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布与影响

2022-11-11 10:32朱正业
关键词:成灾淮河流域水灾

朱正业

□淮河文化论坛 主持人:吴海涛教授

1949-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布与影响

朱正业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农业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支柱产业。流域农业受洪涝、干旱、风雹、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流域农业灾害发生频次高,范围广,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农业灾害的发生程度也有所不同。淮河流域每年都会发生各种灾害,尤其是水灾和旱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十分严重。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突出,导致农作物受损,产量减少。

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南北差异,气候复杂多变,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雨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历史上黄河的长期夺淮,改变了淮域的地形地貌,破坏了淮域的干支流水系,降低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这些因素不仅使得淮河流域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还造成水旱灾害交错现象时常出现,如春旱夏涝或秋涝冬旱,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已有的水利工程抗灾能力不强,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淮河流域各种自然灾害仍不断发生,大规模的灾害也时有出现。洪涝、干旱、风雹、低温冻害等是对农作物生产发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拟对1949年至2009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布与影响作一系统考察。

一、灾害分布

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分为水灾、旱灾、风灾、雹灾、冻害等(1)。水灾一般指洪涝灾害,因河流漫溢或堤防溃决造成的灾害为洪灾,因降雨过多而长久不能排除的积水灾害为涝灾。旱灾指因长期雨水不足而造成的灾害,根据受旱程度,可分为轻旱和重旱;根据季节分类,有春旱、夏旱、秋旱、冬旱或连旱。风灾是指当风力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灾害,如龙卷风、台风等;或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造成的灾害,如干热风。雹灾是指因冰雹所致的灾害,冰雹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暴雨。冻害是指由于气温的突然下降或低温持续多日而致灾,并伴有雨雪、霜冻等现象。其中水灾和旱灾是危害农业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

据《安徽省志·气象志》记载,1950年至1985年36年间,安徽省发生的气象灾害有36年次,在安徽淮河流域都有发生。而据《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记载,1949年至1992年44年间,江苏省发生的气象灾害有35年次,在江苏淮河流域有34年次。笔者根据资料上的地理区位和灾害种类,辑录出淮域安徽、淮域江苏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兹列表如下:

表1 1949-1992年淮域安徽、淮域江苏农业气象灾害统计表

表1 1949-1992年淮域安徽、淮域江苏农业气象灾害统计表(续)

注:▲表示气象灾害。淮域安徽统计时间为1950-1985年,淮域江苏统计时间为1949-1992年

资料来源: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气象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119页;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36页

由上表可知,在淮域安徽,灾害发生36年间,分布如下:水灾最多,共有16年次,雹灾其次,共有15年次,冻害共有11年次,旱灾共有11年次,风灾共有9年次。发生一种灾害的年份最多,有16年,分别是1950、1951、1954、1960、1962、1963、1965、1967、1972、1974、1976、1977、1978、1979、1981、1983年;发生两种灾害的年份有14年,分别是1952、1955、1956、1957、1958、1959、1961、1966、1968、1970、1971、1973、1975、1980年;发生三种灾害的年份有6年,分别是1953、1964、1969、1982、1984、1985年。

在淮域江苏,灾害发生34年间,分布如下:水灾最多,共有22年次,风灾共有13年次,旱灾共有11年次,雹灾共有5年次,冻害共有3年次。发生一种灾害的年份有16年,分别是1949、1950、1954、1955、1959、1967、1970、1974、1976、1978、1980、1985、1988、1990、1991、1992年;发生两种灾害的年份也有16年,分别是1953、1956、1958、1962、1965、1969、1971、1972、1973、1975、1979、1982、1983、1984、1986、1989年;发生三种灾害的年份有2年,分别是1960、1981年。

此外,据《河南省志·气象志、地震志》有关重大灾害统计,1949年至1985年,在淮域河南,灾害发生29年间,分布如下:雹灾发生最多,有18年次,分别是1951、1953、1954、1956、1957、1959、1962、1963、1967、1969、1970、1971、1972、1974、1979、1980、1984、1985年;风灾次之,为15年次,分别是1957、1961、1963、1965、1966、1967、1969、1970、1974、1977、1979、1980、1982、1984、1985年;水灾再次之,为12年次,分别是:1951、1954、1956、1963、1964、1968、1971、1975、1978、1982、1984、1985年;旱灾6年次,分别是1959、1965、1966、1972、1982、1985年;冻害4年次,分别是1953、1958、1960、1963年[1]91-130。

