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齐 胡艳芝 张方超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办公厅要求:“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注意确保资助政策落实精准有效,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及时到位,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树立自立自强先进典型。”高校资助是贫困大学生获得经济支持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其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成就幸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脱贫背景下,国家、省市和社会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扶贫、扶志、扶智的更高要求,作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积极的朋辈作用愈发凸显。
朋辈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挑选并培训与受教育对象年龄层次相近、文化背景相同、成长经历相仿、经济条件相似的大学生,通过实践服务、活动组织等形式开展某类学生工作或进行经验分享,在服务过程中成长自我,并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教育形式。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队伍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与执行者,主要由校级资助中心管理人员、院级辅导员以及学生资助服务团队构成。学生资助服务团队从优秀的在读学生中进行选拔,部分成员来源于贫困大学生。团队由负责学院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进行指导,高年级(非毕业班)学生担任负责人,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作为主要成员,按照学校资助工作要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资助工作与育人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朋辈影响力。
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开展朋辈教育是指从在读大学生中精心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成立服务于贫困大学生的团队,经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资助服务与育人活动,在服务与活动开展中实现经验分享,在完善自身、成长自身的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获得经济与精神资助,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贫困。针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家庭经济困难是命运使然、难以改变的想法,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开展系列特色育人活动,积极宣传“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的理念,帮助贫困大学生首先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引导他们认识到,不能选择家庭的经济条件,但可以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有利于建立自信心。针对贫困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胆怯、内向、把自己封闭在较小的空间内的问题,通过学生资助服务团队与贫困大学生结对子的方式,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们多参与各类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现自己、成长自己、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以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有利于树立远大理想。针对贫困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实现改变家庭经济水平的问题,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邀请成功校友、优秀同学进行经验分享,结合团队成员自身的成长经历,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四)有利于成就精彩人生。针对贫困大学生因自身和家庭因素在奋斗过程中意志力不够坚定、容易放弃的情况,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建立贫困大学生共勉群,分组管理,实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成就,在相互扶持中,学习知识、成长自我,为将来成就精彩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文献分析结合调研实际,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离不开学生服务团队,他们或单独作为一个学生组织,或作为某个学生组织的一个部门,承担着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落实与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从朋辈教育视角,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一)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的优势分析:一是来源背景相似,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团队的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部分来源于贫困大学生,相似的年龄、阅历、经济条件,促使其在工作开展中尽职尽责,容易获得贫困大学生的信任与配合,落实工作时沟通顺畅,工作开展细致全面,特别是对较为内向、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能打开其心扉,积极引导获得资助。二是工作方式新颖,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手段以及贫困大学生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及时准确地将资助政策予以解释、资助通知予以下发及反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信息收集整合并汇报给指导老师,做好老师和贫困大学生的沟通桥梁。三是了解心理需求,有较好的育人成效。对贫困大学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状态、心理诉求以及实际需要,能对症下药开展贫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资助育人活动,取得良好育人成效。四是服务育人,有显著的榜样作用。通过资助相关工作的锻炼,对于立志、成才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学业及学生工作中都有突出表现,身体力行“奋斗改变命运、努力成就未来”的誓言,形成榜样引领作用,成为贫困大学生眼中的“励志明星”。
(二)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的劣势分析:一是缺乏专职的学生组织。没有成立专职的学生组织开展大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资助服务团队常由其他学生组织的同学兼任,资助服务与育人工作仅是其学生工作内容的一个部分,分在资助服务与育人工作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力较为局限。二是缺乏发展性建设机制。作为资助负责老师开展工作的辅助者,自身定位停留在执行相关工作与组织育人活动的开展,忽略团队本身建设以及长期发展规划,对团队成员没有一定的奖励激励举措,团队影响力以及成员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理论水平与执行力能力有所欠缺。资助政策要求从事人员常学常新,但受时间及精力的限制,团队成员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且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遗漏等各类问题,与指导老师要求达到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四是人员稳定性较低。团队成员服务的年限为1~3年,1年的占比60%以上,即每年的服务团队其实都是一支新的队伍,对资助政策的培训要不断重复,其理解和服务水平显著不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障。
