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敏
9月6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埃安在国企混改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如果将透露出“分拆独立”的想法到实现IPO,视为一个完整的“载入”进程,埃安的进度条可能已经刷到80%以上了。股改成功后,就只剩下路演、过会和IPO本身。
这个进程,很多企业走得艰难无比,至今无限期拖延。
但埃安股改明显不一样,直到如今,节点都严格按照当初宣布股改的时间规划执行的。
埃安股改一举创造了好几个“第一”。作为大型国企分拆第一家,今年3月开创了“上持下”模式(广汽研究院核心研发人员部分持股埃安),预计将成为科创板第一家新能源整车企业。
更重要的是,埃安将是第一家国企孵化的“全能型”新能源企业,成为新能源国家队的一面旗帜。埃安跑通了这条资本运营路线之后,必有跟随者。
埃安股改,并非捷足先登,而是品牌、市场实力发展水到渠成的产物。这个“门槛”,无法忽略或者绕过,只有跨过去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汽车的新能源进程,看似是全球减碳的协同行动,实际上则是少数工业国俱乐部内部的游戏。原因是新能源生产,依赖诸多行业(电化学、金属冶炼、IT、ICT、3C)的发展高度。这是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就连消费使用新能源,也非常依赖基础设施。
而在少数国家之间,现在也分出了高下。在2020年发展阶段还大体相当的中美欧新能源产业,在今年已经拉开差距,中国从规模到技术再到基础设施,都一骑绝尘。中国已经成了新能源技术迭代最为活跃的市场,没有之一。
有人认为,新能源渗透率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运营就会变得异常活跃,但前提仍是产业基础。挪威电动车渗透率已经超过90%,但产业上乏善可陈,只是单纯的市场而已。
中国渗透率正在接近30%,但已经催生了多代新能源企业。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算是新能源转型的第一代,第二代则是转型中的民企(比亚迪、长城、吉利等),第三代势力崛起,则以国企孵化的创业企业为主导。
从销量看,其中埃安作为旗帜性企业,已经位居新势力之冠。
刚刚过去的8月份,埃安销量达到27021辆,同比增长133%。这个数据比哪吒高出近1.1万辆,比“蔚小理”总和都多。单从销量上而言,埃安和其它新势力,已经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埃安潜在产能尚未释放,9月底第二工厂才能建成投产。今年的埃安,并非“全状态”,年度30万销量在望,不过是个开始。根据埃安的规划,明年很可能产销翻倍。从埃安当前势头看,这并非遥不可及。
如果从绝对销量看,埃安距离行业登顶尚有距离,但要知道,埃安在2019年才上市了第一款车,整体市场增速行业鲜有匹敌。
而且,在这短短数年中,埃安无论是在产品布局、品牌向上,还是技术蓄力、产业链供应链,都已经布局到位。这让其新能源王者气象锋芒初露。
这仅仅只是开始。埃安即将发布品牌新LOGO及全新高端产品系列,意味着埃安品牌将迎来全面焕新,开启品牌进阶与企业发展新征程。
短短两三年间,埃安为何能够爆发出如此强劲的上冲势头?广汽集团在埃安成立之初,就充分放权,当时在股权上埃安尚未独立,但运营上独立性已经非常强了。
和第一代新势力比起来,第三代势力的最大特点,是资本运营效率更高。很多人总是觉得国企资本效率低下,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刻板印象。
大多数是IT出身的新势力,其主要(硬件)工程经验来自于手机、3C等高度标准化、链条较短的产业,对于长链工业缺乏实操体会。这导致了大量运营资金用来搭建产业体系。就算是代工体制,也要靠试错来摸索质量控制方式。
而这些对于规模制造出身的汽车企业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此,所有的第三代势力,从没听说有哪一家在扩张产能的问题上栽跟头。
埃安则更上一层,很早就将包含资本在内的优势资源,集中投向“先进制造力”,即以软硬件研发为牵引的制造体系。只要资本到位、智力资源组织适当,研发出成果不难,难的是如何落实到工程中。新势力和民企很多都在这一问题上面反复折腾,导致了大量的沉没成本。