风灾、雹灾与冻害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干热风,在淮域安徽,每年平均出现14次,最多达20多次。出现天数以砀山、涡阳为最多,干热风持续天数,北部多于南部,以涡阳县、砀山县、阜阳市区、亳州市区为最多,约5至7年一遇,淮河以北其它地区约10年一遇[2]12。在淮域江苏,多出现在5至6月,以5月下旬最多,西部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北部次之,其它地区影响较小。丰县是干热风最多的地区,1959年至1979年平均每年1次,平均天数6.5天,重干热风日数平均4.4天,轻干热风日数平均2.1天[3]23。在淮域山东,菏泽、济宁东北部属于次重干热风区,区内年平均日数为4天,持续2天以上1至2年一遇,重干热风3年一遇。枣庄和济宁、临沂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干热风区,区内平均日数为2.7天,持续2天以上为3年一遇,重干热风为5年一遇[4]67。又如雹灾,在淮域安徽,1951年至1984年33年中,宿州地区出现379次,阜阳地区257次,滁州地区217次,六安地区196次。其中淮北多于淮南,宿州地区是多冰雹区[2]11。在淮域江苏,雹灾地区分布的趋势是沿海大于内地,北部大于南部,徐淮地区东部降雹机会较多,概率为0.80-0.93,其中沿海地区是雹灾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盐城地区,概率为0.60-0.80[3]25。再如冻害,在淮域江苏,有两个霜冻重区:一是东海、沭阳以东,灌云以北,3月份出现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天数,平均每年有12天以上,连续3天以上的频率90%;二是自洪泽向东北至运河沿岸的泗阳、淮阴,平均天数7至8天,连续3天以上的频率比周围高[3]24-25。

根据上述灾害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与灾种分布,可以看出:淮河流域灾害发生频次高,几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灾害;灾害发生范围较广,有些涉及淮域某一局部地区,有些涉及淮域某省地区,有些灾害甚至是全流域性的;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发生的灾害种类也有所不同,有些以单一灾种为主,有些兼有多种灾害。

二、受灾面积

根据受灾程度不同,农田面积分为“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一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成灾面积指因灾减产三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绝收面积指因灾减产八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据各种方志、年鉴等记载,淮河流域每年都会发生各种灾害,尤其是水灾和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十分严重。

(一)水灾面积

1949年至1991年43年间,淮河流域水灾成灾面积达11.07亿亩,其中有21年成灾面积超过2000万亩,年均成灾面积2606.9万亩,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13%,占全国同期平均成灾面积4718.5万亩的38.8%[5]295-296。当然,有的年份淮河流域成灾面积较大,达5000万亩以上。如,1956年,淮河干支流多次出现大暴雨,淮河流域成灾面积6232万亩[5]300;1991年,淮河流域持续多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农田成灾面积5954万亩,占耕地面积30%[5]318-319。

淮河流域水灾一般发生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以6月、7月居多。有的水灾延续的时间较长,有的水灾发生的时间较为集中,从淮河流域的不同区域大致反映这种状况。在淮域河南,1954年7月,周口、驻马店、许昌等地连降暴雨,周口地区成灾面积708.15万亩[1]103-104;1984年6至9月,先后出现5次大范围的降雨,开封、周口、许昌、驻马店等地2000多万亩农田受淹[1]107。在淮域安徽,1956年3至8月,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5种5淹,个别地方7种7淹,受灾面积2650多万亩[6]111;1963年4至5月,连续阴雨40余天,淮河中游午秋两季成灾面积3427万亩[5]314;1964年4至5月中旬,沿淮、江淮丘陵有9次大到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1260多万亩;1965年6至7月,沿淮、淮北出现5次大面积暴雨、大暴雨,受涝秋作物面积1600多万亩[6]113。在淮域江苏,1950年7月,连降大雨,部分堤坝漫决,涟水、灌云、沭阳受涝面积665万亩;1954年6至7月,淮河以南阴雨连绵,暴雨不断,扬州、淮阴受涝面积1388万亩[7]331;1965年7月,苏北地区普降大雨,成灾农田面积1009.9万亩[5]301;1969年7月,扬州地区连降大雨,340万亩农田受涝;1972年7月,扬州地区普降大暴雨,受涝面积339.4万亩[8]217;1974年7月,暴雨持续5天,徐州、淮阴两地受灾面积1200万亩[3]23。在淮域山东,1957年7月,沂沭泗河地区连续发生7次暴雨,临沂、济宁、菏泽等地成灾面积2455万亩[5]314。

