)等沿海省份[10]。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人员的职能分工中强调供应链节点上工作,做计划、生产、采购、物流及销售,负责具体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忽略了对供应链上下游的衔接与兼顾,协同能力欠缺,无法应对市场和企业对供应链运营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保障工业在双循环格局背景下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安徽省制造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充分抓住双循环格局下的新机遇,制定系统性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安徽制造业市场以及资源,实现经济、产业以及市场的协同发展,构建可提升安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格局。安徽可通过以下策略优化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效率/功能型和创新/反应型是目前供应链管理中常用的两大模式,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分别强调高成本效应与节省供应链运转时间。效率/功能型管理模式重视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创新/反应性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针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两个供应链管理模式间的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供应链管理模式对比
通过表2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效率/功能型和创新/反应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分别具有节约成本以及灵活敏捷的特点。效率/功能型供应链管理模型更适用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更加重视制造效率,将生产成本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创新/反应型模型具有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的特点[13],更适用于双循环格局下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安徽制造业企业若想提升竞争力,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选取最佳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安徽制造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时,应重视价值链的重组,将供应链管理中增值较少的价值链消除,提升价值链增值较大的部分。安徽制造业企业应尽量具有掌控价值链的能力,通过价值链增值,实现安徽供应链的良好管理,为安徽制造业企业带来最大价值。同时安徽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化、包装等方式提升产品价值[14]。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增值,可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为顾客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同时,安徽省应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全链条管理数字化,支持省内核心企业加强全链条数据管理,努力实现供应链管理透明化,支持省内重点制造企业打造供应链数字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监测分析、大数据管理、质量追溯、标准管理等公共服务。2021年,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安徽首家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羚羊”已覆盖全省16个地市,服务企业超过5.5万余家,汇聚优质工业应用5000余款。该平台的有效利用将有助于“智造”升级,打造安徽“智造”,提升安徽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
创新是促进国家以及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安徽制造业应将企业技术创新纳入供应链管理,通过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安徽省应以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抓手,整合创新资源,聚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格局下,通过高新科技生产的产品更容易供应至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安徽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更容易适应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发展需求。
安徽制造业近年来的技术创新费用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费用
通过图1可以看出,安徽制造业近年来投入技术创新的费用逐年增加,说明安徽制造业已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安徽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供应链的良性循环[15],是提升安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对于制造业高新产品的需求量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国内外制造业市场需求
从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制造业市场的需求明显高于国外制造业市场的需求,国内制造业市场需求与国外制造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提升安徽制造业高新技术开发水平,是促进产品销售与出口,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双循环格局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安徽制造业供应链的良好管理,提升安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双循环格局下,安徽制造业通过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发展格局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安徽制造业应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品生产与制造的技术创新,推动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发展。
同时企业应聚焦制造业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及共性难题,以提升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化布局建设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并积极探索省市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模式。
制造业供应链的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建立健全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向优秀供应链人才方面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供应链人才应给予表彰,培养致力于科研创新的高素质团队;其次,要引导企业通过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对高技术人才、供应链管理人才大力奖励,避免人才流失。此外,还要推出高薪、购房优惠、政府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面向全球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制造业供应链升级以适应双循环格局的发展,通过制造业供应链国际国内人才的畅通交流,促进双循环的不断发展。
[1]陈冠仲.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我国商贸流通体系优化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1(06):65-69.
[2]张建军,孙大尉,赵启兰.基于供应链视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1(15):26-30.
[3]刘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想与企业应对之道[J].企业经济,2020(12):5-13,2.
[4]张欣,崔日明.西部地区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128-135.
[5]刘洪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7):143- 151.
[6]谢永清, 李香菊.“双循环”格局下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155-161.
[7]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 (01):41-50.
[8]杨飞虎,张玉雯,龚子浩.双循环格局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21(06):89-95.
[9]黎新伍,黎宁.双循环战略下贸易便利化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及空间效应[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58-70.
[10]齐严.全渠道零售背景下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39-54.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18
F742
A
2096-9333(2022)05-0120-06
2022-06-02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双碳目标下安徽省制造业供应链低碳转型路径研究”(gxyq2022189);阜阳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碳目标下阜阳农产品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FSK2022026)。
贺琳(1989- ),女,江苏徐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