这也解释了埃安在短短几年间就将电池技术、纯电平台和生产规模打通,成为兼具新势力和国企优势于一身的第三代势力领军型企业。
新能源行业的重要发展特征,就是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车企主导的两个趋势,即采购扁平化和技术研发采购标准化。这意味着一级供应商开始掌握技术主导权,主机厂的主要技术角色集中于系统集成。
而新能源产业不但缩短了供应链,还将汽车产品算力化、电动化和数据化。这都要求研发E-E架构、跨平台应用软件和算力集中。简单说,就是IT上车。这导致了一个新趋势形成,新能源主机厂重新主导了“平台级”技术。
主机厂因此重新开始“垂直整合”,即将所有重要供应商,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必须亲自研发包括“三电”技术在内的关键技术。一级供应商与二级供应商的角色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埃安股改,恰恰强化了主机厂“垂直整合”的能力。在跨界和域外资本的支持下,埃安将有更大的裕度,灵活运用资本力量,组织起更强大的研发队伍。
何况,广汽集团已经将广汽研究院的核心员工,纳入到埃安的员工持股队伍当中。国家队级别的研发能力,与创业力量进行深度绑定的结果,将大大增强埃安的科技创新能力。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产业科技创新。大家不是比拼谁掌握了前沿科技,而是谁能率先将先进科技(包含成本竞争能力)从实验室里请出来,落实到生产上,谁就能获得先发优势。
同时,埃安还再次借助了从国企继承过来的供应商管理经验、供应商队伍建设能力,这些都为“垂直整合”战略,提供了抓手。
当埃安品牌持续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时候,资本市场必然提供坚定支持,扩产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供应商管理不到位、资金筹集困难,导致创立声望却错失市场订单的遗憾,不会发生。
这是埃安股改在战略上强化能力的原因所在。股改和IPO,不能简单等同于融资能力无条件扩张。一些新势力在IPO之后,照样因为资金紧张,而一度濒临绝境。更重要的是增强资本利用效率,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投资者支持,而不必被迫签署生死签(对赌协议)。
埃安成为独立运作的上市创业公司之时,也打开了与科技公司合作的大门。虽然以前这些合作也在进行中,但战略决策集中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后,也引入了“战略协同董事”,缩短了决策周期,提升了决策专业性。这就为加速横向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们可能很快就能看到,埃安与电池供应商、科技公司的重量级合作,并很快将在新产品上见到合作成果。
从研发、制造、产业链、组织文化到营销服务等各个纬度,埃安综合实力强劲,可谓全能型选手。兼具国企的规模生产组织能力、研发储备厚度,以及创业企业的灵活决策体制和高效人力资源组织优势,埃安将进一步奠定在新能源产业竞争中的王者地位。
背靠广汽集团国企厚势资源,埃安通过股改实现了产业和资本双轮驱动生态体系。
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工业和IT技术交叉的产业,吸引了众多资本参与。过去10年,新能源市场复合增长率为86%,未来中期仍将以两位数快速持续增长。在这个朝阳产业中,率先实现资本和企业架构的整合,是实现战略跃进、占据王者地位的关键举措。
目前,国企孵化的创业品牌,多有意在“适当时候”进军资本市场,走股改、融资、上市“一条龙”的道路。
埃安股改,并非捷足先登,而是品牌、市场实力发展水到渠成的产物。这个“门槛”,无法忽略或者绕过,只有跨过去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埃安迄今探索资本和产业双驱动道路,将为后来者提供典范。作为这条道路的先发者,埃安将享受到开拓者红利。
在新一轮资本和技术升级过程中,埃安将继续作为新能源国家队的旗帜,占据显赫市场生态位,在新能源技术的大变革时代,助力广汽集团实现“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