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福
(辽阳辽化医院放射学科,辽宁 辽阳 111003)
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研究[1]表明,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污染及长期酗酒等均可导致肝癌的发生,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肝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由于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通常患者出现症状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导致治疗效果较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小肝癌作为肝癌的早期形态,由于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诊断难度较大。门静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测准确率较高,但其具有一定创伤性,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目前以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肝癌普查及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但刘永炜等[2]研究指出,单独AFP检测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低。杭明等[3]研究指出,可在血清AFP检测基础上联合动态增强CT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诊断肝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基于此,为探究以上两种诊断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7例小肝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7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09例,女108例;年龄31~72岁,平均(56.43±10.17)岁;其中疑似小肝癌173例,确诊小肝癌144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小肝癌患者,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4]中小肝癌诊断标准;疑似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检结果显示,为小肝癌高危人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伴有甲亢或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患者伴有心、肾、肺等内脏功能严重异常;患者伴有其他类型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动态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Ⅲ期扫描,扫描范围由患者膈肌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厚度为5 mm,重建横断位,将重建层厚度设置为2 mm,螺距为1.5,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60 mA。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26),每次80 ml,推注速度设定为3.0 ml/s。检查方法,注入造影剂25 s后,扫描患者肝动脉,注入造影剂70 s后,扫描患者门静脉,在3~4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后,采用配套软件对扫描图像畸形诊断,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强化程度等内容。
1.2.2 DSA检查采用Seldinger法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将RH导管插入肝总动脉近端,通过高压注射器给予患者30 ml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度为6 ml/s,采用正位DSA检测,帧数设置为2 s/帧,检测时指导患者屏气20 s,患者屏气期间进行持续曝光,并采集图像,观察并记录患者肝总动脉、肝实质期肿瘤显影情况。
1.2.3 血清AFP检测于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静置2 h后进行血清分离,并将血液样本置于-20℃冰箱中保存,进行血清AFP检测。
1.3 诊断标准①动态增强CT诊断标准:小肿瘤,肝内存在圆形低密度造影,边界清晰,扫描增强;弥漫性肝肿瘤,肝内存在多发低密度造影,分布均匀,可伴有肝硬化表现。②DSA诊断标准:肿瘤血管,伴有早期动脉影响;肿瘤染色,显示为实质相;可伴有肝内动脉移位、扭转或拉直等现象;伴有动静脉瘘;肝内受肿瘤侵犯的肝内动脉血管,表现为串珠状、锯齿状并呈僵硬状态。③血清AFP诊断标准:患者血清AFP浓度≥38.47 μg/L,即可判断患有小肝癌。
1.4 观察指标分析比较3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计算血清AFP联合增强CT检测、血清AFP联合DSA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动态增强CT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03%及66.67%,见表1。
表1 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n(%)]Table 1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examination results[n(%)]
2.2 DSA检查结果DSA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97%及74.31%,见表2。
表2 DSA检查结果[n(%)]Table 2 DSA check results[n(%)]
2.3 血清AFP检测结果血清AFP检测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19%及65.97%,见表3。
表3 血清AFP检测结果Table 3 Serum AFP test results
2.4 联合检测结果比较DSA联合AFP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93.06%及87.50%,显著高于动态增强CT联合AFP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联合检测结果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joint test results(%)
小肝癌作为肝癌的前期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征,临床上多采用肝移植、肝切除或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且与其他类型肝癌相比,小肝癌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预后效果显著[5],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并在确诊后明确肿瘤大小、位置、数量及解剖学分级等,以制订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玉柱等[6]研究指出,在尽可能降低对患者造成损伤的基础上,仅采用一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度较低,因此,目前临床上推崇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效果。
近年来,对疑似肝癌患者进行血清AFP检测已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AFP作为一种癌胚相关蛋白,在健康人体血清中以不表达或微量表达形式存在,而肝癌患者AF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对血清AFP进行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小肝癌[7],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王晴晴等[8]研究指出,人体血清中AFP在某些良性肝病或消化系统恶种肿瘤患者体内也存在高表达,且对已确诊的小肝癌患者进行检测时发现,有20例左右的确诊患者AFP检测结果呈阴性,因此,无法单独采用该方法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AFP检测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19%及65.97%,与以往研究[9]结果一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增强CT已逐渐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由于肝脏为人体供血器官,因此,患者出现小肝癌后血管形态结构与肝脏供血情况会发生改变[10],因此,采用CT扫描能通过观察患者肝脏大小及形态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癌等疾病,而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能更快速且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伴有肝癌细胞,并确认癌结节的形态、大小及位置,这是由于动态增强CT具有扫描速度快,且能进行动态扫描的优势[11],有研究[12]指出,由于肝动脉供血达70%以上,导致在动态增强扫描时可表现:动脉期病灶为均匀性或斑片状强化等特点,静脉期病灶呈低灌注表现,通过观察以上情况,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但同时仍应注意,由于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为小肝癌确认或疑似患者,因此,其癌结节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该扫描显像仍需经医务人员进行判断,因此,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增强CT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03%及66.67%,表明仍有22%以上的肝癌难以被发现。
DSA以往多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该检测方法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造影剂,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因此,该方法能通过提取肝内动脉及静脉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并避免病理检查对患者造成的损伤[13];同时,由于DSA为动态检查,因此,能在提供小肝癌诊断依据的同时,向医务人员反映患者血液循环动力的改变情况;另外,杨博鑫[14]研究指出,DSA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对微小病灶的检测敏感性较高,能提高肝癌患者的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DSA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97%及74.31%,检测准确率高于血清AFP检测及动态增强CT检测结果。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中小肝癌患者癌结节较小,动态增强CT技术难以有效观察病灶与正常肝脏组织的区别,影响诊断准确率,而由于小肝癌为肝癌发病早期,因此,部分患者血清AFP未达到阳性指标,进而影响检测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DSA联合AFP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动态增强CT联合AFP准确率(P<0.0.5),表明采用DSA联合AFP对小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效果更高。分析原因为,通过DSA诊断能有效确定患者癌结节个数、位置及肝脏供血情况;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微小血管也能被充分染色,且该检查方法中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观察,能更有效反映患者血管特点;由于每个患者肿瘤的供血情况存在差异,且血管的染色情况也存在差异,与DSA检测相比,动态增强CT检测时间相对固定[15],易发生影响信息遗漏等情况,影响检测准确性;由于癌结节较小,同时影响CT检测及血清AFP检测结果,导致其联合检测结果也受到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DSA联合血清AFP水平检测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对小肝癌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