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敏
2022年8月30日,是谭旭光兑现承诺的一天。
2018年9月1日,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任命谭旭光同志为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开启了山东重工对中国重汽的战略重组,开创了中国国企改革“先整合后重组”的先河。
2022年8月30日这一天,中国重汽重组改革创新发展四周年纪念大会在济南召开。让我们暂且离开会场一会儿,同一天,中国重汽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重汽登上了4年前梦寐以求的“双冠王”宝座,即销量和市占率同时登顶。
在行业逆境中,2022年1-7月,中国重汽在重卡出口市场创造了4.83万辆和同比增长46%的靓丽业绩,出口销量占国内重卡行业出口总量50%以上,位居国内第一。
细分市场部分,4年前稍弱的板块,即牵引车市场,特别是500马力重型牵引车,中国重汽市占率31.7%,位居第一;自卸车市占率16.8%,升至第二;载货车市场占有率15.5%,提升5.6%;专用车市占率12.9%,提升2.8%。中国重汽旗下高端品牌汕德卡,在高端牵引车市场市占率39%,单一品牌行业第一。
2022年上半年,中国重汽一跃成为重卡行业销量最高、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商用车企业。中国重汽赢了市场地盘、行业地位、技术竞争、盈利和现金流,也赢了当下和未来。这4年,显然是全面丰收的4年。
谭旭光回忆到,在4年前的任命宣布大会上,他就曾表示:“中国重汽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用3-5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
千金一诺,源于胸有成竹。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潮掀起,中国重汽就此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改革的过程势必经历阵痛期:组织机构的重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固有思维的转变……用“壮士断腕”来形容并不过分。
在精准的顶层战略指导下,“中国第一”这个硬指标,中国重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是个软性指标,中国重汽自认为还在路上。
在报告中,谭旭光没有着重营销数字,他更希望总结过去的经验得失。他将过去浓缩为4年实现“四大跨越”、“四个坚持”。
“四大跨越”指的是,创造历史最好业绩,实现了向中国商用车领军企业的重大跨越;深化改革,实现了向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重大跨越;重塑了自主高端重卡“黄河”品牌,实现了向行业一流科技的重大跨越;高标准建设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跨越。
为了做到这一切,谭旭光主导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核心是推动重汽运营市场化,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聚焦主业,砍掉非主业资本项目,降本增效;二是明确激励机制,聚拢斗志,赏罚分明;三是重点投入研发。
其中,第一件事实际上是做减法,轻装上阵;第二件事则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事业核心。有人认为,企业经营三要素:人才、资本、技术,其实“人才”是核心,人能将资源效益最大化。
中国重汽现在80后干部占比从27%提升到68%,完成了换代;中高端人才引进6800多人。全面推进市场化考核,舍得重奖,也敢于重罚,以结果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
“约法三章”的激情文化成为重汽的核心团队文化,重塑了重汽领导层的精气神。客户不止一次地提到,重汽的产品过硬,重汽的干部也最敬业,对客户要求的响应最积极。“三最”可能未必普适,但客户满意是一望便知的。
而“四个坚持”恰好意在打造“铁军”团队,即坚持以上率下,价值观高度统一;坚持无畏而治,以绝不妥协的精神向一切“残”和“缺”亮剑;坚持科技造梦,凝聚起万马奔腾抢着干的创新动力;坚持净化生态,透明管理让“细菌”无处可藏。
在研发端不玩虚的。中国重汽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亿元。四年投入100多亿元,超过之前十年投入的总和。研发人员队伍增长3倍。
全球风阻系数0.37的黄河重卡、国内全知识产权的氢燃料“黄河”雪蜡车、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氢燃料电池重卡等多场景、多产品喷薄而出。全球首台日检1.2万管样本的核酸检测车,也是重汽出品。
2022年,中国重汽牵头建成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依托国家级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吸引国内外行业专家,从应用研究向基础前沿技术研究转型。
中国重汽研发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全球首次突破51%大关,带领我国内燃机行业迈向了世界科技巅峰。
8月份,中国重卡最大马力记录,被重汽和潍柴联手刷新。搭载潍柴大马力T动力的重汽WP15T重卡,动力最大可达680马力,最大扭矩3200牛·米,成为国内“最大力”牵引车。
10年来,全能重卡争夺从300马力段一直涨到600马力段。重汽在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上,拥有国内最全的产品线。在高端重卡的技术竞争中,重汽又引领了全能重卡场景运用的新技术潮流。重汽的研发实力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重汽定制版WP12T、WP13T、WP14T发动机和WP15T发动机都脱胎于全球首款突破51.09%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平台,拥有更强的起步和加速能力、最低燃油消耗率,整车保养周期高效管理,比竞品进站少1-2次/年,出勤率行业领先。
还是那个道理,商用车的核心任务是帮客户赚钱,这个能力决定了商用车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保养成本和可靠性,比刷技术数据更重要。
中国重汽旗下的汕德卡,创下了5年运营超200万公里的业界神话;而黄河重卡则刷新重卡超低风阻极限,成为高端节油新标杆。
中国重汽重组四年成果斐然。“中国第一”这个硬指标,中国重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是个软性指标,中国重汽自认为还在路上。谭旭光的行业梦想和战略眼光,都化为中国重汽气势磅礴的战略行动。
中国重汽在2019-2021三个财年,累计营收较之前的3年增长56%,利润增长110%,从行业第三升至第一。在数据的背后,战略重组后的中国重汽,产生了运营效率的化学反应。
这几年世界重卡公司,都实施横向合并、纵向扁平化的战略举措,重点是降低研发、采购成本。而中国重汽反其道行之,采取横向和垂直整合并举的方式,强化自身实力。中国重汽与山东重工整合后,重汽与潍柴实现战略合作。
后者作为柴油机巨头,产业布局涉及亚欧、北美。重汽与潍柴的资源协同,不但在技术上深入合作,瞄准的市场也从本土延伸到全球,双方合力,中国重汽正在成为“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目前,中国重汽产品涵盖中重卡、轻卡、客车、高端皮卡等品类,能源结构包括燃料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拿传统燃油车来说,从重卡到中轻卡等全系列产品,潍柴WP2升到15升发动机以及专属的无极S动力链,已成为中国重汽全系产品的核心动能。
而且,潍柴的海外布局,给了中国重汽向海外扩张的底气。二者强强互补,给双方带来品牌和市场价值的“双提升”。
面对成绩,谭旭光做出新承诺,即2030年“百年重汽”新目标,中国重汽成为世界一流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为此,谭旭光提出了“五个必须”。
用3-5年时间,必须实现世界一流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的战略愿景。销量翻番,中重卡成为世界一流品牌,在细分市场建立全球优势;在新能源研发上,走在行业前列。
必须建构不可替代核心竞争力,研发比例要从现在的4%提升到6%以上。在智能驾驶、车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
必须打造中国商用车走向世界的最亮丽名片,树立世界一流品牌形象。
必须持续推动人才、人力和干部队伍的改革和激励措施。
必须为“百年重汽”烙下鲜明文化基因。
这“五个必须”其核心实施着力点,仍然是做人的工作,即凝聚团队斗志、遵循市场规律、攀登技术高峰、重视科学创新。
实现梦想,谭旭光很有紧迫感,他喜欢给理想盖上时间的戳记。他的行业梦想和战略眼光,都化为中国重汽气势磅礴的战略行动。
谭旭光很早就说要当战略型企业家,要扛得住惊涛骇浪的周期性变化,有无畏而治的勇敢精神,现在看来,这已经与企业的梦想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