(三)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的机会分析: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资助工作由物质扶贫转化为精神扶贫,坚持调动广大贫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给资助育人工作更多作为的空间与平台,为有序组织朋辈效应活动提供更多可能。二是高校对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建设的关注度提高。受自然灾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有一定比例的上升,同时国家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显著提升。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校级、院级积极组织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对团队建设的支持与指导不断加强。三是全面脱贫背景下,学生资助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全面脱贫以来,学生资助精细化管理的理论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对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开展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的威胁分析:一是存在贫困大学生家庭信息泄漏的隐患。为了精确掌握贫困大学生家庭情况,需要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在提交和审核过程中要经过班干部、学生资助团队等汇总及审核,存在泄漏和被传播的风险。二是疫情背景下,资助服务与育人线下活动开展受到限制。受疫情影响,线下资助育人活动难以开展,线上活动开展的成效较线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于朋辈教育视角,根据SWOT分析法,将高校学生资助服务团队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两两结合,形成高校资助服务团队的发展策略。
(一)成立专职的学生组织。选拔理想信念坚定,热忱资助育人工作,具有一定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优秀学生组成专门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学生组织;由具有资助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高年级同学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低年级学生作为主要成员,按照学校资助工作任务以及育人活动分专项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由组织工作人员具体对接各班级生活委员,组织班级配合做好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形成两级学生管理体系,实现专人对接,小组复核的工作机制。树立“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层面资助工作的覆盖面与落实成效。
(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建立组织发展机制,以资助育人工作为核心,建立学生组织长效发展机制,明确组织定位及发展规划,推动组织进步与长期发展;建立成员考核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成员予以奖励,对有待提高的成员予以提醒,积极推荐表现优秀的成员获得学院以及学校的奖励,增强成员们积极服务的内生动力;实行周例会制,加强团队成员内部沟通与工作交流,在团队内形成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工作风气;优化团队年级构成,形成大一到大三均有同学的梯队结构,保障在队伍出现流动时团队中始终有具有一定经验的负责人,维持工作的稳定性,保障工作质量。
(三)加强团队培养建设。加强资助育人政策的培训,邀请指导老师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政策讲解及工作指导的讲座,开展资助政策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团队成员对资助政策的理解以及解释能力;开展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使用办公软件、共享文档等便捷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强调资助工作的保密性原则,充分尊重贫困生的隐私,杜绝资料外泄现象;加强团队自身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充分体验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爱,树立鲜明的团队特色,提升团队整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在服务与育人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四)创新服务育人模式。建立所服务贫困大学生个人档案,详细了解其学习、爱好、经济等各方面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资助育人方案,做到“一生一方案”,实现精准扶贫;积极与其他学生组织合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使其在非资助育人活动中也获得成长和进步。
(五)拓宽资助育人途径。加强与其他资助学生组织的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共同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与育人途径;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构建志愿服务基地,为贫困大学生受助社会、回馈社会提供锻炼平台。
(六)提高宣传引导力度。建立官方公众号、微博,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加强资助工作宣传力度,运用贫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学校的各项资助措施以及组织团队本身;宣传贫困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树立自立自强先进典型;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同学案例,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宣传团队情况、服务内容及特色活动,提高同学们对团队的认可度、信赖度。
(七)打造品牌育人活动。以“智志双扶”为出发点,综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自身专业特色,定期开展资助育人特色活动,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鼓励发挥主体意识,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逐步将特色育人活动打造成品牌育人活动,增强资助育人的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
学生资助服务团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挥朋辈作用的主体,通过成立专职专业的学生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团队业务素质建设,进一步创新服务育人模式、拓宽资助育人途径、提升宣传引领能力,从而打造出精品、品牌资助育人项目,用积极的正能量去影响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帮其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找到解决贫困的办法,从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以实际行动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