(二)旱灾面积

1949年至1990年42年间,淮河流域旱灾成灾面积达75 895万亩,有14年成灾面积超过2000万亩,年均成灾面积1807万亩[5]393。有的年份淮河流域成灾面积较大,如,1959年7至10月,淮河上、中、下游降雨普遍比常年少50%以上,出现多年少有的夏、秋连旱现象,全流域成灾面积达5971万亩;1978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旱,全流域成灾面积达4098万亩[5]392、394。有些大旱灾在年份上较为集中,如,1986年、1987年、1988年,淮河流域连续三年发生大旱,成灾面积分别为4314万亩、2109万亩、6405万亩,累计成灾面积达1.3亿亩[5]399。

降雨稀少,持续高温,容易导致旱情的发生。除了季节性旱灾外,连旱现象也较普遍。在淮域河南,1994年4至6月初,驻马店地区持续干旱,7月又出现持续高温,而降水特少,全区严重受旱面积500万亩以上[9]151-153;1995年10月初至1996年4月底,平顶山市冬春连旱,165万亩小麦受旱,其中52.01万亩严重干旱;1996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平顶山市旱情严重,409.91万亩秋作物,受旱312万亩[10]135-136。在淮域安徽,1958年5至8月,淮河以南地区久未下雨,霍山县受旱农田24万余亩,占耕地面积80%[6]112。在淮域江苏,2001年3至5月,徐州市出现春旱接初夏旱,其中丰县干旱持续到7月,山区150万亩麦田旱情严重[11]129;2002年,徐州市初春、初夏干旱,特别自8月到年底,旱情较为严重。丰县、沛县干旱面积169万亩[12]128。

现按照《淮河综述志》统计数据,将1949年至1991年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成灾面积列表如下:

表2 1949-1991年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成灾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表2 1949-1991年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成灾面积统计表(续) 单位:万亩

注:水灾统计时间为1949-1991年,旱灾统计时间为1949-1990年

资料来源: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375页、第393页

由上表可知,水灾方面,43年间,淮河流域成灾面积110 734万亩,年均成灾面积2575万亩。具体分年代而言,20世纪50年代,成灾总面积32 027万亩,其中1950、1954、1956、1957年成灾面积都达4000万亩以上;20世纪60年代,成灾总面积29 498万亩,其中1962、1963、1964、1965年连续四年成灾面积都达3800万亩以上,以1963年受灾为最重,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20世纪70年代,成灾总面积15 038.3万亩,以1979年受灾为最重,达3700万亩以上;20世纪80年代,成灾总面积21 774.2万亩,1982年和1984年成灾面积都达4000万亩以上。旱灾方面,42年间,淮河流域成灾面积约75 895万亩,年均成灾面积1807.02万亩。有22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有14年超过2000万亩,其中1959、1961、1962、1966、1978、1986、1988、1989年成灾面积超过3000万亩;1959、1961、1988年成灾面积都达5000万亩以上。

(三)其它灾害受灾面积

除水、旱主要灾害外,还有风灾、雹灾、冻害等。与水旱灾害相比,其它灾害一般致灾频度较低,成灾历时不长,受灾面积也不算大,但危害不容小觑。因风灾、雹灾、冻害而致灾的地域不同,区域大小不一,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也有差别。

1.风灾

在淮域河南,1984年8月,受龙卷风袭击,兰考县仪树2.6万亩棉田受灾,禹县火龙1.5万亩玉米倒折,郾城裴城1.3万亩高秆作物受灾[1]115-116;2002年7月19日,平顶山市发生风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39万亩,成灾105.4万亩,绝收60.45万亩[13]104。在淮域江苏,1990年8月31日至9月1日,扬州市遭受强台风的袭击,全市690万亩水稻倒伏32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51.3%,全市87.2万亩棉田中,90%严重倒伏[8]202;2000年3月27至28日,徐州市属6县及城区的大部分地区遭受暴风袭击,作物受灾面积62.53万亩[14]154。

