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雯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工部),江苏 无锡 214000
目前,社会存在一个矛盾但又客观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仍然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推进提高应届生招聘、升学比例的情况下,不少应届毕业生仍然就业困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尤甚。尤其是2021年,在政府的大力防控措施下,疫情在地区间的反复爆发对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已降到极低,但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就业整体依旧不容乐观。解决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毕业生就业整体低迷的矛盾,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追求的答案。本文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标本兼顾,重在治本,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毕业生自身。笔者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后疫情时代主体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突破策略。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有诸多研究。部分学者指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严重冲击,但对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说没有严重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疫情情况下,企业需要能稳定就业的、临危受命的、接受新形势新办公方式的企业员工,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尚未扭转思想,惯性思维下稍有不称意立即跳槽,缺乏契约精神,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意愿下降。在疫情形势下,企业体量急剧缩减,降薪裁员时有发生,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一知半解,依旧“一切向钱看”,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自身价值,理想信念和社会价值意识模糊。归根结底,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源自于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偏颇。在缺乏理想信念引导和道德约束下,此类高校毕业生“挑三拣四”“肆意跳槽”,最终迷失自我,毫无收获。笔者将以上现象归纳为“就业空心病”。所谓“就业空心病”,即高校毕业生在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双缺失下,表面上努力找寻“更好就业单位”,实际上却陷入“就业迷茫”。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笔者初步调研发现,30%的待业2021届毕业生处于“长期寻觅”阶段,仍致力于寻找工作待遇最好、事情最少的工作岗位。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措手不及,一时只能企业停工停产、高校延迟开学。在此情境下,2021届毕业生受灾最甚。高职院校学制为3年,大二学年为关键学年,是培养计划中实训课程的主要安排时期。虽然学校“停课不停学”,大力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开启网课模式。但是通过网络的实训课程,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最明显的差异,并非智力上的差别,而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的差别,尤其是学习的自律性。网课条件下,部分学生虽然进入课程直播间,但心不在焉,三心二用,任课老师无法有效发挥监管作用,只能提醒、规劝和约束后被迫“任其自由”。在此情境下,2021届毕业生知识技能学习马虎,就业实力大打折扣。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四年制教育,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存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劣势,但在实操技能上占显著优势。疫情冲击下,优势也消失殆尽,高职院校毕业生作茧自缚,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正如前言,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院校2021届毕业生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除了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操学习上,更体现在在家隔离和封校管理下导致的与社会脱节情况。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年1月,即2021届毕业生大二学年的寒假,至4月初学校开学,在家隔离、禁止任何兼职和实习活动,导致其在学习专业知识后无法及时通过假期落实到实践运用中。隔离期间,缺乏自律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多的是“享乐四部曲——吃、喝、躺、玩”。4月中旬学校开学,但是进行校园封闭管理,学生依旧在宿舍上网课,实训课程分批进行。到了顶岗实习招聘季,企业进校难,学生出校难,仅通过线上宣讲、面试以期获取实习机会。7月暑期,学生们大多尽情享受解封后的肆意狂欢,实习、择业和就业早就抛诸脑后。此情境下,学生进入实习企业,面临知识技能上的匮乏、形势政策的一知半解、无法适应就业环境,多数人选择暂时逃避性失业,最终滑入就业困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整体下行情况下,政府提出“六保六稳”,其中“保就业”“保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学校诸多场合宣传政府政策,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就业信心,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考虑到疫情,父母对毕业生就业困境表示理解,并从资金、资源等方面积极支持帮助其顺利就业。不料,政府的政策倾斜,学校的大力推动,父母的支持理解,反而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产生了依赖心理,自身就业动力不足。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面对2021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积极开拓合作企业、以天为单位定期举办线上招聘会、在政策允许下邀请6家需求量超过100人的企业进校宣讲当场面试、分配顶岗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就业,各种途径、资源,多管齐下,但学生的就业动力反而不足。部分同学甚至出现“毕业工作包分配的假性幻想”,直接向指导老师询问是否有工作提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将之用于学生就业困境突破中,则是通过引导和内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时期,学习“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一些红色革命精神,传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靠奋斗得来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的就是奋斗精神和坚持意识,一遇难就轻言放弃、一遇事即心理脆弱。引导其学习和传承奋斗精神和坚持精神,对其择业和就业坚持至关重要。
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平等的就业观念。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主要生源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苏北地区,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维,毕业后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工作,一线城市最好,导致部分同学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艰苦择业,而家乡的经济建设迟迟没有人才支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后疫情时代,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观,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放平就业心态、坚持就业选择、实现就业梦想,突破目前就业困境。
202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延迟开学,导致其实训课程进行匆忙,专业技能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转化于实践的能力非常薄弱。直接原因是高职院校通常将实训课程集中于某一个学期完成,但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根据疫情形势和学校政策及时调整知识学习和应用计划。大学教育主要是引导教育,其最终实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知识到实践的应用化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更是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活动。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加深对行业讯息的理解,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疫情正当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受疫情防控政策掣肘,无法及时开展实训课程和社会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绝佳时机。后疫情时代,全国各地陆续解封,高职院校毕业生们应当把握机会,及时寻找实训机会,将知识外化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现在,应届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数用人单位不断精兵减员,招聘门槛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就业势必更加困难。部分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虽然是全日制专业及以上学历,但在实际招聘中还是倾向于高学历者。诸多客观条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会面临多次挫败,部分学生求职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产生排斥求职的心理。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使用人单位跳出学历视角客观评价岗位匹配度,对其能否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非常重要。创业是推动就业的重要轴承,我国大学生创业有诸多政策“温床”,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可通过适当紧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创业,转化就业压力,重拾就业自信心。此外,大城市毕业生众多、竞争压力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渺茫,但是适当地选择回生源地投身于家乡建设,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情怀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受挫原因来自客观方面,改变外部条件非常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必须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积极转换就业思维,转化就业压力,重拾就业信心。
美国学者科尔曼提出有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在他的论述中,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网络中,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特征的总和。之后,关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作用有多种说法,主要分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正向价值取向和负向价值取向。本文论断,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在竞争中存在诸多落后,社会资本对其的正向价值正好填补了社会就业竞争中的洼地。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政府、学校、父母、同学、朋友均是其社会资本。政府提供的政策和信息平台、学校招聘会和招聘讯息、同学朋友的帮助推荐和支持等,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迅速打破疫情防控期间社会讯息不对称情境的重要社会资本。尽管多项举措均已积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搭建信息平台,但依然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究其原因,除提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本身就很少、高职院校投入毕业生就业资金不足等一些客观情况外,最根本的还是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动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利用社会资本,帮助自己成功就业的能力和主动性。利用社会资本聚集有用的社会信息,占据绝对就业优势高地,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表明,社会资源分配不是以人的意志为导向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即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资源分配。结合我国国情,在“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下,由“看不见的手”开展竞争机制,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基于这样的基础理论,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社会资源和关注度相对而言占比非常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在资源劣势明显的客观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想要突破当前就业困境,更多地要从本身下手。从主体视角下,后疫情时代,构建基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观、自主合理拓宽实训课程增强自身技能厚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以树立或者重拾就业信心、紧抓社会资本打破信息不对称完成社会人转变过程,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迅速适应社会、顺利择业并最终就业是有正向促进作用的。
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就业困境的僵局,对这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方位、全过程寻求破解方案。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长期工程,也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后疫情时代,市场竞争势必陷入白热化状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更是冲击剧烈。笔者认为,必须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训课程,形成“主体自发—学校推动—社会共建”的培育闭环,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突破就业困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经济推动—人才培养”良性循环。