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惠民县委书记 王玮
近年来,惠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惠民印记的特色品牌,全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加快重塑,五大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实施主导产业加固工程,全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4 万亩,夏粮连续17 年丰收丰产,成功入选山东沿黄小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县。建成全国最大白蜡、国槐生产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绿化苗木交易实体市场,全县连片苗圃和苗木基地育苗面积达18 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300 万平方米,惠民蜜桃、惠民香梨、短枝红富士等高品质果品种植面积达到5 万余亩,淄角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二是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全力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25 家,家庭农场示范场441 家。大力发展鑫诚田园综合体、和美食品、牧原农牧生猪养殖等农业产业项目,有力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向全产业链发力。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工程,全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品牌体系。惠民县成功推出山东省首家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惠民原耕”,目前已纳入17 家企业的112 个产品进行重点推广,构建起了以“惠民原耕”为“母品牌”,以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惠民白菊、惠民甜瓜等7 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12个,有力提升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聚焦需求“引”才。实施“十百千人才”引进工程,出台打造惠民人才高地“十条意见”,吸引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重点产业实用紧缺人才来惠建惠。深入实施“三进三创”工程,今年以来,累计引进高端专家11 人、硕博士37 人,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043 人,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被山东省人社厅批准为2022 年第四批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是创新理念“育”才。坚持每年评选县“乡村之星”“首席技师”等本土人才,积极申报省、市级实用人才。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培训1328人。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完成培训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劳动力3205 人。
三是搭建平台“用”才。采取政府牵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等模式,围绕全省、全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人才载体,对新申报和申报升级管理的重点企业单位纳入组织管理,实施一企一策,搞好配套服务,山东财经大学在惠民县设立了4 处乡村振兴调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四是优化环境“留”才。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子女就学等政策,为人才解决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高标准建成惠民人才港,建设人才公寓540 套,成功打造集人才居住、创业孵化、成果展示、就业培训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
一是实施铸魂强农工程,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以县百姓宣讲团宣讲为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部门单位融入讲、镇(街道)参照讲、喇叭播放讲“1+4”基层理论宣讲体系,真正把宣讲“触角”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发挥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宣讲,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书记第一讲”活动。
二是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提质扩面,在县、镇(街道)、行政村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文明实践向自然村、基地、家庭延伸,建成县级文明实践基地6 处、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7 个、文明实践家庭站224 个。
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保障文化民生建设。做好做活非遗保护文章,精心组织“中国·胡集灯节书会”、火把李庙会及非遗展示交流会,成功创建省级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体性保护。深度挖掘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滨州)惠民孙子文化论坛,创造推出《情系老渤海》《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红英》等优秀红色文化作品,用情用力讲好惠民故事。
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湿地修复工程,高标准推进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合格造林3.4 万亩,黄河淤背区绿化3224 亩,沿黄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成功入选山东省省级森林生态廊道大样板工程,惠民县成功获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以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治理、重型柴油车和车用油品整治、秸秆禁烧等为重点,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县域空气监测全覆盖,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加快推进城镇污水“两清零、一提标”行动,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2021 年度2 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5 个省级美丽乡村、9 个市级美丽乡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加快“美丽庭院”创建,实现村村建有“美丽庭院”户,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创建美丽庭院2.4 万户,绘出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是强基固本筑堡垒。突出抓好“过程党建”,建立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月度提醒、季度讲评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全面过硬、整体提升。实施“百千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发展力。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攻坚行动,一村一策制定增收方案,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二是打造亮点创品牌。聚力打造“党建领航·品质惠民”工作品牌,在县级层面打造了新型党员联户、“2+1+1+N”核酸采样模式、“红色蜂巢”城市基层治理、“12610”干部日常监管、阳光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五项创新性工作;在乡镇层面打造了“红管家·惠生活”“党建领航·温情善治”“红先锋·惠服务”等14 项亮点工作,形成了“1+5+14”品牌矩阵,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是围绕大局抓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县2409 个基层党组织、18627 名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成立抗疫一线临时党组织358 个、党员突击队1371 支,筑牢防控一线红色屏障。深入实施“全科大网格”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工程,统筹做好信访维稳、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领域重大安全风险防范,社会大局保持持续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