2.雹灾

在淮域河南,1972年6月,许昌等10个县因降雹受害,驻马店地区22万亩受灾;1974年6月,沈丘14万亩农田遭受雹害[1]124。在淮域安徽,1959年3至9月,五河县遭受雹灾面积5.9万多亩[6]112;1975年5月,长丰县5万多亩作物遭受雹害[6]116。在淮域江苏,1953年5月6日,兴化10万亩三麦、5万亩小秧遭受雹灾[8]216;1992年7月12日,兴化、高邮、江都、泰县等地遭到冰雹袭击,致使10万亩棉花、20万亩水稻和1.5万亩其它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30%的田块受灾较重[15]194。在淮域山东,1974年4月,滕县、邹县、微县、曲阜、枣庄等地遭受雹害,受灾麦田102万亩,其中重灾面积40万亩,60%的麦苗被砸坏[16]96-97。

3.冻害

在淮域河南,2005年,驻马店市进入越冬期后,大雪降温天气连续发生,气温降幅大,低温持续时间长,造成全市511万亩小麦受冻,占麦播面积的58.4%,其中严重冻害面积86.3万亩[17]149。在淮域安徽,1953年4月,强冷空气南下,淮北气温骤降10℃以上,淮北2000多万亩小麦受冻;1960年3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晚霜冻,淮北有540万亩作物受冻[6]110、112;2006年,淮北市小麦先后遭受冻害,3月中旬,全市小麦冻害面积40.05万亩,4月中旬,全市小麦冻害面积154.5万亩[18]41。在淮域江苏,1987年11月,扬州市受强寒潮影响,降温幅度大,且连续低温时间长,全市有600多万亩三麦普遍受冻[8]216;同年,淮阴市越冬作物普遍受冻,三麦遭受三级以上冻害有292万亩,占总面积的38%,油菜遭受三级以上冻害有103万亩,占总面积的70%[16]112。在淮域山东,2001年3月27日夜,特大霜冻突袭鲁西南地区,兖州市40多万亩小麦、6万亩蔬菜果树受害严重[19]174。

三、农作物受损

农作物生产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十分突出,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作物发育期或生长季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就使得农作物受损,产量减少,进而影响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

(一)水灾导致作物受损

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危害农作物生长,甚至造成农作物受淹致死,从而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或绝收。

在淮域河南,1964年4至5月,商丘、新县连续多日降雨,小麦受害严重;1968年7月,息县、固始、桐柏等地因降大暴雨,禾苗被淹;1982年7月,洪河、淮河发生大洪水,信阳、驻马店、开封、许昌等地农作物受灾[1]104-106;2004年7月,平顶山市出现大暴雨天气,大片农作物被淹[20]129。

在淮域安徽,2002年,濉溪县阴雨偏多,造成午季减产,全县小麦总产37.7万吨,同比减少15.4%[21]36;2003年,受持续洪涝灾害的影响,亳州市全年粮食产量222.71万吨,比上年下降25.7%[22]302;2003年,由于阴雨寡照和洪涝灾害,阜阳市全年粮食平均单产162公斤,比上年减少40.9%,总产214.8万吨,减产37.3%[23]114。

在淮域江苏,2000年8月30日,响水县发生特大水灾,秋粮总产仅有16.35万吨,比上年减少13.61万吨,减45.42%,不含绝收田块,平均单产比上年减少1245公斤,减16.24%;2003年,响水县连续多雨寡照,农作物普遍减产,总产22.99万吨,平均单产4950公斤,总产、单产较上年分别减少5.17万吨和1110公斤,减18.37%和18.32%[24]148-149;2003年6月21日至7月17日,大丰市持续降雨,棉花、玉米、水稻、蔬菜等秋熟作物受灾严重,一般减产两成以上,棉花减产达五成左右[25]87。

(二)旱灾导致作物受损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有一定的需求,当干旱期正好遇上农作物需求水分的时段,就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歉收。

淮河流域由于降雨稀少,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季节性干旱或季节性连旱,加之日照充足,气温居高不下,致使土地干旱、农田失墒,农作物凋萎,有的甚至枯黄死亡,部分作物绝收,减产幅度较大。在淮域河南,1982年4至7月,开封、郑州、许昌等地玉米受旱,甚至绝收[1]92;1994年8至9月,驻马店地区持续干旱,全区秋粮产量87.89万吨,减少58.32万吨,减产39.89%[9]151-153;1997年,平顶山市多次干旱,秋粮产量4.78亿公斤,比上年减产3.65亿公斤,减幅43.3%[10]135-136。在淮域安徽,1953年4至10月,沿淮、淮北干旱,农作物减产;1966年4至11月,江淮北部、淮北少雨,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秋作物损失严重;1967年4至6月,淮北少雨,午季减产三至七成[6]110-114。在淮域江苏,2002年,徐州市初春、初夏干旱,秋熟作物普受干旱威胁,尤其是西部的沙土地带和高亢地区,旱情较为严重[12]128。

现将1949年至1990年淮河流域旱灾粮食减产情况列表如下:

表3 1949-1990年淮河流域旱灾粮食减产统计表 单位:亿公斤

资料来源: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

由上表可以看出,42年间,淮河流域干旱导致粮食受灾减产达493亿公斤,年均减产11.75亿公斤。有23年粮食受灾减产超过5亿斤,有16年粮食受灾减产超过10亿斤,其中1959、1978、1986、1988、1989年粮食受灾减产超过30亿斤,1988年粮食受灾减产最多,超过80亿斤。

(三)其它灾害导致作物受损

风灾、雹灾、冻害同样也造成农作物受损,产量减少。风灾、雹灾主要是对作物茎、叶、秆、果实产生机械损伤和生理损害,冻害使农作物在生长期内因温度偏低而影响正常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

1.风灾

淮河流域经常遭受风灾,龙卷风有时达到10级以上,并伴有冰雹,强台风伴有大暴雨,破坏性极强,造成农作物倒伏或凋萎。有时遇上干热风,小麦减产或绝收。

在淮域河南,1974年7月,郑州11级大风,毁坏秋禾;1979年6月,驻马店市及三县因大风袭击,秋禾受灾;1980年8月,许昌等地多个县乡受大风袭击,秋禾受害[1]114。在淮域安徽,1966年8月,灵璧县东北出现龙卷风,风力10级以上,并伴有冰雹,农作物遭受损失;1969年5月底6月初,沿淮、淮北出现干热风,早熟小麦枯死,晚麦瘪粒;1971年9月,受强台风影响,沿淮地区出现暴雨,水稻倒伏,作物损失很大;1985年4月,阜阳地区出现偏北大风,风灾使油菜、小麦倒伏[6]114-119。在淮域山东,1955年3月,济宁、临沂、菏泽3个专区大风,许多小麦被沙土埋没;1955年9月,滕县、嘉祥、邹县、汶上等县刮大风,高秆作物倒伏;1959年5月,济宁、临沂等地刮大风,旱薄地部分小麦因风凋萎[4]68-69。在淮域江苏,1990年8月31日至9月1日,扬州市遭受强台风的袭击,秋熟作物遭受损失,水稻总产量284.1万吨,比上年减少41.9万吨,下降12.9%[8]202。

2.雹灾

淮河流域雹灾发生次数较多,冰雹不仅打坏农作物,甚至摧毁农作物,导致雹灾地区作物损失较大,减产严重。

在淮域河南,1953年5月,长葛烟叶、高粱被打坏,叶县减产三至五成;1956年5月,夏邑打坏80%至90%的小麦;1963年6月,长葛、叶县等地小麦减收三至五成;1967年8月,鲁山、宁陵等地烟叶受害较重;1969年7月,扶沟、商水、桐柏等地玉米、棉花受害;1970年6月,叶县、舞阳、柘城、西华、项城等地麦子、玉米、棉花受害;1980年8月,信阳等地秋禾受害;1982年5月,信阳、开封、许昌、周口等地受灾较重[1]122-126。在淮域安徽,1951年5月上旬,嘉山县潘村泊港一带小麦全毁;1953年7至8月,临泉作物被打坏30%至70%;1955年3至8月,阜阳地区受灾严重地区70%至80%的午季作物受损;1957年1至6月,砀山、蒙城等地农作物损失严重;1958年2至5月,天长县21个乡的作物损失10%至30%,重灾区农作物打坏80%;1959年3至9月,五河县农作物减产一至三成;1970年2至7月,五河县周庄到张集13公里范围内作物被打坏;1971年3至11月,宿县地区作物被毁;1973年6月,长丰县作物受损[6]110-116。在淮域江苏,1951年5月20日,泰县和兴化雹区麦子损坏40%、小秧损坏20%[8]216;1973年9月,苏北有30个县市遭雹地区农作物损失较重[7]333;1992年6月20日,兴化、高邮、江都等县市部分地区遭到冰雹的袭击,在田作物普遍遭灾。其中小麦亩产减收89.3公斤,油菜亩产减收33公斤[15]194。

3.冻害

受强冷空气侵袭或寒潮袭击,淮河流域降温幅度大,不同区域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有的农作物甚至被冻死而绝收。如在淮域江苏,1953年4月,苏北受强冷空气侵袭,夏粮减收4.5亿公斤[3]25;

1962年3月,扬州地区夏熟作物遭受冻害,一般三麦主茎冻死占10%至20%,边叶枯黄占20%至30%;1978年2月28日至3月1日,扬州地区受冻严重的田块主茎冻死80%以上[8]216-217;1995年4月,由于冬春连续寒潮,高邮三麦麦苗普遍受冻死穗,大麦平均主茎幼穗冻死71.1%,小麦平均主茎幼穗冻死57.0%[26]189。

总之,农业生产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灾害的发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水灾多发于夏季、冻害多发于冬季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并伴有多种灾害发生的特点,如水旱灾后极易出现病虫害。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又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流域灾害具有频次高、范围广、破坏性强特点,而农业作为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产业,所受影响最大。灾害对农业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大面积农作物遭到破坏,甚至造成农作物死亡,从而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或绝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农业灾害成灾率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发展遇到的威胁和挑战越大。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需要我们对于农业灾害的认知和了解,重视农业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这样才能推动流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考察水灾、旱灾、风灾、雹灾、冻害等气象灾害,至于生物灾害暂不作探讨。

[1]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气象志、地震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农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农业志: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气象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7]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扬州年鉴编纂委员会.扬州年鉴(1991)[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

[9]驻马店地区年鉴编辑部.驻马店地区年鉴(1995)[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0]平顶山年鉴编纂委员会.平顶山年鉴(1999)[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1]徐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徐州年鉴(200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徐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徐州年鉴(2003)[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平顶山年鉴(2003)[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4]徐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徐州年鉴(2001)[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15]扬州年鉴编纂委员会.扬州年鉴(1993)[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7]驻马店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驻马店年鉴(2006)[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8]淮北市地方志(年鉴)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7)[M].合肥:黄山书社,2007.

[19]兖州市政府史志办公室.兖州年鉴(2001-2002)[M].2004.

[20]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平顶山年鉴(2005)[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1]濉溪县地方志办公室.濉溪年鉴(2001-2002)[M].2003.

[22]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亳州年鉴(2004)[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3]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2004)[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4]响水年鉴编纂委员会.响水年鉴(2000-200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5]大丰年鉴编纂委员会.大丰年鉴(2004)[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26]高邮年鉴编辑委员会.高邮年鉴(1996)[M].1996.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1949-2009

ZHU Zheng-ye

(School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Agriculture i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griculture in the river basin is greatly affected by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drought, hail and low temperature freezing damage. The frequency of watershed disasters is high and wide, and the degree of disas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different year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suffers from various disasters every year, especially floods and droughts, resulting in serious disasters of crops.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on crops is very prominent, leading to crop damage and reduced production.

Huaihe River basin; agriculture; natural disaster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01

H123

A

2096-9333(2022)05-0001-08

2022-09-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1949-2009)”(11AZS0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8ZDA196)。

朱正业(1970— ),男,安徽肥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成灾淮河流域水灾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析与建议
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时空特征分析
汛期水灾对养殖鱼塘的影响及预防复产措施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借我抄抄 等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